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洞窟修建经济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敦煌文书记载为依据,结合后人在洞窟分期、修建以及敦煌文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吐蕃统治敦煌前后两个时期洞窟营建的经济原因,指出敦煌的一般民众是敦煌莫高窟洞窟修建的主要施主.有了他们广泛而积极的参与和施舍,在吐蕃统治敦煌后期,中到大型窟的修建成为可能,而经济是洞窟开凿规模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国发行了一套敦煌壁画邮票。我对敦煌壁画没有什么研究,但是我很爱好绘画艺术。看了这套敦煌壁画邮票,有些感想。敦煌是甘肃省的一个县,是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交通重镇。莫高窟是闻名中外的敦煌艺术宝库,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东南的鸣沙山下,在南北长约160米,高达17米的崖壁上凿满了洞窟,构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自前秦建元二年(316)开始建窟,  相似文献   

3.
包兆会 《天风》2018,(4):45-45
传世的唐代景教绢画现存只有一幅,该景教绢画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是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Aurel Stein)在敦煌千佛洞考察时获得。该画原存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俗称藏经洞),时间在公元9世纪左右,与该绢画在同一藏经洞一同被发现的还包括粟特文基督教文献。  相似文献   

4.
<正>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即今甘肃省西部、党河流域,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邻,兰新铁路经过其北境,是我国古代与西域诸国的交通重镇。而敦煌石室在今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敦煌石室,亦名敦煌石窟,是由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水峡口小千佛洞和肃北五个庙组成。莫高窟,又名雷音寺、千佛洞,以其是敦煌石室中最大最主要的洞窟,故敦煌石室亦名敦煌莫高窟。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洞窟壁画现存对叶形纹样实例众多,特别是在尊像头光宝相花中,对叶形纹样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对此进行研究梳理,有助于探究唐代装饰纹样和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高晏卿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82-83
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洞窟壁画现存对叶形纹样实例众多,特别是在尊像头光宝相花中,对叶形纹样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对此进行研究梳理,有助于探究唐代装饰纹样和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正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汉代以来,不同的宗教、语言、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在这里相遇相融,造就了璀璨夺目的敦煌文化。本文以莫高窟61窟壁画《五台山图》为例,透过色彩斑斓的佛教壁画,以窥那个遥远时代佛教中国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丝路盛景。一敦煌莫高窟第61窟是五代时敦煌曹氏归义军第四任节度使曹元忠营造的功德窟。此窟又称"文殊堂",主要是为供奉文殊菩萨而修。洞窟  相似文献   

8.
大千世界     
《佛教文化》2018,(4):10-15
近日,“丝路美地·敦煌”展在甘肃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展出。复制壁画、3D打印彩塑、复制洞窟等,让民众“零距离”体验敦煌艺术之美。图为数字化采集后打印展出的大幅高保真莫高窟复制壁画320窟“散花飞天”。(图片来源:中新网)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21,(2):92-95
一雷音寺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敦煌市,原址在莫高窟。据莫高窟洞窟题记及敦煌遗书记载,雷音寺前身为西晋"仙岩寺",隋唐时名"崇教寺",元代名"皇庆寺",清代恢复"雷音寺"至今。据唐代佛教典籍《法苑珠林》记载:"西方有八神,相貌狰狞,身被金甲,手持宝刀,名曰金刚,尝卫世尊说法于雷音寺",这是"雷音寺"一词最早的记载。1987年,莫高窟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  相似文献   

10.
王成文 《法音》2021,(2):53-60
莫高窟第112窟是中唐时期营建的代表洞窟之一[2],绘于西壁佛龛帐门南侧的普贤图像,从内容到艺术风格均为中唐特征的代表。而从其线条、色彩及构图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及洞窟形制、丰富题材等反映了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普贤信仰问题,因此对此普贤图像作一分析与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河西回鹘之佛教杜斗城杨富学9至14世纪,河西回鹘的佛教及其文化相当发达,在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及安西榆林窟中至今尚保留有他们重建、重绘的洞窟20余所。敦煌、酒泉等地先后发现的回鹘文佛经,如《金光明经》、《阿含经》及净土诸经写本甚多。本文以这些回鹘文化...  相似文献   

