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爱情哲思录     
爱情是什么?年轻时,爱情是生日里的一束鲜花;年老时,爱情是病床前的一剂汤药。爱情是一个迷宫,进去时很容易,要想出来却很难。爱情,是世界上最坚牢的一种情感,也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一种情感。说得清楚的爱情,往往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往往是说不清楚的。朋友,你可以拿爱情当行路的拐杖,但最好不要拿爱情当生命的支柱。因为拐杖断了,你只会跌倒一步,而生命的支柱若断了你跌倒的将是一生。过分相信爱情与过分怀疑爱情同样危险。当一个人想为自己的爱情上保险的时候,爱情就已经不保险了。一个人越想为自己的爱情上保险,爱情就越不保险。造…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情感,然而是否每 个人在同异性的交往中都必然会产生出爱情呢?答 案是否定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只具有萌发爱 情的可能性,而不具有产生或获得爱情的必然性,也 就是说爱情的形成带有机遇性。这是因为: 第一,爱情不是人的自然生理要求。我们所说 的现代爱情是指异性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在气 质、兴趣、情感志向、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共鸣和倾 慕。体现着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和志同道合的统一, 感性直观和理性审度的统一。显然爱情不是一种生 理现象,不是人的情欲冲动,只有在两性结合的自 然、生理的因素中,加上精神性的因素作为异性选  相似文献   

3.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从静态来说,爱情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爱情的社会属性有三个基本特征:人性特征、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人性特征:在两性关系上,爱情使人类与动物界划清界限。动物的两性关系完全受本能支配。而人类的两性交往和爱情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并不单纯由性欲支配。社会特征: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爱情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产生和发展,爱情关系交织于其他社会关系之中。任何爱情都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个性特征:爱情是异性之间一对一的情感联系,它表现为人的私生活。它与相爱双  相似文献   

4.
教育应不应该涉足爱情的领域?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教育的本质,而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圣洁的情感,是不能被排除在“人的发展”这一教育话题之外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干预大脑功能,调节人的社会行为已成为可能。爱情婚姻关系增强是运用药物、基因技术等生物医学手段干预大脑的神经生理功能,增强夫妻间的情感强度、吸引力和"厮守",减少婚外情,降低离婚率,实现爱情忠贞、婚姻美满。但是爱情婚姻关系增强会破坏人的理性和自主,贬低人的尊严,是对神圣爱情的亵渎。其安全问题比其他人类增强形式更为严峻。它还会造成情感欺骗等一系列严重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夫妻双方应用心和智慧经营婚姻,创造幸福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6.
爱情的类型     
爱情的类型古希腊人将爱情分为四类,即情欲型、友谊型、利他型、眷恋型。情欲型,这是一种非常热烈的钟情,是一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激情,其主体急切地向往占有被爱的人。这种激情以我为中心的成份较多。友谊型,是一种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恋情,是一种精神比较稳定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世间的亲情与生俱来,友情可遇不可求,爱情则需要缘分。拥有亲情使人愉快,拥有友情使人充实,爱情可以使人幸福,催人奋进。这三种情感是人类生命的精神支柱,与人们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缺其一,是人生的不完美;缺其二,是遗憾;三者皆缺,是整个人生的最大不幸。  相似文献   

8.
爱也从容     
世上最容易使人大悲大喜的情感,可能是少男少女们的爱情。那些本来仅仅属于个人小心小情的秘密,只因为太年轻,只因为迷信爱情是一部“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幸福生活”的童话,被人为添枝加叶肆意渲染后堂皇地摆在桌面,演绎一出水深火热,生不如死,痛彻心扉的剧目,让旁观者看到了  相似文献   

9.
爱情是人的心理生活的最精细、最脆弱的产品,它仿佛是用极其精密的情感“工具”所创造的。在爱情的本性中闪烁着钻石的光芒,瓷器的清澈晶莹。所以,有时候,细微的不慎对她都会产生致命的损伤。恋爱双方就像两只剌猬,挤得太紧,反而会刺伤对方。人一旦掉进了爱河,无论你怎么超然洒脱,  相似文献   

10.
黄裕生 《世界哲学》2009,(2):104-114
两性之爱,是人类个体间激发起来的一种最为激情澎湃的情感。它在实质上是两个异性个体追求作为全位格而全身心地相互投入与相互担当,直至互为唯一地共在。因为作为全位格出场而淡化、隐去了各种功能角色与社会身份;因为相互全身心的投入与承担而进入“革新了”的自己,也就是所谓“第三位格”。作为第三位格存在,不仅是与看得见的唯一者即心上人共在,而且也是与看不见的绝对唯一者共在。因此,爱情并不只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间的关系,而且也是人与绝对者的关系。爱情之所以能够超越世俗功利与世俗关系,就在于爱情能够打开一个神圣维度而具有超越一解放的力量。这也是爱情的神圣性所在。而爱情的危险也就在于忘却了看不见的唯一者而关闭了神圣维度。  相似文献   

