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PDP模型模拟Stroop任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用基于PDP原理构造的Stroop任务模型模拟了Stroop颜色-词的干扰现象。模型采用BP学习算法。经过训练,模型学会字词阅读和颜色命名。由于对模型采用6种不同的学习次数(这里为:500,1000,2000,3000,5000,10000)以及4种不同比例(这里为:4:1,6:1,8:1,10:1)字词模式和颜色模式的训练,其结果字词通道的信息加工比颜色通道的加工更快更强,并产生不同的干扰模式,其字词加工的次数越多,干扰越大,次数越少,干扰也越小。这很可能说明语言的熟练程度对干扰模式有着更大的影响。模型还体现了加工过程的连续性质。但这个模型难以区分不同的加工任务。  相似文献   

2.
注意策略指导语对催眠和清醒状态下的Stroop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研究在提供恰当的集中注意的反应策略暗示指导语情况下,高催眠感受性被试和低催眠感受性被试在清醒和催眠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下的Stroop干扰效应.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在主试提供恰当的注意反应策略时,催眠可否减小Stroop干扰?在此情况下不同催眠感受性被试的Stroop效应有何差别?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催眠将明显降低高催眠感受性被试的Stroop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3.
语义的自动加工和选择性注意对Stroop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实验用正常人和聋哑人作被试进行比较,试图探讨语义的自动加工和选择性注意对Stroop效应的影响。将“红”“绿”“黄”“蓝”四个汉字中的每一个都用这四种颜色中的三种写成,然后按着事先排列好的顺序,分组呈现,并且在两种条件下分别要求被试延迟不同的时间进行反应,一种是刺激呈现前就告诉被试对“字”或“色”反应;另一种是刺激呈现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再向被试提出对“字”或“色”反应。实验结果发现,聋哑人和正常人在色—字干扰任务作业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语义的自动加工是一个普遍现象;而选择性注意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被试的作业成绩,但颜色命名仍比字词反应困难;Stroop效应在延迟反应条件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说明Stroop效应与记忆过程有联系。  相似文献   

4.
刘海燕  陈俊  肖少北 《心理科学》2012,35(3):619-623
通过两个实验考查材料类型和颜色典型性对颜色-物体Stroop效应的影响。实验1,考查颜色-物体(图片)Stroop效应。结果颜色典型性差异显著,命名图片的颜色和图片的名称都产生显著的颜色-物体Stroop效应。实验2,考查颜色-物体(词语)Stroop效应。结果颜色典型性差异显著,命名词语的颜色产生颜色-物体Stroop效应,命名词语的名称未产生颜色-物体Stroop效应。结论,材料类型和颜色典型性影响颜色-物体Stroop效应。  相似文献   

5.
刘亚  王振宏 《心理科学》2011,34(4):806-812
摘 要 本研究通过位置判断任务、图-词干扰任务和色-词干扰任务来测量Stroop效应;通过表情面孔性别判断任务、情绪词汇判定任务和情绪图片颜色命名任务来测量情绪Stroop效应;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情绪Stroop效应与Stroop效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Stroop效应和情绪Stroop效应是显著的。(2)情绪Stroop效应与Stroop效应是两种相互独立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情绪Stroop效应:来自汉字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毅平  孙羽中  张杰 《心理科学》2007,30(4):778-781
通过颜色命名和词汇阅读两种作业任务,采用情绪词、中性词两类刺激材料,探索情绪Stroop效应中Stroop加工的特点和机制。结果发现:(1)两种作业任务都发现明显的情绪Stroop效应;(2)两种作业任务中情绪Stroop效应不受情绪词的抽象性影响。它说明情绪stroop效应与经典的Stroop效应是两种独立的现象,前者的加工过程是由于情绪词所产生的情绪威胁而导致反应延迟,而不是经典Stroop效应的选择性注意机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完成Stroop任务时的脑事件相关电位特征。以中文Stroop色字为材料,对颜色和字义任务中一致刺激和不一致刺激的脑电叠加平均,并相减(不一致刺激减一致刺激)得到差异波,比较各组被试的波形。结果发现:在顶区,初中生的P3比高中生和大学生更为正走向;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的头皮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Nd4与Stroop效应和反转的Stroop效应有关,可能反映了对无关信息的抑制,而Pd6则反映了对语义信息的再加工。  相似文献   

