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文化危机中的哲学眷注现象学在其创始人那里,原是为着“整个人生有无意义”的探问而祈求建构的“彻底有根据的哲学”,但在流行的现象学阐释中它正蜕演为一种冲淡了中心命意的方法。它诚然有自己独具的方法,但这方法却是牵系于它的不无价值宗趣的深层动机的。正像对于马克思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对象的世界只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被实践地“人化”着的世界一样,对于胡塞尔说来,所谓世界只能是被主体意识所觉摄因而在主体意识中被命名、被赋予了相应意义的世界。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即不再作为人的存在对象──的“世界”,是一种对…  相似文献   

2.
那薇 《中国哲学史》2003,(2):114-121
海德格尔一生中不断变换术语去解释主客体尚未分离对立的混然状态。按照他的解释存在不是什么 ,而是此在把自己交托、敞开、出离到存在者中去的那种境域、牵扯和关联。一切存在者包括人在内只有在澄明之境才能作为存在者显现出来 ,获得本质。作为万物本原和基础的道家的道不是一个在时间上先于万物的绝对实体 ,也不是在空间上隐藏在万物背后的现成的东西。道不是能够脱离素朴之心运作和参与的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 ,而是天地万物作为自身存在的本然状态。道是素朴之心与万物本然相融相契的状态 ,是至人、圣人、神人以无知无欲之心与天地共运形成的境域 ,是圣人的心毫无阻碍地 ,不偏执于一事一物完全地敞开 ,也就是说至人、神人、圣人心灵的运作敞开了万物按其本然面目契入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一、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本始义涵作为“思维的真理性”或“思维的此岸性”的衡鉴的“实践”范畴是确立于马克思的,它的本始义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过简约却并不含糊的阐示。在马克思那里,实践被界说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昧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这实现使作为人的存在对象的感性境域“人化”着,也使人的身心随着存在境域的“人化”而“人化”:眼睛日益成为审美的眼睛,耳朵日益成为赋有音乐感的耳朵……马克思从来不曾把实践局守在认识论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4.
克尔凯郭尔与尼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哲学中两个富有特征的基本概念,“生存”和“存在”,最初是由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创造的。尼采的哲学思考始终围绕着“生存”的现象,克尔凯郭尔的思考活动不断深入“存在”的问题。因此,他们二人的兴趣都首先而且几乎只是指向人,指向人的生存和人的存在的。所以,他们的哲学不是一个以封闭方式包括人类学的形而上学体系,相反,其哲学活动的内在系统的基础完全在于将一切问题都概括为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人是什么?”和人成为了什么。这样,二者的哲学都是在一种实验“心理学”的名义下的哲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5.
回族医学承袭了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大师拉齐(al-Razi,865-925年)的“真一流溢说”和伊本·西那(Avicenna,980-1037年)的“任何自然物质皆是(现实)形式因和(潜在)质料因所构成”的形成与转化学说,且与伊斯兰宇宙学和哲学密切相关。认为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宇宙存在的象征,是个微观宇宙,把人看作是灵魂的外延,它与精神和灵魂紧密相关。人被视为“真一———元气”创造的宇宙万物中最完美的生灵。人,不只是血肉之躯的物质的人,也是有精神和灵魂的高尚的人,因而对人体的认识也包括对精神及…  相似文献   

6.
也谈人化自然的内涵和实质傅诗济人化自然的概念是马克思在论述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时提出来的,因此,必须联系对象性关系去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实质。寿良据马克思的论述,人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就是人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的关系。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和作用,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人离不开自然界,需要自然界提供生活的和活动的资料;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具有强烈的追求对象的本质力量,并且必须凭借现实的对象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在这里,作为对象性关系的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掌握自然界,使外部自然界变成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变成人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这种经过人的木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和人处于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界,已不是与人分离的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为人所占有的、获得了“人的本质”的、属于“N的”自然,gF“x化的自然界”。这就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真正含义。显然,这里的“人化”决不是一些同志所理解的“A的干预而发生变f匕”,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化”:自然界经过人的加工、制作、享用、消化,成  相似文献   

