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您一定见过“五湖四海皆兄弟”的热情人士,这种人可以马上跟周围的人结为朋友,即使在公共汽车上对临座的人也会像老朋友一样谈笑风生。甚至是对异性,他也能见面不久便成为青梅竹马似的好伙伴。而另一种人,则表现得很难与他人交往,当他开始做“准备运动”想结交新朋友时,往往被容易接近的人捷足先登,把他想得到的朋友或想到的事情抢走了。后一种人常被社会定义为有“交际障碍”,使他似乎套上了一个难以建立友情的枷锁。  相似文献   

2.
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吴晶  龚海梅  谢作灿  丁洁 《心理科学》2002,25(3):303-306
通过对13个班级共67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选择出194名高中生作为被试样本,研究结果表明:(1)自尊水平、自信程度和语言能力对学生的异性交往行为水平有着重要影响。(2)外貌与体能在学生异性交往中影响不大。(3)高中学生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认知偏差和认知失调。(4)对异性交往行为的归因表明,学校环境和学生自己在异性交往中的努力程度,会对异性交往及其效果产生影响。(5)学生的能力和自己的努力程度,对异性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爱的沟通     
爱有很多种,父母、兄妹、朋友、夫妻的爱都是我们所渴求的。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事与愿违。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和亲属,也免不了发生隔阂和冲突,伴随着这些隔阂和冲突,我们心理会感受到郁闷、愤怒、沮丧、失望等不良心理,为什么我们努力在人生中追求爱的一切,却还是避免不了生活中经常出现此类事件的发生呢?因素很多,但缺乏爱的沟通,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一天上年,门诊上来了一位忧郁、腼腆不愿透露姓名的小伙子,他向我叙述了他的经历——“我住在县城里的一个热闹地区,小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就发现异性的差异,对性有一种朦胧意识,而且那时有几个比我长几岁的男孩就常带着几个小男孩一起做性游戏,我便是其中一个。可是,我十分厌恶同性,喜欢和异性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当时由于小,穿的都是开裆裤,所以时常看见小女孩的外生殖器。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念头,想去触摸那地方,也真这样做了,觉得很舒服。后来让父母发现了,被狠狠的揍了一顿,从此不敢再动手,只是继续与女孩做对比显示游戏,我教小女孩站着尿尿,可是她们不行,尿一腿,我才明白女孩为什么蹲着小便……”不知不觉,我上了初中,随着青春发育的成熟,我也长大长高了,第二性征明显突出。可是,由于我生性胆小,夜间不敢外出上厕所,就在外边先咳嗽一两声。奇怪的是上完男厕所,对女厕所有没有人也不放心,还要伸头探望一下,如果女厕所没有人就进去溜一圈。如果遇到女厕所有人,我就偷看几眼(当然是向下边看)这样持续一年多。  相似文献   

5.
从青春期开始,男女对性的差别特别敏感,彼此疏远,不愿在一起。无论在学习、劳动与游戏等项活动中,男女界限分明。因学习与工作的需要必须接触与交往,双方都很腼腆、害羞,即使童年时代亲密无间的异性朋友,到了青春期也都开始不自然地躲避。[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半饱就好     
正曾经,我也算得上是一个嗜书者。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我也像大多数阅读者一样,渐渐被这个手机碎片化阅读时代绑了票。好多年以来,我都不曾完完整整地看过一部纸质的书籍了。然而,我的一个爱书的朋友,却一直保持着持书阅读的良好习惯。一本再厚实的书,他总有毅力把它读完,写出的书评精致出彩,着实让人钦佩。朋友说,他看书从不一气呵成。每每看到精彩处,他便会合上书页,留到下次再读。20多年,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7.
儿童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心理发展的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年轻人随着身体的发育与性的成熟,越来越关心和向往与异性同伴的交往。他(她)们与异性的交往心理及其表现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我国在实行开放政策的当代,年轻一代与异性交往心理的发展,必有许多新的特点。为了研究这些特点,我们进行了各阶段学生与异性交往心理的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被试为754名中学生。对交往目标问卷的因素分析抽取出帮助与支持、受欢迎性、亲密性、领导地位、回避性和支配性6个维度。仅在男生中发现了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青少年在交往目标上存在差异,有无互选朋友的青少年在交往目标上也存在着差异。有互选朋友的比没有互选朋友的在受欢迎性、亲密性和回避性三个维度上分数较高。青少年的交往目标还存在年龄与性别差异。交往目标中的积极维度和互选朋友数对友谊质量中的积极维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消极维度则可以预测友谊质量中较多的冲突与背叛。  相似文献   

9.
因为我有位爱“吃醋”的妻子,我的一些朋友、尤其是异性朋友,渐渐地对我敬而远之了。而一些“不识时务”的新朋友,又难免会在不经意间,让我们夫妻情感的长河波澜壮阔。 前几天,我看到妻又习惯性地撅起了小嘴,我知道又有麻烦事发生了。  相似文献   