11.
网恋背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因特网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家庭。于是,网络时代的网恋(也称第五类情感),便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浪潮。网恋给人心灵的最大冲击是它对爱情过程的浓缩,一场历时几年的传统爱情,在网络上几天之内可以完成它的产生、升华、死亡的过程。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准备,是极易受到伤害的,这种伤害被专家称为是急性心理疾病“网恋爆发性心理障碍”。虚幻网恋——超越型心理超越型心理者幻想在网络上能够有超越一切的纯爱情。有此类心态的人往往很容易在网络上坠入爱河,不能自拔。而他们所拥有的网恋是虚幻网恋,这种网恋的美丽之处在…  相似文献   

12.
颜鸣 《学海》2001,(6):167-170
“爱情”犹如大自然中春天的花草、夏日的凉风、秋天的果实、冬天的阳光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情感 ,世界上只要有男女存在 ,“爱情”就会永远存在。在中国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传统道德的影响 ,总是把爱情婚恋当作闺阁之事 ,不登大雅之堂。十年动乱时 ,更是把爱情打入冷宫。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有血有肉的自然人 ,与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爱情婚恋生活 ,这是他们革命生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能体现出崇高的精神风范。瞿秋白与周恩来是同时代人 ,也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卓越的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最美好的情感,也是文学的一大母题.西方文学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大量感人至深的爱情佳作问世.然而在20世纪的现代派文学中,有关美好爱情的描写没有了,那种令人心往神驰、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消失了,充斥在作品中的是大量有欲无情、有肉无灵、畸形、变态的男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邢铁夫 《天风》2023,(1):54-55
<正>从古至今,爱情是人们极力向往的美好事物,婚姻更是人类社会不变的话题。爱情与婚姻可以为人们带来极大的喜乐和满足,但同时对某些人也能带来至深的痛苦与忧伤。它是力量与脆弱的独特组合体,是欢笑与泪水相伴的人生之路;人们能在其中找到幸福,也能被其中的苦恼所淹没。对大多数人而言,没有哪一段婚姻在山盟海誓那天就会想着分开,往往是由于在琐碎的生活中缺少了成长,又过分地透支了“情感银行”中的储蓄,  相似文献   

15.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网上,人人都会有朋友。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要好的人。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人人都离不开友情。你可以没有爱情,但是你绝不能没有友情;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就死水一滩;友情无处不在,她伴随  相似文献   

16.
"爱情"与"友谊"概念表征的差异——基于字词联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字词联想法对大学生爱情和友谊概念表征的异同进行了初步探究.以"爱情"和"友谊"为靶词,让被试进行自由联想,之后对搜集到的11136个联想词进行内容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编码为18个范畴.结果显示,爱情相对需要更多的理性与情感投入、经历更多的痛苦、肩负更多的责侄,容易联想到婚姻、家庭、命运缘分,而友谊较少牵扯.与爱情相比,友谊更易于转化为爱情,而经历过爱情的人很难再回归到友谊.这些结果与日常观念相符,为如何处理爱情和友谊的关系提供了实征指导.  相似文献   

17.
爱情既包括感情因素,也包括理智因素。爱情应是在理智指导下的感情的融合。 一、爱情的感情因素 感情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人的愉快与苦恼、喜欢与愤怒、尊敬与轻视、亲近与惧怕等等,都是人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感情体验。 爱情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感情,无疑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感情。但是它又融合着低级感情。它既是异性之间性吸引的凝固物,也是理智感、道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爱,在世人心中就会引发一种温暖的、充满激情的甚至神圣的感受,并很自然地将它与爱情、友爱、母爱、仁爱、博爱等词联系起来。这是因为爱是一种凡人皆具的自然情感,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是组成家庭乃至社会的情感基础。然而在佛教内,尤其是在出家人心中,“爱”这个词并不可爱,甚而令人感到可怕,这是因为佛教认为它是一种烦恼,是众生生死之根本,是出离苦海之魔障,因而总是将它与贪爱、爱欲、情爱、爱河、爱缚、爱火等词联系在一起。佛法修行的全部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爱尽情绝,生死永断。这话让不明佛法的人听起来可能会惊骇不已。不过请不要害怕,佛教不会强迫人去断爱,只是广陈爱的过患,诱导人觉醒,从而自行断爱,进而引发出一种平等、无染、真正的“爱”——慈悲。与  相似文献   

19.
要感情也要实惠一一双重原则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人们在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层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层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某种功利目的的人际交往。现实中,这两种情况多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某种评价,某种感受,引发感情上的反应;有时候虽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自…  相似文献   

20.
爱情在理论上一向被认为是纯伦理学领域所讨论的课题之一,实际上在人类爱情问题上含有美学意义上的美感,它体现了善与美的融汇与统一。爱情美作为一种动态的情感,它本身具有美学价值,因之也就出现了对爱情的审美问题。 传统的性爱观历来表现为四种形态:(1)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是超肉体结合的一种变态为文化价值的性爱;(2)宗教的爱,它将肉体与精神全部献给上帝,是一种禁欲主义的性爱;(3)色情的或肉欲的爱,它是一种纯粹以肉体结合为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