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管理是一门艺术。面对企业的管理,作为管理科学中基本理论问题的人性假设理论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对企业进行人文化管理,其理论和实践,都必然地要建立对此理论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对于人性的正确、深刻认识和理解之于管理效果好坏、管理成败的意义就十分重要。人性是以人为本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人性假设作为管理理论对人的认识,已经成为各种管理研究的出发点。人性假设理论一般将人分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四种。  相似文献   

2.
"理性生态人":人性假设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全球环境危机引发的人们关注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类生态化发展方向的"理性生态人"行为模式的塑造.与之相匹配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也需要"理性生态人"假设理论的支撑.为了尽快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尽快地使我们科学管理的人性假设理论臻于完善,为我国的现代化服务,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性的自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人性结构与管理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良谋  胡国栋 《哲学研究》2012,(11):120-124
<正>任何管理实践的推进与管理思想的演化都离不开对人及其本质的认识。那么,管理与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澄清这一问题必须考察管理中的人性是如何展现的,进而探讨为确保了人在管理实践中的主体性及目的性,人性对管理实践应当有哪些内在规定。一、管理中的人性考察:反思与批判现代意义的管理学诞生仅有百年,但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同时出现。人类在探寻良好的治理之道的过程中,对人性提出了种种假设,并在以人性假设为前提的各种管理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心理辅导三大理论之人性观之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性观是对人的基本看法和哲学假设,在心理咨询和资料中,人性观是一切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基础。在回答什么是人性和人性观的基础上,总结出人性观所应回答的基本问题,依据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辅导流派对人性观基本问题所作的回答,剖析了三大流派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5.
人性观是对人的基本看法和哲学假设,在心理咨询和资料中,人性观是一切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基础.在回答什么是人性和人性观的基础上,总结出人性观所应回答的基本问题,依据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辅导流派对人性观基本问题所作的回答,剖析了三大流派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6.
人性观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人性观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也不相同。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来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心理学派的人性观是有很大差异的,因而他们的心理治疗理论模式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也就在所难免。本文试图从这三个心理学派的人性观出发对它们的治疗模式进行理论分析,以使人们对这三种治疗理论和方法有更深层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科学正确地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1 三大学派的人性观与治疗模式11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与治疗模式精神分析的人性观是性恶论。弗洛伊德认…  相似文献   

7.
<东坡易传>中认为,人性是抽象的、"不可见"的,孟子之后以善恶来解说人性的传统,所讨论的都仅仅是"性之似",而非人性本身.这一将"性"与"道"置于同一高度的人性理论,打着深深的老庄哲学的印记.苏氏的人性理论尽管受到朱熹等理学家的严厉批驳,但对于我们理解人性这一复杂的问题,仍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道家和道教的人性观姜生“人性”乃是人类所具有的区别于动物之性的基本特征。人性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而善恶问题则是人性观中第一性、核心性的问题。因而早在先秦诸子中,中国皙学家们已对这一问题多有论述。孔子之言人性,不以善恶论,而以“性相近...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阶级斗争及矛盾日益尖锐。在此期间,代表不同阶级和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家、教育家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互相争论,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场争鸣中,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家提出了有关性善、性恶的理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人性观。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刭汉、唐至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可谓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实际上是对人的心理实质,以及心理发生、发展和遗传、教育、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探讨,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阐明中国古代学者对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思想和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庄穆 《现代哲学》2000,(3):37-42
我们不能笼统地或抽象地谈论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具体的,具体的人性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时空和社会关系中满足和实现需要的行为表现,人在满足需要的行为中表现其人性,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规定性。人性从表现到获得规定性,存在着两道“闸门”,即价值导向和制度规约。  相似文献   

11.
孔子人学思想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认识你自己"最为珍贵的理论成果和思想遗产。孔子的人学思想是由人、人性和人格三位一体所构成,既解答了什么是人的问题,也解答了人所具有的人性特质,还回答了什么是做人的人格问题,这三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人性问题始终是麦金太尔学术研究的关切点。麦金太尔早期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弥补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道德缺场",将对人性的解读与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以解决人之"异化"状态。通过剖析人性中需要与道德的分离情境,麦金太尔提出若要真正回归人之本身,就必须重视人的需求,将其与道德统一,以实现"人性复归"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提供了最佳的实践路径。概而观之,马克思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不仅是麦金太尔理解人性的基本立足点,更是其整个理论建构的致思逻辑。  相似文献   

