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身为人,以身为我;人、我、身三者,名异而实一。且问:此一实者,究竟为人、为我、抑或为身呢?且何义名人,为什么要以身为人?何义名我,为什么要以身为我?身又具有何种特殊作用、竟能兼作人我?这是以身为人,以身为我者,谁也讲不出半点道理来的。人类能永远过这种蒙昧生活吗? 以身为人,以身为我,这是我们人类祖祖辈辈、积习相沿的旧观点。人类过去忙于解决建立社会秩序、解决饥饿问题,无暇对此旧观点进行观察与改造,致使以身为人、以身为我的旧观点,在人类生活中几几乎变成了不可动摇的准则。通过反复观察,以身为人,问题不  相似文献   

2.
现在东方人、西方人,基本上皆是以身为人、以身为我,这就势必形成遍天下之人未有不是我的,遍天下之我亦未有不是人的。然则究竟什么是我?什么是人?人与我的实质为同?为异?这还是今天东方人、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一笔小小的糊涂帐。以身为人、以身为我,并不是现代人类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2,(4)
参究佛法,彻悟人生,彻悟字宙万有,无不都以诸法缘起性空,作为观察世界的不二视角。从这个诸法缘起性空看待世间一切,反馈到医学上来,就更耐人咀嚼寻味了。作为四大皆空,此身非有的个人暂时存在,“心”、“身”、“境”三者,彼此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须臾不可分离,所谓心在身中,离心无境。心为精神思维,身为生理场所,境为生存环境。从这一意义上反过来看,又可认为,人身的所以存在,又离不开识(精神意识)、根(生理现象)、尘(环境因素)的三缘和合。  相似文献   

4.
精神的试析     
我在本刊第一期发表了《身非是“我”论》,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证明了“身”非是“我”,身与我是有联系而实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我”是属于精神范畴的。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是一般人皆能共见共知的,既不深奥,更不神秘;如果读者能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对照、研究拙作的论点,为是?为非?是能马上得出结论的,用不着多所饶舌了。但精神是什么?我是什么?二者关系若何?特别是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证实了日常生活中的身、名、服饰冠履,本来皆不是我,完全是被执为我的。那么又是谁在执这些东西为我,为什么要执这些东西为我呢?有关这一类的问题,愿本探索佛学所得,联系人生实际,再作些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球语言的英语:问题、危险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我们所有人都为全球化所魂牵梦绕 ,也许是老调的和过分的。然而 ,我们知晓自己生活在“地球村”已有多年了 ;并且 ,身为人文主义者 ,我们甚至为这样的事实所欢欣鼓舞 ,即各种使传播和旅行变得方便快捷的技术已经将我们的世界切实可见地编织为一个世界。我们知道 ,他人并非远在他处 ,而是就在此处 ;他人———如第三世界———的苦难 ,一直以影像和统计数字的方式伴随于我们身边。从许多方面来看 ,这是人类诸多梦想的实现 :基督徒、人文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关于人类实为一体的梦想。十年前 ,我在日本提交了一篇题为“地球村中的文学”的论文…  相似文献   

6.
克己之道     
“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林前9:27)。 我们基督徒有两个自我,—个是新我,是信耶稣才有的;一个是旧我,是由父母繁衍出来的。我虽有两个,而装我的身体只有一个。这个身体如不装新我,就必装旧我。保罗在哥林多前书9章27节所说的“攻克己身,叫身服我”,乃  相似文献   

7.
攻克己身     
陈孝浪 《天风》2006,(10):34-36
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9:27)。经文:林前9:27 刚才所读的经文,是当年圣灵感动使徒保罗写信给哥林多教会的时候,特别提到的这句话,保罗说:“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为什么呢?因为“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当时有许多人,虽然也在传福音, 但自己却被淘汰了,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天主是爱     
天主是爱彭善文《圣经》云:“天主是爱。”(若一4:16)感主因爱创造宇宙,因爱创造、救赎人类,因爱赐我们身为中国天主教徒,因爱予我大慈厚佑,谨此抒忱。混沌初开,无际天宇在主爱中涌动亿万星辰循序去来。太阳光热涂辉着这世界绚丽风采;伊甸园划就了一片极乐地...  相似文献   

9.
道家与道教精神疗法之现代价值郑晓江每个人的存在都是“身”与“心”、肉体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的合和体,缺失任何一方,人都不可能是活着的存在。长期以来,人类孜孜不倦地发展医疗技术,对“身”、肉体、生理之病的治疗已有了惊人的长足进步。但是,人们逐步意识到身体...  相似文献   

10.
人活着,或追求荣光、或追求腾达、或追求权势、或追求艺术。我身为乡野凡夫,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瘾;身虽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在城市我读杂书、读专业书,而回到村庄,我就阅读村庄这本书。读它的真、善、美,读它的苦、痛、累。  相似文献   

11.
我想以提出“在寻求人类家园的过程中,我现在何处?”这个问题作为机会,尽可能简略地阐述我的某些观点。这样做很可能无法为有关东方和西方对我的“影响”的论述留下多少篇幅,所以我先讲这些“影响”。  相似文献   

