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摩梭人的词汇看人类概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毓英 《心理学报》1996,29(3):328-333
通过调查摩梭人的词汇研究人类概念的发展。摩梭人到本世纪七十年代还盛行母系家 庭,至今没有文字。调查方法是从小学汉语文课本中选出一批常用词汇,把当地摩梭和汉两种 语文水平最高的几个知识分子请到一起,逐词逐字地共同讨论,核实提供调查的词汇在摩梭 语中是否有对应词。不论有无对应词均以全体同意为准。结果表明,摩梭人词汇数量较少,范 围较窄,概括和具体化的程度都不高。作者认为,由摩梭词汇标志的概念发展状况,可作人类 概念发展早期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由分类法探讨了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结果表明:(1)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亲属的亲密程度"和"辈分大小"。这与汉族和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既相似,又存在差异。摩梭人亲属词分类的特点反映了独特的母系家庭和婚姻制度。(2)舅权和父权在摩梭人的亲属关系中正在经历着变化。作者对"摩梭母系制是原始母系制的‘活化石’"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3.
肖二平  张积家  王娟  林娜 《心理学报》2010,42(10):955-969
采用自由分类法探讨了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结果表明:(1)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亲属的亲密程度”和“辈分大小”。这与汉族和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既相似, 又存在差异。摩梭人亲属词分类的特点反映了独特的母系家庭和婚姻制度。(2)舅权和父权在摩梭人的亲属关系中正在经历着变化。作者对“摩梭母系制是原始母系制的‘活化石’”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摩梭人和汉族人在性吸引和利他行为上对亲属、阿注/情侣、朋友和陌生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以确定在摩梭走访制下阿注关系的性质。实验1要求被试分别想象与亲属、阿注/情侣、异性朋友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然后评定自己的情绪,发现两个民族的乱伦禁忌存在着民族差异,汉族人对与亲属发生性关系的厌恶感强于摩梭人,对与阿注/情侣、朋友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的厌恶情绪评定却不存在民族差异。被试在想象与特定对象发生性关系时激发的情绪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激活了消极情绪(包括厌恶),抑制了积极情绪(包括浪漫),但这种性别差异却未在亲属关系上表现出来。实验2要求被试评定是否愿意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亲属、阿注/情侣、朋友和陌生人,发现摩梭人比汉族人更愿意帮助亲属、朋友和陌生人,但当对方是阿注/情侣时,汉族人比摩梭人更愿意做出利他行为。汉族人对亲属与情侣的利他行为评定的差异小,摩梭人对亲属与阿注的利他行为评定的差距大;摩梭人对阿注与朋友的利他行为评定的差距小,汉族人对情侣与朋友的利他行为评定的差距大。两个民族对阿注/情侣的利他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汉族男性比汉族女性更愿意帮助情侣,摩梭女性比摩梭男性更愿意帮助阿注。总的来看,汉族人对待情侣更像对待亲属,摩梭人对待阿注更像对待朋友。这表明,阿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朋友关系,与主流民族的夫妻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以摩梭人和汉族的高中生为对象,采用自由分类法,考察在满月酒、结婚和吊唁情境的亲属词概念结构,揭示微观文化情境对亲属关系认知的影响以及与宏观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1)在不同情境下,摩梭人和汉族人对亲属词的分类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个民族都看重"亲属的亲密程度"和"辈分",但摩梭人还区分"照顾者/被照顾者",汉族人还考虑"性别"和"亲属关系的性质";(2)摩梭人对亲属词的分类体现了母系文化的特征,重视舅舅和外甥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汉族人对亲属词的分类体现了汉文化的特征,重视媳妇和孙辈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亲属概念具有核心特征与情境依赖特征。文化和情境通过概念特征的激活和分类标准的采择影响对亲属词的分类。  相似文献   