8.
盲童心中的颜色概念及其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白、红、橙、黄、绿、蓝、紫、棕、灰、粉红11种基本颜色词为材料,运用颜色概念测试和颜色词分类的方法,研究了盲童的颜色概念及其组织。被试是85名盲校学生。结果表明:(1)盲童的颜色概念测试通过的顺序和明眼儿童的颜色命名的顺序既相似,又存在着差异;(2)盲童的基本颜色词的语义空间中有两个维度:①“彩色/非彩色”;②“实物色/背景色”。(3)盲童的颜色概念组织具有主题关联和slot-filler联系的性质,即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强调事物的功能、语境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曲折  刘淑华  宋艳  丁玉珑 《心理科学》2006,29(4):833-837
在Stroop启动范式中,启动刺激是灰色的色词,目标刺激是颜色块,被试的任务是命名颜色块的颜色。本研究通过行为实验和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的方法,研究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对Stroop启动效应的影响。当SOA为107ms时,在行为数据(反应时)和ERP数据(N300成分)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启动效应;当SOA为1040ms时,行为上和ERP上的启动效应消失。该结果提示了在Stroop启动效应中,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影响很可能是发生在对目标刺激的知觉加工晚期。  相似文献   

10.
周仁来  杨莹 《心理科学》2004,27(3):567-570
本研究采用Oddball与Stroop相结合的范式,对导致Merikle与Daza等研究结果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在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问的SOA为300毫秒的即时掩蔽条件下,启动刺激“红”和“绿”对随后的目标刺激的判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前者表现出典型的Stroop效应,后者表现出反转的Stroop效应;主观觉知阈限测验显示,启动刺激“红”是在阈下状态被知觉的,而启动刺激“绿”是在阈上状态被知觉的。结果表明.阈下知觉启动具有一定的时问延续性。并不局限在某一特定时问点上,启动刺激的知觉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们都熟悉这种现象,当语言的印刷或书写材料出现在有经验的阅读者眼前时,他会不自觉地,自动地去阅读并了解其意义,甚至在不想读它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例如在地铁等侯乘车时,会自动地阅读地铁两旁的广告,这说明人们对词和词义的知觉是自动的,甚至带有强迫性质。1935年Stroop 曾以人们对词义强迫性知觉为课题,研究了词与书写词用的不同颜色(“红”字用绿墨水写)之间的干扰作用。例如,当呈现一个“红”词,要求人只注意墨水的颜色特征而忽略词义时,由于对词义知觉的自动倾向,颜色的特征会对词义  相似文献   

12.
常晶晶  刘强  邱江 《心理科学》2012,35(4):829-835
采用高密度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记录分析了大学生被试在执行异同判断任务[包括不同颜色刺激对(DC),不同形状刺激对(DS)和相同刺激对(Same)]时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行为结果表明,“同”反应的确显著快于“异”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快同效应。ERP结果显示:在280-320 ms内,DS和DC条件均比Same条件诱发一个更负的N2成分。偶极子溯源分析表明,DC和DS条件下,N2可能起源于大脑的前扣带皮层(ACC),可能与“异”反应早期不一致信息(颜色或形状)的认知监控和调节有关;反之Same条件下,N2成分可能起源于楔前叶,主要反映了“同”反应早期知觉识别中整体特征比较加工的过程(同一性指示器)。另外,在450 ms左右, DC和DS比Same条件均诱发了一个更负的P3成分,可能反映了对刺激局部特征的比较和识别(慢速比较器),并与选择性注意和资源分配等高级认知活动有关;并且,Same条件下P3成分的潜伏期更短,与行为结果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异同判断中“同”反应和“异”反应可能有着不同的比较通道和大脑机制,支持双过程模型理论;同时表明,慢速比较器和同一性指示器可能是序列加工的。  相似文献   

13.
3—6岁城郊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心理学家们对很小的婴儿有否辨别颜色的能力曾作过许多观察研究.1881年W.Preyer 在他的观察中发现。婴儿出生42天时,已具有对色彩物品表示出愉快神态,说明他已具有一些颜色感觉.他让幼儿看红、绿两种颜色,轮换地问他“红在哪里?”“绿在哪里?”.他发现三岁的幼儿已能正确说出一些颜色名称,分辨颜色的能力随幼儿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本文作者曾以红、橙、黄、绿、蓝、紫、黑、白8种常见色卡作为实验材料对我国城市汉族、维吾尔族、壮族和智力落后的儿童分别进行了颜色辨别能力发展的研究,发现各民族3—6岁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略高于同年龄的壮族儿童,壮族儿童又略高于维族的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则均低于同龄正常各族儿童.在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方面,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有无差别呢?本文作者对北京郊区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进行了初步调查,并与北京市区儿童的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对比研究中英文Stroop干扰效应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两种文字材料都存在反应时的Stroop干扰效应,汉字的干扰效应明显强于英文;被试在完成不同文字材料的字词颜色命名任务时所诱发的ERP成分存在差异,具体为中文Stroop干扰效应表现为在350—550ms内,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诱发一个更负的ERP成分(N450),主要分布于额中部电极。英文Stroop干扰效应表现为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在250—450ms内诱发一个更正的ERP成分(P300),主要分布于左侧额顶叶;在450—550ms内诱发一个更负的ERP成分(N500),主要分布于中后部。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类型会影响Stroop干扰效应的脑内时程变化。  相似文献   