12.
刘颖 《法音》2013,(8):49-57,29,32,73
敦煌莫高窟的维摩变承袭了中原流行的图像样式,吐蕃时期,因为审美趣味的变化和信仰的要求,画工的绘画兴趣转移到绘制经文中的故事画,宣扬人物的神通力。维摩变的艺术风格和画面细节表现都有了变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吐蕃洞窟当  相似文献   

13.
报刊作为民国时期最主要的舆论传播媒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众对于事物的认知。经过报刊这一舆论工具的引导,民国时期社会公众对于敦煌的印象多集中于莫高窟方面,而对敦煌其他方面缺乏认知。  相似文献   

14.
敦煌石窟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其绘画风格表现在:佛教为实现人间创造了一个理想天国——净土极乐世界。敦煌伎乐天和敦煌飞天一样,从敦煌石窟建始出现,到敦煌石窟停建的消失,历经了10个朝代,有了1000余年。经变画的绘画构图大体相似,是净土极乐世界的全景描绘。敦煌藻井图案,历世不衰,凡开洞窟,必有藻井。敦煌是个巨型的绘画美术宝库,即使是佛教内容,所使用的也是绘画美术语言,所以唯从绘画语言上方能解意。然而世界上所有的文物遗址,很少像敦煌这样聚集着大批热爱艺术的画家。  相似文献   

15.
敦煌绢画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它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是研究佛教图像学的重要数据,加之特殊的材质,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公元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被打开,这些迷藏了千年的艺术品与敦煌文书一起呈现于世,轰动世界。但此番发现却导致大量外国人低价买走经卷文物,肆意搬走莫高窟内壁画与彩塑,使得昔日弥足珍贵、藏经无数的莫高窟,如今成为沙漠里的"空洞"。而又有声音认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世界"敦煌学"的滥觞和艺术的流播,更使莫高窟成为无数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以藏经洞中大量绢画的发现和流失作为切入点,来探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由于年代久远,唐代景教艺术文物传世的不多,除石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及洛阳景幢外,就属在新疆地区发现的景教壁画。1905年夏天,德国探险家勒柯克((A.von Le Coq,1860—1930)在新疆高昌古城郊外的景教寺院遗址(见图1)中发现了景教壁画。该景教寺院现存三个殿堂,长约20米,宽近7米,他在墙壁内层壁上发现的景教残画,主要绘于东厅北墙、东墙和西厅。他在西厅揭取了其中两幅较为完整的壁画,这两  相似文献   

17.
精美的壁画形象的地图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张大千番号七五)西壁的五台山图,是莫高窟中现存的一幅最大壁画,这幅壁画高三点五米,长十三点六米,面积四十七点六平方米。壁画下面有一十五扇屏风,彩绘着一十五幅佛传图画。兰菊相映,益发显得五台山图古朴典雅、美丽壮观。  相似文献   

18.
"华戎交汇,丝路华章",坐落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无疑是世界文明的艺术瑰宝,开启着东方丝路文明的华丽史诗。婀娜婉转,衣带飘飘,一说起敦煌莫高窟必让人想到敦煌莫高窟里那具有神秘独特意味的美丽飞仙。文章从飞天的起源和飞天中的造型和色彩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莫高窟中飞天之美。  相似文献   

19.
正一、问题的提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可谓千古之谜。自从100多年前藏经洞被发现后,世界各国的敦煌学学者一直在执着地探求解开这个谜底,为此提出了"避难说"~①、"书库改造说"~②、"废弃说"~③、"末法说"~④、"供养说"~⑤等种种假说。近些年来,笔者也一直关注这一问题的探索。多年考察思考的结果,成为"供养说"的赞同者。2010年笔者曾撰文指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藏经的来源、结构及其封  相似文献   

20.
徐晓鸿 《天风》2015,(3):68
国家一级文物。2006年因盗墓在洛阳出土,经幢为八棱石柱,底部受损。该经幢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唐代景教石刻最重大的考古发现。经幢分为两部分,包括《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文和"经幢记",经文部分与敦煌残本可以互补。今存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