6.
以摩梭人和汉族的高中生为对象,采用自由分类法,考察在满月酒、结婚和吊唁情境的亲属词概念结构,揭示微观文化情境对亲属关系认知的影响以及与宏观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1)在不同情境下,摩梭人和汉族人对亲属词的分类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个民族都看重"亲属的亲密程度"和"辈分",但摩梭人还区分"照顾者/被照顾者",汉族人还考虑"性别"和"亲属关系的性质";(2)摩梭人对亲属词的分类体现了母系文化的特征,重视舅舅和外甥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汉族人对亲属词的分类体现了汉文化的特征,重视媳妇和孙辈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亲属概念具有核心特征与情境依赖特征。文化和情境通过概念特征的激活和分类标准的采择影响对亲属词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王斌  付雅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9,51(4):450-461
采用提取诱发遗忘范式考察摩梭人和汉族人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姨母参照和他人参照条件下的加工规律, 发现摩梭被试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姨母参照条件下都未出现提取诱发遗忘, 而在一般他人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 汉族被试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条件下未出现提取诱发遗忘, 而在姨母参照、他人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这表明, 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影响人的自我构建, 在汉族人的自我结构中包含有母亲, 而摩梭人将母亲、姨母皆作为重要的他人纳入自我建构中, 使得母亲参照和姨母参照产生与自我参照同样的记忆优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从伦理学角度研究我国魏晋时代的名教与自然之辨,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魏晋名教与自然之辨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名教之“名”,指名分、职分,即人们在社会政治伦理关系中的地位、名分!名教之“教”,指教育、教化、感化。名教就是以名为教,即对社会各等级的人们所实行的安于自己名分和职位的教化,其主要内容就是由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政治规范、各种礼义制度以及关于这些规范、制度的理论。“自然”,原是先秦道家的用语,在魏晋玄学家那里,自然与名教相对,其主要含义是人性的“自然”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实地田野观察访谈的资料,记录云南宁蒗县中南部地区摩梭人的丧葬仪式,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阐释摩梭人丧葬仪式及其蕴涵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9,(12)
<正>奉献精神是基督教的传家宝,也是教牧人员的人生价值教牧人员是"领头羊",是信徒的榜样,一言一行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教牧人员不仅要以口传道,还要以身作则、以行证道。教牧人员不仅是教会人,也是社会人,所以教牧人员也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根据圣经的教导,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教牧人员的社会行为规范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亲属词判断任务,比较汉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的上下、左右、内外空间隐喻,揭示文化图式对亲属词语义加工中空间隐喻的影响。实验1表明,汉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均存在着上下隐喻一致性效应:高辈分亲属词呈现在屏幕的上方加工快,低辈分亲属词呈现在屏幕的下方加工快。实验2表明,摩梭人对呈现在屏幕右边的年幼平辈亲属词的加工比呈现在屏幕左边快,出现部分的左右隐喻一致性效应,汉族人对长、幼平辈亲属词的加工不受呈现位置影响。实验3表明,摩梭人对母系亲属词的加工显著快于对父系亲属词,汉族人对父系亲属词、母系亲属词的加工无显著差异。当父系亲属词呈现在圆圈中心和圆圈外时,摩梭人的反应显著慢于汉族人;当父系亲属词呈现在圆圈边缘时,两个民族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当母系亲属词呈现在圆圈中心时,两个民族的反应时差异最大。整个研究表明,汉族人和摩梭人在对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存在着空间隐喻一致性效应,但隐喻方式却受各自的文化图式影响,而且文化图式的变化引起亲属词的空间隐喻方式的变化,体现了人类认知的情境性和具身性。  相似文献   

12.
杨发明 《中国宗教》2018,(11):30-33
―、解经教务: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 出版经籍满足宗教需求。从宏观层面讲,教务工作是我国伊斯兰教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是引导我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伊斯兰教界陆续翻译出版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古兰经》,伊斯兰教逊尼派六大权威圣训集以及阿拉伯文《塔哈维教典》等数十种经籍,逐步满足穆斯林宗教生活的基本需要。  相似文献   

