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莉琪  刘光仪 《心理学报》2007,39(1):96-103
通过三个研究分别探查了教育条件不同的两组学前儿童能否以疾病这一生命现象为指标做出生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他们是否理解疾病的产生和康复不受心理意图控制;以及他们对疾病原因的认识。结果显示,3、4、5岁学前儿童在分类作业中的认知成绩随年龄逐渐提高,他们能够认识疾病不受意图控制。其对疾病原因的解释既不用意图也不用道德准则,而主要是从行为水平,表现出“朴素生物学”的认知,但其认知与成人的认知和科学的生物学概念有明显差距。教育条件影响儿童的疾病认知成绩  相似文献   

2.
朴素理论是目前认知发展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学前儿童的朴素生物学理论是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论述了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争议。  相似文献   

3.
儿童对疾病的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03,26(1):174-175
儿童对疾病和健康的认知是一个长期以来受到关注的课题。对儿童疾病概念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儿童对疾病的认识,从而帮助儿童保持身心健康,有效地预防或治疗疾病。从理论上讲,疾病认知研究是解决儿童是否有独立朴素生物学理论之理论争论的一个重要概念领域。  相似文献   

4.
朱莉琪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0,32(2):177-182
从学前儿童对生物生长现象的认知入手探查了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探查了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和个体内部差异。研究发现:(1)学前儿童在生长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2)不同教育条件下的儿童对生长的认知存在差异;学前早期儿童的认知成绩更多地受实验任务变式的影响,而学前晚期儿童的个体内部差异则较小。  相似文献   

5.
卿素兰 《心理学报》2007,39(6):1055-1062
采用结构式访谈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情景的动画方式,系统探查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的本体区分、因果认知发展模式以及在此维度上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结果表明:(1)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进行本体区分的认知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低到高的4个发展水平,即目的论模式——基于动物模式——基于生物模式——基于本体区分模式;(2)4~7岁儿童对目的指向性的因果认知与本体区分表现出一致性发展模式,表明学前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3)5~6岁是儿童对目的指向性认知的快速发展期,领域知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年龄和领域任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6,38(6):849-858
以152名4~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判断选择任务探查他们对植物繁殖的认知。结果发现,①4~7岁儿童对植物繁殖的认知可分为不理解、部分理解和确切理解三种水平,儿童在入学后7岁能依据对植物繁殖的朴素理解区分植物与非生物;②通过降低材料难度和任务形式要求的难度,可以有效地发掘年幼儿童的认知潜能,即大部分6岁学前儿童就能够理解植物繁殖;③任务难度的改变对处于部分理解水平的5、6儿童影响更为显著:使他们在选择任务上的认知成绩优于访谈任务,对有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优于无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5,37(5):613-622
以128名4、5、6、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分类任务从亲代、子代两个维度探查儿童依据繁殖对动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及因果解释,并进一步探查对繁殖的“成熟后发生”和“代代衍生”的认知。结果显示,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认识、部分掌握、基本掌握和成熟稳定4个阶段,6岁儿童基本掌握了动物繁殖概念,并能对之进行一致的生物学的因果解释。对动物繁殖认知的个体内差异表现为:①对动物、非生物领域的认知因任务要求而表现不同;②任务形式对发展快速期的5、6岁儿童影响显著;③儿童理解“成熟后发生”优于理解“代代衍生”,理解“向下衍生”优于理解“上溯来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阐述了学前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取决于成人的正确指引。  相似文献   

9.
友谊在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能帮助儿童学习社会化技巧,促进社会性比较,以及使得幼儿得到团体的归属感。然而早期幼儿间的相互关系往往被忽略,直到1970年代才再度出现一些相关研究。笔者通过对有关学前儿童友谊研究的梳理,从学前儿童友谊概念,学前儿童友谊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整理出关于学前儿童友谊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学前儿童欺骗的阶段性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秀丽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6,29(6):1340-1345
研究以3~6岁的学前儿童为被试,探讨学前儿童欺骗的阶段性发展。实验的研究结果说明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呈阶段性,包括三个阶段:行为主义的欺骗阶段,一级信念的欺骗阶段和二级信念的欺骗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都属于心理主义阶段;就年龄而论,则可以说3岁儿童处于第一阶段,4、5岁儿童处于第二阶段,6岁以后进入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11.
卿素兰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6,29(6):1460-1463
该研究根据人的三种基本生物需要(吃、喝、睡)设计动画故事脚本,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方式,探查4~7岁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的归因。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能够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进行非意图的生物学解释,4岁至5岁是一个快速发展期;(2)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理解表现出不一致性,其“睡”和“吃”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喝水”表现为一种纯粹的生物需要(3)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满足与否能够采取灵活的多因果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引入干预训练法探讨儿童的遗传概念的发展开辟了儿童朴素生物学认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文章从干预内容(关于遗传的事实性知识与概念重组)和形式(讲授与同伴互动)两个方面报告了近些年有关干预训练影响儿童对遗传知识掌握的研究进展,并从不同干预内容和形式以及被试年龄选取的适当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以往各种干预方法效果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改进干预训练内容、探索儿童遗传概念获得的最佳时期和发展的快速期,强化儿童遗传认知的研究与幼儿生物科学启蒙教育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学前儿童倾向于采用活力因果机制,即用生命力的交换和获取来解释与机体有关的生命现象.活力因果解释介于意图因果解释和机制因果解释之间,被认为是专属于生物领域的一种因果认知机制,它的提出为存在独立的朴素生物学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4到6岁是活力机制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在年长儿童和成人对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中,这一机制继续发挥着作用,并不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被其它因果机制完全取代.探讨可能导致活力因果机制发展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与其它因果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及影响概念转换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双向交流。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自发概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其中与基本科学理论不一致的错误概念阻碍了学习过程。该文概述了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研究,探讨自发概念的结构及其争论,并总结了影响概念转换的重要因素,包括认知冲突感,元认知和动机因素,认识论信念因素等  相似文献   

15.
Young Children's Conception of the Biological Worl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STRACT— What are the components of children's biological-knowledge system before systematic teaching at school? Can this knowledge system be called naive biology? We propose that young children's biological-knowledge system has at least two essential components—(a) the knowledge needed to identify biological entities and phenomena and (b) teleological and vitalistic causality—and that these components constitute a form of biology. We discuss how this naive biology serves as the basis for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in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important practices, such as health practices and biology i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6.
刘黎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14,37(6):1366-1371
本研究采用临床访谈法,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情境,测查了5-13岁儿童对物种起源认知的发展。结果显示儿童对物种起源的解释越来越符合科学的解释,这种认知发展过程并不是以一种起源认知替代另一种起源认知的过程,而是多种起源认知以某种方式共存于儿童的认知系统中。本研究结果既显示了儿童对物种起源认知发展的跨文化一致性,也体现了不同文化和宗教环境影响下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