7.
论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之关系:兼论其21世纪之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儒家思想传统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本文先从比较文化史视野,析论中国思维方式之特质在于“联系性思维方式”。本文指出,儒家思想传统以“联系性思维方式”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即相融并互相渗透的关系。“自然”是“人”的创生者,“人”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儒家思想家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具有连续性与一体性之关系。这两种关系之所以可能,其基础正在于人与宇宙万物都以生生不已的仁德为其本性。“仁”既内在于每个人的心性之中,又超越于每个个体之上,成为宇宙万物之共同质素。而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之连续性与一体观的建立与发展,正是以人“心”之自觉为其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家在文化异域所进行的“风景图式”的修正,是具有文化参照意义的学术命题。中国山水画无疑是一种“风景画”。不过,中国画中的“风景”,已不是纯自然的“山水”。当中国山水画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时,作为审美客体的“风景”,已被中国文化的山水“对象化”。中国文化的山水,很少成为西方风景绘画的焦点再现,山水画的主旨是把纯自然的山水和主观的“我性”、“我情”合而为一,那些山水很少人文景观,那些山水的自然性恰恰是“我”借题发挥的载体和符号。更深刻地说,中国山水画通过自然山水(非人文景观)抒写“我”之“心”、“性”而形…  相似文献   

9.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尺度”和“以河流为尺度”是考察河流价值的两种不同向度.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旗帜下,河流的生命本体被忽视,河流的经济价值被盲目追逐和过度利用.面对全球性的河流危机,“以河流为尺度”的河流中心主义兴起,成为对传统理念的反拨,但它矫枉过正的偏颇要求建立“人河互为尺度”的互主体性的、相互回馈的河流伦理观.从自然整体论的角度,确立新的河流价值现和基本权利,旨在承认河流自身的生命及其内在价值,维护河流永续生存的权利,进而也是维护人类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1.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学主张“以人为中心”,是指以人的问题为中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主宰、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儒学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特征的德性主体,不是提倡以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为特征的认识和价值主体。儒学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同情、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与权利,以“万物一体”为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注《老》史上,解读“道法自然”历来有一分歧:一说以“道”为至高依据;一说以“自然”为最终依据。王安石和苏辙的《老子注》亦体现出这一区分。王安石认为“道法自然”以“道”为万物之本;“法”乃道体在现象界展示自己的方式,即所谓“法度”;“自然”意为“道”成法度乃自己如此。苏辙将“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效法“自然”,将“自然”置于“道”之上,“自然”既是万物生发的内在力量,也是人真实本性的自然呈现,其发展趋势具有自发的秩序性。王、苏二人之解读分歧肇始于“道”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建构起各自的政治实践活动,王安石强调“尽法”,而苏辙更强调“复性”;在此基础上,两人以人为中心阐释出政治秩序构建的两种不同模式,即落实在政治治理中的推崇“法度”和关照“民情”。  相似文献   

13.
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是人际交往中理智上表现出来的“度”。是你在拥有许多待人处世的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驾轻就熟地把握其“度”的变化。你的热度太高了会灼伤人;你的热度太低了则会冷漠人。该加温而没有加温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发生“断路”;该降温而加温会悖离意愿。 不过,恰到好处也并不是什么神奇的社交艺术。无论什么人,只要你肯花费一点时间、稍用一些心力就可自然掌握为人处世恰到好处的技巧。 热情而不失态 热情是深沉而不是肤浅,是凝重而不是轻浮。人际交往,由于场合、年龄、性别、辈份、职业以及交往的深浅程度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周易》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用生命的观点观察世界,用生命的体验关注人类,理解万物。祈望在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建立符合自然本性,顺从生命本质的关系。《序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依《易传》,儒家伦理系天地大化生命流行的产物。因而,它应当积存和总括天地生养万物与人类的基本法则,成为一种生命伦理。一、万物皆有生的权利《周易》认为人和万物的理、性、命均来自于天赋,来自…  相似文献   

15.
自然生态美是地球经过长期发展演化而创造出来的自然本身的一种生境之美。自然生态美直接地呈现为一种整体的自然生命样态之美,具体地表现为自然生态的生机美、季相美、整体风貌美与和谐美。对自然生态美的把握与感受,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生命间的一种默契与相合,它不是一种置身自然之外的对象化感受,而是感受者与被感受对象处于同一时空境域,是一种互含互摄的、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人全身心的投入与融合,是以人的全部生命熔铸于自然整体生命中而获得的一种"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合道"的超越性生命境界美。  相似文献   

