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慧媛  陈艾睿  张明 《心理学报》2021,53(2):113-127
采用线索化范式, 通过3个实验建立线索和靶子的意义关联, 考察了意义性线索在不同空间位置的注意定向效应。结果表明, 在下视野出现抑制效应, 且位置越下抑制效应越显著; 在上视野出现捕获效应, 且位置越上捕获效应越显著; 同时注意定向效应的程度受引导线索性质的影响。这些结果说明:(1)客体间的意义关联能够引导视觉空间注意, 表现出不同空间位置的注意定向效应; (2)客体性质能够影响意义关联的注意定向, 表现为客体的生动性越高, 调节能力越强, 抽象性越高, 调节能力越弱; (3)意义关联的注意定向具有规律性变化, 表现为基于空间位置的抑制和捕获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行为测量与ERP分析相结合的范式,以视差分离方式和线索提示有效性为自变量,考察三维空间中外源性注意定向的启动效应及其脑电机制.结果发现:短SOA下,无论是3D还是2D,非预测性边缘位置线索对后续辨认任务均发生了启动效应;3D空间中,边缘位置线索提示诱发了注意的自动定向,注意从一个深度面转移到另一深度面需要耗费一定时间;3D空间中,经典注意提示效应在ERP上表现为有效提示下P1、N1、N2等早成分的增强,跨深度空间启动效应主要应由N1的增强效应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边缘位置提示与中央符号提示,探讨了外源性与内源性注意定向对立体视觉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短SOA下,非预测性边缘位置线索对2D和3D空间中的视觉辨认任务均产生了启动效应.3D空间中线索提示诱发了注意的自动定向,注意在深度面间的转移需要耗费一定时间.(2)长SOA下,2D平面上非预测性边缘位置线索导致了返回抑制,3D空间中的返回抑制波及至不同的深度面上.(3)不同SOA下,3D空间中预测性中央符号线索对视觉辨认任务均产生了启动效应,其效应量不随SOA延长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爱君  李毕琴  张明 《心理学报》2015,47(7):859-868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Posner经典二维平面中的线索化范式应用到三维空间,通过两个实验操纵了注意沿着不同方向进行直线转移的方式,考察了注意在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进行定向/重定向而产生的晚期抑制效应(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结果发现:(1)无论注意沿着何种直线转移方式转移都在深度位置上发现了基于空间的返回抑制;(2)无效提示线索条件下,目标出现在三维空间近处空间时的反应显著快于目标出现在远处空间时的反应,导致了近远空间的返回抑制量存在差异。研究说明了返回抑制效应并不是“深度盲”。  相似文献   

5.
王慧媛  隋洁  张明 《心理学报》2018,50(10):1071-1082
采用线索化范式, 操作性地建立线索和靶子的语义关联, 考察语义关联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实验1采用特征线索意义靶子的形式, 建立某一特定语义水平的注意控制定势, 发现线索靶子语义一致时线索捕获注意, 线索靶子语义不一致时同样的线索失去捕获注意的能力。实验2随机呈现线索颜色和靶子汉字, 建立两种语义概念的注意控制定势, 发现所有的线索都出现了捕获效应, 而不论其在某一具体试次中是否与靶子意义一致。实验3交换了线索与靶子的属性及概念, 采用意义线索特征靶子的形式, 结果与实验1一致。这些结果表明, (1)语义关联的注意捕获符合关联性的无意注意定向假说, 刺激的捕获能力受当前的注意控制定势调节; (2)由语义概念激活的知觉表征在调节空间注意分配上与其自身相比形式相同, 但程度有所下降; (3)知觉特征水平的注意控制定势能够激活与其相应的语义概念, 使其吸引注意并调节空间注意分配; (4)知觉表征和语义概念的激活可能是双向的, 激活后在指导注意转移上表现出相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内源性线索-靶子范式, 操纵线索类型(有效线索、无效线索)和靶刺激通道类型(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视听觉刺激)两个自变量, 通过两个实验, 分别设置50%和80%两种内源性空间线索有效性来考察不同空间线索有效性条件下内源性空间注意对视听觉整合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线索有效性为50%时(实验1), 有效线索位置和无效线索位置的视听觉整合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当线索有效性为80%时(实验2), 有效线索位置的视听觉整合效应显著大于无效线索位置的视听觉整合效应。结果表明, 线索有效性不同时, 内源性空间注意对视听觉整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高线索有效性条件下内源性空间注意能够促进视听觉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Posner的空间线索范式,三个实验意在探寻自我面孔作为特殊的刺激对空间注意的调控作用。在实验一中,自我或者熟悉的面孔作为内源性线索出现在视野中央,通过朝左或者朝右来提示目标出现的位置。