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采用心理传记学方法对熊十力人格进行研究。明确了熊十力在家庭、人际关系和学术中“狂”者人格表现;从地缘环境、家庭环境与遗传、书籍文化、同伴因素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剖析了熊十力“狂者”人格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熊十力“狂者”人格及其生涯形成的整体动力论和心理动力学原因。发现成长倾向和对父亲的深刻认同是塑造熊十力“狂者”人格和生涯走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 2 0世纪的中国哲学中 ,熊十力是世所公认的哲学大师 ,他的“新唯识论”是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哲学走向融合所创造出的不可多得的哲学体系之一。近 2 0年来 ,学术界对熊十力哲学的研究 ,队伍从无到有 ,成果由少渐多 ,声势也越来越大。最近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精心印制推出的《熊十力全集》 ,即是集合了众多学者之心血、经学术界和出版界多年共同努力的一个重要结果 ,也是熊十力哲学研究将走向新纪元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从 1 983年初开始 ,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者便酝酿整理和出版熊十力先生的著作 ,后经过协商 ,由肖父和汤…  相似文献   

3.
1985年12月26日至29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在熊十力故乡湖北黄州联合举行了纪念熊十力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苏联、日本的专家学者,熊氏生前友好、学生及亲属共100多人。会议收到有关回忆文章和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一部。这些论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熊十力其人其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实事求是的评价,集中展示了我国近年来研究熊十力哲学的新成果。一熊十力其人其学总评价熊十力(1885—1968)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远在本世纪初,他就投身反清民主革命。由于痛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他转而从事哲学研究,思考中国落后、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思想教训。自1932年熊十力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熊十力的体用哲学具有突出的历史性哲学向度,而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以"治化论"为标志的历史哲学领域的探究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熊十力思想的历史哲学向度一直未能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深入挖掘被学界所忽视的熊十力思想的历史哲学向度,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作一详细回顾,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熊十力以及现代新儒学和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40年代,有一个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的推崇和介绍,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于做学问,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思想初探蔡洲 裂思与言26卷1期1988 .5易学家的故事—熊十力先生的易学(上、下)李焕明中华易学9卷1、2期1988·3、4体用论初探一一熊十力体用哲学的义蕴与关怀 林家民鹅湖153期1988·8,熊十力的政治思想刘湘王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1卷6期1955·5《  相似文献   

7.
黄敏 《现代哲学》2017,(4):140-147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的生年时间在学界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通过相关史料的比较分析,熊十力应是生于1884年,而目前学界所普遍认同的生于1885年之说在史料运用和解读角度上有明显疏漏,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
马一浮与梁漱溟、熊十力被誉为现代中国的三大儒,他们三人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继往圣,开绝学,是他们三人共同的信念。然而他们的思想方法,理论结构又各不相同。后人有“马重在‘尊德性’,熊重在‘道问学’”之说(杨玉清:《关于熊十力》,《玄圃论学集》)。这个说法大体上符合事实。马一浮生前对熊十力、梁漱澳有过评论,他评梁漱澳“只重事功而忽视心性根源”。评熊十力“骛于辩说而忽于躬行”(梁培宽《先父梁漱漠与马一浮先生》,《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从这些评论中可以体味出,马的思想路确乎是重在“等德性”,他…  相似文献   

10.
熊十力(1885—1968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1985年12月,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在熊先生故乡湖北黄州联合举行了纪念熊十力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苏联、日本的一百多位专家学  相似文献   

