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雯 《天风》2012,(10):59-59
【新华网】现在的大学同学聚会,往往成了“吹牛大会”,大家互相吹嘘、攀比自己的成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0208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2.9%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爱吹牛的风气在年轻人中严重。关于吹牛内容,受访者首选“人脉关系”  相似文献   

2.
上海公众心理健康观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桑标  宋志虹 《心理科学》1998,21(5):407-411
本研究初步调查了上海公众的心理健康观,发现①上海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总体上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致,多数人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②公众对心理健康内容及心理异常表现的认识与心理学家的标准近似;③“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及“心理冲突”等三项是影响上海公众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④公众对目前心理医生的认可率不高;⑤约三分之二的公众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⑥提出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提到催眠术,人们通常以为这是心理学家的实验或某些专业人士的表演,认为它跟自己毫无关系。孰不知我们却经常生活在近似催眠的心理状态之中。在心理诊所里,催眠治疗师拿起一颗水晶球来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并慢慢地说:“你开始睡吧!”他反复向对方暗示。被催眠者闭上眼睛,逐渐陷入昏睡状态。其实,昏睡与真正的睡眠不同。昏睡者仍然保持一点清醒,来接受催眠者的暗示。心理医生发现,不仅是身心疾患者,普通的人也时常会有精神恍惚、注意力减退的时候。这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被催眠的状态。心理医生的分析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健康者的被催眠状态…  相似文献   

4.
不同阶层心理健康观念及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卷调查法 ,对不同阶层共 483人的心理健康观念及心理健康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 1 )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观念具有显著差异。 ( 2 )人们认为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的最典型特征是“处世乐观、热情、诚恳”和“心平气和、与世无争、乐于助人”。 ( 3 )心理不健康的人或心理变态的人所表现的最典型特征是“性格孤僻、与人不合群”和“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 ( 4)虽然不少人认为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者当前最急需开展的工作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卫生服务” ,但只有极少的人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需求 ,提出自己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或咨询。  相似文献   

5.
心理医生如何“下药开方”心理咨询(治疗)是发生在咨询双方的、带有某种契约性、特定的人际关系,是医患携手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所以,对于求助者来说,了解心理咨询的规则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而帮求助者明确自己该怎样行事,亦是心理医生对咨助过程负责的表现。一次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按其本质来说,乃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样的人,总是自觉能动地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理解人的本质,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心理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的心理、意识正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的心理、意识和实践是处在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在这里是把生产劳动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7.
现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心理问题自己难以解决。而有了心理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忍耐、硬撑。长此下去,某一心理问题就会形成一种症结——心病。医学专家指出,预防心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非常重要,应该在心理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去找心理医生。所以,不要以为只有“有心病”的人才能去看心理医生,正常人也应该有规律地做心理咨询,以保证心态健康、平和。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一定要看心理医生?在看心理医生之前、之中、之后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正确地看心理医生?请看本文。一、…  相似文献   

8.
走出困惑     
中师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自豪与欢欣。同时,他们又是处于人生中最敏感、最不安宁的时期,他们也有忧虑与彷徨,内心矛盾冲突剧烈,情绪变化多端,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危机期”。我们通过对中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中师生困惑心理的几种具体体现。 反抗束缚心理。 在问卷调查中,问及“你具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吗?”92.5%的同学都回答有。“你认为学校对你们的管理如何?”60%左右的同学挑选A项:过于严厉。  相似文献   

9.
游戏,这个儿童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早就以它的生动、活泼、有趣吸引着人们。多少年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们一直在探索它的实质,企图揭露它的心理机制。远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哲学家就指出了游戏的重要性。以后的席勒(Shiler)斯宾赛(H·Speneer)认为游戏是儿童过剩精力的无目的表现。霍尔(S·Hall)的复演论、格罗斯(K·Groos)的“预先练习说”都曾一度占统治地位……弗罗伊德(S·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发泄论”和“补偿论”来解释儿童游戏,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是把内部世界的想象表现出来,作为心理平衡的  相似文献   