在实验二(小图)和实验三(大图)中,自我或熟悉的面孔与目标同时呈现,作为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出现在视野的左侧或右侧。实验一的结果发现,与熟悉的面孔相比较,自我面孔产生了更大的提示效应。这意味着当自我面孔与任务相关时,对提示位置易化优于熟悉的面孔。与之相反的是,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自我面孔和熟悉的面孔同样捕获目标位置的空间注意。然而,研究并没有发现自我面孔与熟悉面孔在捕获注意上的差异。这一结果也许暗示着在注意捕获的过程中,面孔效应足够大而掩盖了自我效应的出现。这些发现表明自我面孔之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刺激不仅受感知过程的影响,还依赖于与任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赵亚军  张智君 《心理学报》2009,41(12):1133-1142
采用改进的Posner视-空间线索提示范式, 对眼睛注视线索提示效应(eyes gaze cueing effect)的加工机制进行了探讨。实验一考察注视提示线索对空间Stroop效应的影响; 实验二考察注视提示线索对特征抽取和特征整合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注视线索提示有效时的空间Stroop效应显著大于提示无效的情景; 在单一特征搜索与特征联合搜索任务中,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无差别。这说明, 注视线索通过在头脑里形成空间方位表征诱导注意转移; 注视线索通过影响特征抽取、而非特征整合阶段, 对客体加工产生易化。本研究支持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属于内源性注意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王慧媛  隋洁  张明 《心理学报》2016,(7):783-793
采用线索化范式,操作性地建立线索和靶子间的关联,通过比较不同搜索策略任务下不同线索靶子关联条件间的捕获量考察关联水平及搜索策略对注意捕获的作用,并分析抽象的意义概念对空间注意分配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意义线索的注意捕获符合关联性的注意定向假说,只有符合当前注意控制定势的线索才具有捕获注意的能力;(2)知觉关联在调节无意注意定向上具有主导性,调节能力强,能将其他因素效应掩盖;语义关联单独作用时对无意注意定向有调节作用,但调节程度小,效应易被掩盖;(3)搜索策略虽然能够大大提高反应速度,但只有基于特征独子的搜索模式对无意注意定向有调节作用,且调节能力有限。研究再次认证了空间无意注意转移中注意控制定势的作用,同时指出抽象的概念加工能够根据当前的环境有效指导后续的选择和行为。  相似文献   

10.
视觉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刘宁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385-393
综述了视觉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及相关研究。Posner和Cohen在研究视觉空间注意内部转移过程的实验中发现了返回抑制现象,这一实验被视为经典的返回抑制实验。后来通过大量的研究,形成了线索-靶子和靶子-靶子两大实验范式。线索-靶子范式中根据线索呈现方式、任务类型、刺激呈现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一系列小的范式和方法;而靶子-靶子范式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与辨别任务的结合,以及跨通道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Timothy Stanley 《Dialog》2007,46(1):41-45
Abstract : When it comes to how Heidegger understands theology, Martin Luther was instrumental in his early formulations. Heidegger's interpretation of Luther leads him to descry theology as a discipline best left unfettered by metaphysics and this attitude is carried right through Heidegger's career. By explicating Luther's influence upon Heidegger's early Freiburg lectures from 1919‐1923, we can rais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nuanced way Heidegger construes Luther's theology in the hopes of inspiring key insights for Luther's appropriation in current post‐Heideggerian theology.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