11.
熊十力的外王学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944年撰写的《读经示要》标志着其儒家外王学体系现代建构的成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推动熊十力重新思考儒家外王学。他力图结合时代思潮,以社会主义思想解释儒家经典,1956年出版的《原儒》一书是其代表作。《原儒》仍然承续着《读经示要》中借对六经的诠释来发挥儒家外王学的思路,但在经典谱系、解释思路、核心思想上都产生了裂变,体现出熊十力晚年外王学体系新建构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皆以刘蕺山为宋明殿军,特别是唐君毅对其颇为推崇,熊十力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刘蕺山在政治上是非不分,在学术上逻辑混乱,存在以心为物、以“躯壳上起念”之情言纯善无恶之真意、于自然现实情感中言知善知恶之知等问题。熊十力的批判,误解之处甚多,蕺山之心并非血气心脏,意之好恶为隐微的道德情感而非感性欲望,而且他在反对以意为主宰、而应以良知为主宰时,反驳依据并不充分。当然,熊十力的批评亦有合理价值。熊十力对蕺山的低评应与其性格特质、所处时代相关,同时学术路向的不同、对于东林党的整体反感也是影响其作出较低评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与熊十力都通过改铸佛学唯识学而构建起"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分别以庄学和易学对佛学注入相异的内涵。章太炎以庄学对唯识学进行世间法的还原,熊十力则以易学对唯识学进行哲学改造。章太炎承认一切存在皆自心现影,承认唯识学对主体之消解,却否认唯识学对出世间的追求,转识则成智,顺识则成俗,真妄一元,俗真同体,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将佛学的出世涅槃改造为庄学式的在世逍遥。熊十力否认唯识学之唯识无境、体用相分学说,承认体用不二、性相一如,重建传统儒家主体论哲学,重建世间真实性。章太炎与熊十力都用内圣外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哲学:章太炎按照唯识学和庄学对主体的消解性原则,以依他起自性而否定国家-政府之实在性,从而凸显公民个体性,构建起一个突显个体正义之齐物世界;熊十力则以儒学"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改造唯识学,以儒家的恕道、推恩等原则构建起一个突显社会正义之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熊十力(1895~1968)与英国哲学家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可以说是本世纪东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形上学家,两位巨匠因其学说主旨上的共通性,相互辉映,备受当代学者注目。一方面,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沿袭了宋明心性之学的传统,援引佛家学说而归  相似文献   

15.
《佛家名相通释》要览陈士强《佛家名相通释》,二卷。现代熊十力著,成于1936年秋。通行本有北京大学1937年刊行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7月重排本。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又名定中、升恒,中年以后改名十力,字子真。晚年自号黄...  相似文献   

16.
李祥俊 《哲学研究》2012,(4):35-42,127
<正>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脱胎于佛教唯识学。对熊十力思想演进历程及其新唯识论相关著作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唯识学"四缘论"尤其是"因缘论"的创造性诠释,是他走出唯识学、建构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关键。学术界对于熊十力新唯识论与传统唯识学之间的关系多有论列,但尚无从其体  相似文献   

17.
《熊十力全集》编者序熊十力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坚贞的爱国民主志士。原名继智、升恒、字子真,曾化名周定中,晚年自号漆园老人、逸翁。湖北黄冈人。幼年家贫,勤读自奋;青年投身于推翻帝制的反清、反袁革命;中年慨然脱离政界,潜心研究哲学。1918年发表第一部论著《心书》,  相似文献   

18.
2001年9月7日—9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 学系和 湖北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来自 德国、日本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6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萧■父、郭齐勇二教授主编的《熊十力全集》的首发仪式。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 (一)新儒学的历史回顾和研究述评 方克立指出,以熊十力为代表的新儒家自觉地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重建工作,并且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郭齐勇回顾了20年来中国大陆新儒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详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以熊十力和章太炎的思想为中心,分析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生生”论与“无生”论对峙的状况。首先勾勒了熊十力对章太炎的批评,指出在这种批评中已经透露出“无生”与“生生”两种观念之对立。以此为引子,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章太炎思想中的“无生”论和熊十力思想中的“生生”论的脉络,揭示了现代思想史上“无生”论和“生生”论所抵达的深度。最后探讨了两种思想对峙所处的时势条件,从而为当前思想语境中理解“生生”问题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0.
把本体论的问题与意识结构的分析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共同特点。熊十力结合易经的宇宙演化论和佛家法相宗的意识理论,为传统的儒家哲学提供了一种严密的本体论体系。胡塞尔通过考察意识活动的构成作用更加清楚地说明了存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表明东方和西方的思想界在本体论问题上存在着共同的兴趣和洞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