13.
穆斯林的责任意识 ,就是按照伊斯兰教所赋予的标准、要求和目的 ,使之产生一种义务性心理和使命感 ,去主动承担相应的伊斯兰教所规定的某些功课和社会责任。在当代社会中 ,穆斯林具有了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 ,自然会成为推动建立和谐文明社会的力量源泉之一。这也是伊斯兰教的“泰克里夫”要求穆斯林所达到的目的。“泰克里夫”是伊斯兰教法者。那么它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是什么?“泰克里夫”属于伊斯兰教法范畴 ,具有法律意义。伊斯兰教法作为世界重要的五大法系之一 ,也和其它法一样有其相通的地方。其实 ,任何法律关系中都有“泰克里夫”(责…  相似文献   

14.
所有社会中都有宗教存在,只是在表现方式和制度化形式上存在差异。从社会层面上看,宗教必然要形成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宗教的运转和实际效应也就体现在它的社会存在上。回族是传统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自伊斯兰教传入辽宁地区,在与辽宁本土文化以及辽宁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生活相交融相适应的过程中,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及地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伊斯兰教,同时辽宁伊斯兰教也是辽宁回民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辽宁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发展据史料记载,远在唐宋时期,就有穆斯林先民经“香料之路”来过东北,成为侨居的蕃客。北宋年间,回回…  相似文献   

15.
回鹘宗教史上的萨满巫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满教在回鹘中流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以万物有灵论为思想基础,内容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方面。在 763 年摩尼教传入回鹘之前,该教一直享有国教的地位,巫师颇受回鹘统治者宠信。当萨满教的国教地位被摩尼教取代后,其影响并未消失,而是以改变了形式——巫术继续存在于回鹘社会中,以致影响到今日维吾尔族、裕固族的社会文化与习俗。  相似文献   

16.
蒙闽 《天风》2008,(24):12-14
今日教会的很多教牧同工正面临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徒素质需不断提高以及教会事工与个人生活的多重压力,为此,本期主题栏“教会与教牧”中的三篇文章从教牧同工可能面对的试探、教牧同工的阅读以及灵修的需要等方面作了分享,相信读后对教牧同工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蒙闽 《天风》2008,(24)
今日教会的很多教牧同工正面临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徒素质需不断提高以及教会事工与个人生活的多重压力,为此,本期主题栏"教会与教牧"中的三篇文章从教牧同工可能面对的试探、教牧同工的阅读以及灵修的需要等方面作了分享,相信读后对教牧同工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梳理华北地区弘阳教创教背景、药王信仰特征以及弘阳教新发现药方、《救苦忠孝药王宝卷》与弘阳教等方面内容,探讨药王信仰在弘阳教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见华北弘阳教药方是明清道医文化的重要内容,值得深究。《救苦忠孝药王宝卷》是道文化在民间的传承,渗入了百姓的生老病死与日用伦常。华北是中国民间宗教的发祥地之一,药王信仰亦是考察道医文化在明清民间社会传衍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9.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近几年政界、教界与学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对外来宗教而言,中国化意味着要融入中华文化、适应中国社会、服从中国政府,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力量。就此而论,中国化不仅是巴哈伊教教义的应有之义,而且贯穿于该教在华发展的早期历史。巴哈伊教早在清末就已传入中国,不过直到民国时期才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本文依据中英文历史文献以及近期发现的档案资料,回顾了该教自1915年中文报刊予以引介至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之间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重点探讨了中国学者杜亚泉、来华巴哈伊教师儒特、本土信徒曹云祥等在评介、宣传和译介巴哈伊教过程中的本土化探索。  相似文献   

20.
自然与名教关系的重建:玄学的主题及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两晋之世,自然与名教产生了严重的分离。这种分离,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病,它体现着理想与现实、自由与道德、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如何调整或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使双方获得协和与统一,成为玄学的中心课题。在玄学乃至先秦老庄那里,自然与名教之辨具有特定的意涵。自然是一个本体性范畴,意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一方面指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指人的纯真本性。名教则指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制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所谓“仁义礼法”或“礼乐刑教”。自然与名教之辨至少关涉两个问题:其一,名教是否符自然之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