15.
3-6岁壮族儿童颜色命名及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一些心理学家很早就觉察到很小的婴儿就已表现出辨别颜色的能力。1881年W·Preyer 发现,婴儿出生42天时,已能对周围带色彩的物体表示愉快神态。他曾用红色和绿色作为实验的材料,结果两岁以下的幼儿还不能回答颜色的名称,到三岁以后才能有把握地说出某些颜色的名称。在J·F·Dashiell的研究中发现,幼儿到三岁时对颜色命名仍是不稳定的。W·H·Cook 对西欧儿童的研究结果指出,6岁儿童对红、绿、蓝、黄四种主要颜色的命名正确率为62%。我们以8种常见色卡为实验材料曾对我国不同民族的儿童做了颜色匹配、颜色命名及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5岁幼儿还不会正确命名任何颜色;2岁幼儿中有40%会进行1种或2种颜色命名;2.5岁幼儿有80%左右能进行某些颜色命名,正确率可达到25%;3岁幼儿命名正确率呵达50%。在颜色命名的实验中,还发现:正确命名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5岁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个阶段表现出一种“飞跃”现象,平均正确命名率达到90%,到6岁时达到94.5%。从幼儿对颜色命名的趋势来看,幼儿对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似乎都是先是红色,然后是白和黑,再后是黄  相似文献   

16.
前置线索与刺激语义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艳芳  张侃 《心理学报》1999,32(3):299-305
运用前置线索技术,探讨无SRC条件下线索与刺激的语义相容性效应。实验考察不同线索与刺激的关系,线索与刺激的呈现间隔和线索有效性对视觉刺激进行非维度重合命名的影响。结果表明:(1)线索与刺激的语义相容性存在,且符合维度重合理论;(2)线索与刺激的语义相容性具有一定适时性,支持自动激活假设;(3)线索的客观有效性影响了线索与刺激的语义相容性,表现为有效性越高,相容性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17.
郭昆  李朝义 《心理学报》1995,28(2):167-173
研究了在亮度对比与等亮度颜色对比的条件下,受试者分辨随机点阵立体图对的立体视敏度(最小视差).结果表明:(1)在亮度对比条件下,立体视敏度随对比度的增加而增加,10%的对比度即可引起立体视知觉,对比度大于30%时达到饱和;(2)在亮度对比与等亮度颜色对比两种不同的条件下,受试者的立体视敏度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3)当双眼分别接受不同颜色的等亮度立体图刺激时,与亮度对比条件相比,受试者的立体视敏度无明显差异;(4)当受试者双眼分别接受由亮度对比和颜色对比形成的立体图刺激时,只有当颜色对比图中图形与背景间的对比度超过等亮度值38%以上时,才能形成立体视知觉.以上结果提示,大、小细胞系统(包括斑点系统与斑点间系统)均参与立体视知觉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学前儿童颜色命名及颜色再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采用8种不同颜色对120名3~6岁学前儿童进行了命名实验。实验二采用12种颜色对120名3~6岁学前儿童进行了颜色再认实验。结果表明,3~6岁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和对颜色的再认能力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对8种颜色的正确命名百分比,3岁为50;4岁为67.5;5岁为90;6岁为94.5。不同颜色的正确命名的易难程度不同,有的命名正确率较高,有的较低,按其易难次序为红、白、黑,黄、绿、兰、橙、紫。3~6岁儿童的正确再认平均分数,3岁为0.30;4岁为0.38;5岁为0.55;6岁为0.64。学前儿童对颜色的命名及对颜色再认的实验结果均表明5岁阶段似乎是这方面能力发展的一个明显“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虽然许多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性别差异是否影响第二语言的水平和学习能力尚存在争议,相关研究较少。Stroop范式是语言研究的经典方法,它利用颜色信息和语义信息的相互干扰推论被试心理词典的表征结构。本研究利用此范式探讨不同性别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言语表征上的差异。结果显示被试性别与文字材料、性别与刺激类型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表明不同性别被试在第二语言表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高中生亲子沟通质量对情绪性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实验一采用亲子沟通量表,筛选出亲子沟通高分组和低分组,两组被试参加点探测任务,要求被试迅速判断情绪性图片出现后呈现的圆点的位置。实验为2(组别:高亲子沟通组、低亲子沟通组)×2(情绪类型:负性和正性)×2(探测点位置一致性:一致、不一致)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负性和正性刺激的不一致条件反应时均显著短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实验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记录了情绪性图片诱发的信号反应。结果发现,亲子沟通高分组对负性刺激所诱发的注意指向和集中(P2成分)及选择和巩固(P3成分)显著高于低分组。以上结果表明,亲子沟通较好,在注意早期定向和选择中会对负性情绪刺激产生注意偏向。亲子沟通较差,则对情绪性的刺激没有明显的偏向性,类似于“漠不关心”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