13.
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康德一方面指出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是普遍的,是人生而具有的,另一方面却又坚持认为这种趋恶倾向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因而可以被归咎于人。问题在于,如果人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普遍的趋恶倾向,它如何可能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呢?这个问题可以联系康德的人性论和他的自由概念而得到回答。人的双重本性是康德论述人性善恶的基础,感性和理性是人性的两重维度,它们体现了人性中的张力。人的意志必然受到感性本性的影响,这是人性中普遍的趋恶倾向的根源。然而,如果没有人对自由的应用,任何颠倒都不会造成,有的将仅仅是理性与感性的并存,没有孰先孰后,也就无所谓善恶。因此,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既是普遍的,又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人性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它是德育建构的内在动因.理论上人性观为德育预设了理论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方法论体系,形成了德育范式;历史中人性观的发展预制着德育形态的变迁.人性与德育的相关性在现代社会具体化为“主体”认知发展带来的三次德育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15.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思想家们一致认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是人,马克思不反对在一般意义上讨论人和人性问题,并且认为人是实践的、历史的存在物。人的概念实现了异化、革命、辩证法等术语之间特殊意义的链接与重新整合,“人”在实践派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实践派在完整和系统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介入南斯拉夫的现实生活过程。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动物的本性是趣乐避苦,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二者存在本质差异。好利恶害的人必怀赏畏罚,故人皆有好利恶害、怀赏畏罚的自利性。说人性自利,属于事实陈述,不等于说人性恶。只有当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自利时,才会出现善恶问题。说人性自利,也不是理论假设,而是事实如此。非但经济人自利,政治人自利,道德人也自利。哪怕最高尚的道德人,也是为了追求自己所看重的利益而行动。所以,无人不自利。很多著名思想家在承认人性自利的同时,也声称人有利他性。但这一意味人性存在分裂症的说法,实属运思不当的误解。实际的情况是:人虽有利他行为,并无利他人性;其他各种人性,也内在地服从于自利性。  相似文献   

17.
人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儒家的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对人性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孟子主性善,荀子倡性恶。孟子主张人先验地具有善的道德理性,人必须自觉地通过存养、保持、发扬和扩充固有的善性来努力达成人性的自我完善,德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存养扩充使仁义礼智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荀子倡言人必须自觉地用现实社会的秩序规范来努力达成人性的自我改造,德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化性起伪实现长迁而不反其初的德育目标。无论是性善抑或是性恶,道德教育始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外在根本性条件,也是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有效途径。无论是存养扩充,或是化性起伪,其终极目标都在于人伦生活之迁善,使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实现天下平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是探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关于人性的阐释,尼布尔是以伦理思考为出发点来阐释人性这个问题的。他认为人同时具有自我超越性和有限的被造者两方面的属性。尼布尔对人性的看法主要表现在:1.上帝的形像和人的自我超越;2.人是被造的和有限的;3.罪的不可避免性。此外,尼布尔也提出人性"焦虑"的根源和道德意义范畴中的罪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2,(7)
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体。人性中既有美好闪光的一面,又有丑陋猥琐的一面,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形成了人生的痛苦和社会动荡的根源,于是便有了古今哲人关于人性为善为恶的争论。国家、社会企图用道德、法律来抑制人性中的弱点,发扬人性中的优点,以求得社会的安定祥和。然而我们发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人性中的弱点得到了抑制,但并未彻底消除,人性的负面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佛法对人性问题有深刻独到的看法,它不认为人之善恶便是人的本性,在人之善恶之后尚有一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东西——佛性,善恶不过是佛性的外在表现,只要我们以正智般若照破无明烦恼,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贪嗔痴亦可作学佛之用。如此,人性中的矛盾自然消融,社会矛盾也随之解决。佛日居士在《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一文中对这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别有一番新意。  相似文献   

20.
吴炜 《学海》2007,1(4):79-83
人性不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面,还包括介于两者之间而相对不变的"人的本性".因此,人性是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结构体人的本能、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现实的政治实践应主要以前两个层次为依据,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实践将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其预定的目标.相反,如果一厢情愿地固持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理念,将不仅实现不了这种理想主义,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文化大革命"改造人性的失败试验就是一个不该被忘记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