10.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11.
贵刊在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关于脑功能轻微失调的调查报告》一文。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者通过对上海市南市区某小学的调查,发现脑功能轻微失调(即MBD)的儿童占13.43%,严重者为3.43%;研究者认为“MBD儿童主要的心理功能障碍是自我控制能力的缺陷”,具体表现为“思想难以集中,容易随境转移”,“显得活动过多或者小动作不断”,“情绪不稳,易于激动”,“冲动任性,心血来潮”等等;对于MBD儿童来说,“服用药物可以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老年人心理适应的柏林智慧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东 《心理科学》2006,29(6):1480-1483
基于智慧显义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心理适应进行柏林智慧范式研究。在对上海市社区老年人(n=247)进行社会发展相关典型现实生活问题的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遴选三种问题情境,通过结构性晤谈采集老年人(n=65)应对这些问题的认知-行为反应,对晤谈记录进行五个维度的评价,并且考察评价结果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老年人中多数表现出中度的心理适应水平,心理适应较好者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本研究采用的测评方式具有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城市老年人的成功老龄化心理适应辅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成功老龄化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没有吃过西红柿的人,就不会有对西红柿的感受,也不要对西红柿的味道作评论,你可以评论吃过的西瓜之类.搞创作也一样,作家只能写好自己熟悉的生活.正如史铁生先生对“文学创作须有生活”的理解:“任何生活中都包含着深意和探情.任何生活中都埋藏着好作品,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出现好作家.”这段话对于生活——作品——作家三者的关系;无疑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精辟见解。对于现实生活中活着的人,正象史先生分析的那样,你无法将他们的生活分解为“有生活”和”没有生活”.可是艺术创作却要求“有生活”,否定“没有生活”.这也是正…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谭·胡尔发表在《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塞拉斯纪念专号”(第15卷第1期)上的一篇吹捧塞拉斯的人道主义的文章。作者说,人道主义者是“反唯灵论者”,他们由于不愿“一笔勾销”“在文化史上起过深入人心的作用的”宗教,因而“面临了把宗教纳入他们的体系的问题”。人道主义者不同于宗教徒之处在于,他们认为“人自身即是价值之所在”,“宗教只不过是对人的生活的价值的忠诚”,在理智已经成熟的今天,人道主义是“宗教的逻辑发展的归结”。人道主义老提出宗教有非科学的“教条主义和出世性”,这是今天的人们不能容忍的;基督教“对普通人的道德尊严、人的手足之情和对慈善与博爱的强调”是人道主义者应该学习的,“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渡过当前的危机,不用原子弹彼此炸死的话,我们可能将学会立定脚根……甚至为逐步建立……善的生活而工作。”作者最后叙述了进化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人道主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看法,并强调人道主义在实践上成为未来的宗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探讨主观幸福感和人生意义在职业倦怠对心理生活质量影响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心理生活质量评价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人生意义感量表”对广东省581名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施调查。结果表明:(1)中小幼教师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人生意义和心理生活质量两两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中小幼教师职业倦怠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3)主观幸福感与人生意义在职业倦怠对中小幼教师心理生活质量影响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的心理诊断中,习惯上认为是对心理发展障碍的诊断、是测定“学生的成熟性”和对掌握知识水平的日常诊断(提出评价)。众所周知,只有当教师了解到学生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每个人善于做什么和他们熟悉课程情况的时候,教导工作才能进行得更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谓“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3].大多数成人都知道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人是一个整体;而且成人都理解心理与生理活动有着巨大的不同。他们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可能有别于另一个人;他们也理解心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某些关系。所有这些对心理的不同的理解,构成了研究者所谓的“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基本的、重要的作用[2],是个体生存于社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启庚  陈勤 《心理科学》2002,25(4):495-496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开始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陆续发表。例如关于小学生状况,威克曼(Wickman)、罗杰斯(Rogers)、门什(Mensh)的调查发现,在小学生中超过12%的人严重社会适应不良、20—42%的人存在一定的适应困难;关于小学生情绪问题的状况,斯坦特(Stennett)的调查认为大约有22%的人具有“中等或严重的情绪缺陷”,艾伦(Allen)等则认为有三分之一或较多的小学生存在过分敏感、好发脾气、嫉妒、恐惧和冷漠等情感方面的问题。国内八十年代也开始实施全国范围的协作研究,1981年叶广俊对北京473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17.3%,1982年葛伯魏和徐建成对487名上海市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1.1%,其它省市和农村也有报道,都证明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若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脸”与“面子”加以界定,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脸”是一个中国人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良好形象;“面子”是一个中国人在社会交往时依据自我评价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位。据此,其特征可以清楚地表现为:1、他们是中国人独有的心理和行为;2、他们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3、“脸”是通过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形成的形象;“面子”是因社会角色的差别而在别人心理上产生的重视程度;4、他们和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会发现一些“问题孩子”屡教不改,而且形形色色的“问题孩子”似乎有增无减,他们在对待这些孩子时,往往只想到教育和感化,或者是责骂与惩处,绝少有人想到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疾病,更不会想到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药物的治疗。一、“笨小孩”实为孤独症在心理门诊中,一个年仅3岁的病人小明很特别。据小明的父母回忆,孩子在1岁之前一切都正常,到1岁后好像什么都停止了,到了3岁还不能叫“爸爸”、“妈妈”,只会发一些无意义的声音。进入幼儿园后,表现独来独往,常常独自一人做自己的动作。小明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