16.
“养生”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涵,从其养生观念可以关联到庄子哲学的整个体系。庄子哲学的出发点与儒、墨、法等家不同,并不注重对于现实社会问题尤其是所谓国家大事的探讨,他主张生命与生活是大事。庄子玄虚论道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论人之生,故而在《庄子》中提出诸如“活身”“全形”“尊生”“卫生”“达生”等一系列养生命题。庄子谈养生最根本的立足点在于他把人视作自然界一物,《秋水》篇言:“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只不过是万物之一。四海之内,在天地之间只算得一粟,而天地在宇宙之中又犹如薒米,在这薒米之上有万物,人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周继旨等提出的先秦儒家思想中出现独立人格觉醒的观点,指出直到十九世纪在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中,没有什么“个人独立人格”可言。孔子的“人”是指人的“类”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天地之情人为贵”也只是贵其有义不同于动物。中国古代“人为贵”的观念引导出来的是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而不是近代意义下的人权和个人尊严。孟子时代出现的士阶层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向,有利于个人独立人格形成的恰恰不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士”而是以杨、墨为代表的“士”。荀子比孟子前进了一大步,他强调“群与分”,“维齐非齐”的法制思想为个体在群体中争得一席的位置,但这只是理想而已。个体人格独立在荀子时代仍然谈不上。不应该把“独立人格的觉醒”和“士阶层的独立人格的觉醒”等同起来。“士阶层的独立意识”指的是“集团意识”,而“独立人格的觉醒”指的是个人意识。“独立人格的觉醒”只有在“士阶层的独立意识”解体之后才能建立。但这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具备这种条件。  相似文献   

18.
如果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宽容概念与《老子》相关思想进行比较,科恩将宽容视作“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主体有意识地、有原则地不干涉那些反对他的人,尽管他自认为有能力予以干涉”,与老子关于“不善者亦善之”“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战胜以丧礼处之”的思考以及慈爱思想相融通。然而,考虑到比较研究中的不对等性,以及比较对象自身的系统性,文明对话的研究不应止步于此。细究文本,《老子》思想中实则包含超越西方宽容概念的内容。《老子》中持类似西方宽容观念的是圣人,但圣人并非宽容的直接主体,而是“道”的拟人化象征,超越万物,包容万有,无所偏私,以“无为”养育万物,使万物归于自然有序的状态。老子的目标是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其思想中虽然包含了宽容理念,却远远超出西方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在老子包容天下的襟怀中,各种差异的共生共荣就是世界的本来样貌,欣然承认,接受差异和不同,并坦然地生活于其中,那么冲突就不是必然的,战争就不是人类的宿命。这为冲突和动荡频发的今日世界分歧与对立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五处自然皆是主谓结构词,自然之自、然在每一语境之具体指涉各各不同,自然的语义与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亦相分殊。道、德之自然具有“施受同体”的特点。人、地、天遵循对象性效法逻辑,道遵循自为对象的效法逻辑。道之无限的自然体现在道与其自身的存在关系和道与天地万物的存在关系两个层面,但这不是道之无限自然的全部意涵。万物与百姓只有存在论而不是创生论上的有限的自然。君王无为是百姓自然必备的前提,百姓的自然是其意志、感性理性心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展开,百姓的自然可以接受君王的“辅”,却拒绝“为者败之”的“为”。《老子》划定了百姓自然的边界,百姓所有的自然都是被允许的。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文化蕴涵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主张以仁爱之心爱护生物,注重环境卫生,把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等具有鲜明生态伦理色彩的思想,它在“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方面所表现出的强烈宇宙意识和生态情感,无疑是一股清新的思想之泉,必将为浇灌现代生态文明之花,对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有效进行环境保护运作起到启发。示范和教育作用。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伊斯兰文化具有重视整体和谐的鲜明特征,这首先体现在伊斯兰教的世界观上。在伊斯兰教看来,真主创造的世界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真主的安排使万物各得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