10.
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张一兵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他始终是从两个逻辑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一是人与人的改造关系。前者,衍生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在自己的物质创化中改变自然,进而创造出人工自然和社会客体,由此形成人新的周围感性世界。在后者,是主体际互动。人超于动物,因之人在面对自然中基于一种新的群体交往,人通过自身的总体结合力去改变对象,并不断改变和提高主体自身,以形成独特的社会层系;同时,人的整个生活都是以人与人的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基点,就是人的客观实践交往。作者认为,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这也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长期以来一直忽略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原初使用的意义域,实践交往(马克思多用生产交往、交往方式或交往关系)主要是指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所以精确地讲,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交往关系,交往主要是指人类主体之间的特殊活动关系。在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构成人类社会生活基础的不是物,也不是人的自然存在,而是人在改造对象的客观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场存在,即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之间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选取北京、河南、重庆、杭州、新疆五地的11743名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作为被试,采用《人际关系量表》,从与异性关系、同性关系、父母关系、教师关系、陌生人关系五个方面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和发展特点做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明显下降,初三时有大幅度的攀升,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高于男生.(2)中学生与同伴交往水平较高,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同性同伴的关系;中学生与成人交往水平较低,与陌生成人的关系要好于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4)初二到初三女生与异性同伴交往水平迅速提高,初三后保持稳定;初二到高一男生与异性同伴交往水平迅速提高,高二后保持稳定;初三到高一,中学生与同性伙伴的交往水平明显提升.(5)初一到初二,中学生与父母和教师的交往水平显著下降,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但与教师的关系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上.随年龄增长,男生与陌生人的交往水平逐渐提高,女生与陌生人的交往发展波动较大,初三和高三水平较高,初二和高一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2.
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没人在家的时候,他从不让洗衣机、电饭煲等工作,也不给手机充电,怕引发电器火灾;晚上睡觉一定会关掉煤气,怕煤气发生泄漏;出远门,则会锁好家里全部的门窗,不留一个死角,怕小偷进门;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不与正常行驶的车辆抢道,怕出现交通意外;与异性交往,玩笑倒是开过,但知道尺度,在他看来,开玩笑惹人翻脸是最没面子的事。后来,朋友做了一个地级市的国土  相似文献   

13.
在文献、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量表.对1,300名中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是由主动性、困扰性,礼节性、策略性和广泛性等五个因素组成;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有策略型、疏远型、中间型和开放型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正蔬菜是种到哪里的?答案自然是种到菜地里,再不济也要种到自己家的小院子里。可是,在英国的德托拜丁小镇,蔬菜却种到了大街上。不仅公路边是蔬菜,警察局是蔬菜,连陵园的入口处也是一片葱茏的蔬菜。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叫潘牧的老太太。潘牧今年65五岁,在德托拜丁小镇上生活了一辈子。这几年她被一个非常苦恼的事情纠结着,那就是现在的人们沉浸在网络和手机的世界里,他们愿意花  相似文献   

15.
享受安静     
朋友忠告我,不被人注意是一种安静的享受。这真是肺腑之言,但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做到不被人注意也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主体的个人心静如水,不慕功名利禄,永远保持泰然处之的人格和风范,甘于寂寞和忍耐地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想起来,不被人注意的好处是在躲开了嫉妒和偏狭的眼睛以后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耕耘真善美的芳润心田,不致让它杂草丛生,逐渐荒废。当然,现实世界,也有人苦恼于不被人注意。这些人好胜心很强,虚荣心也很强,把被人注意看作升官的阶梯,得时的良机,他们有时也会被人注意,被人重用,但如果不是…  相似文献   

16.
拖延心理     
一个朋友读小学的时候,第一次给他暗恋的女同学打电话,犹豫着,徘徊着,设想不下10种的可能:电话响的时候,她在写作业;她在做作业,她妈妈接的电话;她也很寂寞,很想找个无聊的人说话;她正在被父母训斥,郁闷着;她正在想另外一个男孩,靠窗站着;她父亲接电话,问干什么,有什么事;她家正好来了  相似文献   

17.
自我监控性作为性别助长效应的干涉变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手调节器操作任务进一步验证“性别助长”假设。20个自我监控者与20个我行我素者(男女各半)分别按抵消顺序接受两种实验处理: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结果表明,异性观众可以助长男性被试的操作速度,而削弱女性被试的操作速度;对于作业效绩也存在着同样的交互作用;自我监控性是性别助长效应的一个重要干涉变量,男自我监控者表现出明显的异性助长,女自我监控者表现出明显的异性抑制,而我行我素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观众效应。由于自我监控性对相应的异性效应有一种放大作用,可知性别助长效应的基础是以印象管理动机为主。  相似文献   

18.
社交恐怖大多始于青春期,他们迫切需要与别人尤其是同龄异性进行自然交往。但有些人一到具体交际时就出现恐怖反应,表现为不敢见人,遇到老同学也会面红耳赤,处于紧张状态。这种社交恐怖会泛化,发展到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联系,失掉了朋友,把自己孤立起来,给生活和工作设置很大障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情感,然而是否每 个人在同异性的交往中都必然会产生出爱情呢?答 案是否定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只具有萌发爱 情的可能性,而不具有产生或获得爱情的必然性,也 就是说爱情的形成带有机遇性。这是因为: 第一,爱情不是人的自然生理要求。我们所说 的现代爱情是指异性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在气 质、兴趣、情感志向、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共鸣和倾 慕。体现着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和志同道合的统一, 感性直观和理性审度的统一。显然爱情不是一种生 理现象,不是人的情欲冲动,只有在两性结合的自 然、生理的因素中,加上精神性的因素作为异性选  相似文献   

20.
封建社会限制异性之间 正常的交往,“男女之大 防”、“男女授受不亲”,这些 封建道德要求,今天在一些 人的头脑中仍然起作用,特 别是在婚后和恋爱过程中, 对于异性间的交往,更易引 起种种怀疑、议论和责难。 1986年,我们在天津市927 户城市居民中进行调查。对 于“婚后与异性交往”的看 法,其中认为“应当只限于 工作中的交往”的186人, 占20.1%;认为“可以自由 交往朋友220人,占23.%; 认为“交往应有一定的界 限”的482人,占52%;认 为“绝对不可以”的39人,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