12.
蒲公英“借”风的力量把种子撒向四方,植物“借”阳光雨露以求生存和繁茂;雄鹰“借”风向变化维持在高空的盘旋以搜索地上的猎物。原始人类“借”山洞以躲避风雨雷电,“借”树巢以躲避野兽的袭击;风筝是人类在“借”字上做的好文章,“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说:“借”,是所有生物(特别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本能,更是一种手段和谋略;而善“借”,则是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3.
回顾20世纪,人类是在冲突动荡中度过。人类必须痛定思痛,以和平与合作的态度来重建社会各种关系。现在全球各地正以兴奋的心情迎接21世纪的来临,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社会安宁,经济繁荣。预料21世纪将是一个物质生活大大提高的社会,为利益的争夺,社会分化必将加剧,国内外皆然。在这样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必须关注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我道教同仁应切实身体力行,去恶从善;勤修祖师的“九美:忠、孝、仁、惠、节、廉、信、义、礼”之训示,立身培基,自求多福,自性自度,不假外求;所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  相似文献   

14.
身受     
我身为业报果,四大假合而成。身受以身为基础,同样了无自性。然而,众生业报未了,身受不断,我执之念,由是而生。身受依于五根,眼耳鼻舌身是也;根尘相对而生五境,色声香味触是也。五境映现于心,心又生境。故有五根五境或六根六境之说。同尘而异境,乃众生阿赖耶识种子有异使然;同尘同境,乃众生共业所感。身受于心之影响最为直接,实乃生般若智慧之第一障碍。凡夫迷失,多为身受所牵,趋乐避苦,心力耗尽,烦恼不断,生死末了,终为境转,而不能转境。解身受之缚,最根本处着力,在于超越心境之对待。《七佛渴》有云,“假借四大以…  相似文献   

15.
身痒的感觉并不比疼痛好受。钱钟书在《围城》中对“痒”有过淋漓尽致的描述。书中写到方鸿渐在前往三间大学途中,夜宿穷乡僻壤一家所谓“欧亚大旅社”时,被蚤虱叮咬而“一处痒,两处痒,满身痒……蒙马脱尔的‘跳蚤市场’和耶路撒冷圣庙的‘世界蚤虱大会’全像在这里举行”,虽全力抓挠,“谁知杀一并未儆百,周身还是痒”,“到后来疲乏不堪……只得学我佛如来舍身喂虎的榜样,尽那些蚤虱去受用”。方鸿渐被身痒折腾得苦不堪言,让人不由感叹:貌似强大的人类有时连小小的蚤虱也奈何不了,真够可怜的。而一位伟人的抓痒,却又令人肃然起…  相似文献   

16.
邹元江 《哲学动态》2023,(1):107-116+127
梅兰芳的“表情”并不局限于“面部”,而是“具身”性的。所谓“具身表情”也即戏曲演员处处以“有声皆歌、无动不舞”的身体纯净姿式来“表情”,它是以唱、念、做、打(舞),口、手、眼、身、步等极其繁难艰奥的“四功五法”童子功为根基所建构的身体“姿式化”的审美符号系统。梅兰芳的表演处处要显得美又不费力,就必然涉及戏曲演员“新的存在”的本体论问题:“在”即“异在”。“在”之作为出离遮蔽,作为“展开状态”,正是通过“特定变异”而扬弃自身,即以非对象性的“异在”而“在”。这个“异在”正是梅兰芳所获得的“新的存在”之独属于艺术家的“存在感”。这种独异于人的艺术家的“存在感”使原本日常的“梅畹华”生成为“尚不是的……”,由此开启了梅兰芳“在”即“异在”的独绝审美在场视域。正是奠基于具身表情所凸显的“在”即“异在”性,对梅兰芳表演艺术最根本的知觉视域因而就是借助“观众的想象力”可心观直透的作为非对象性、非实体化“纯粹的创造物”的意象世界。正是借助建立在具身性童子功基础上的“反复出现的原则”——“前置表达”这个“演员的秘密”,梅兰芳的表演处处让观众目(耳)不暇接地知觉到具身意象的生成性、流动性和重叠性。  相似文献   

17.
不离世间觉     
我的《读(天风)想到(法音)》能在《法各})上发表,令我欢喜无量,勇气倍增。我在文中提到《天风》的“问题讨论”,此法妙极,因此我愿舍身为座,再作抛砖引玉。我以为佛法之伟大,正惟大乘菩萨随缘普度思想。《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问身而为说法”,《僧宝赞》“赴感应群机”,三处都讲到个“应”字。如何个应法?“群机”的“机”安在?我们知道:舍方便无究竟。我们学佛,难道应该消极逃避、脱离时代和社会吗?以下是我在学佛中遇到的新情况,提出来供大众讨论、批评、指正。各位都是正…  相似文献   

18.
《莱根谈·闲适》中有一言甚好:“世事如棋局,不着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身为基督徒,当先有勇气打碎旧我。  相似文献   

19.
王雷 《天风》1997,(6):23-23
《莱根谈·闲适》中有一言甚好:“世事如棋局,不着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身为基督徒,当先有勇气打碎旧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发挥唐玄宗注疏《道德经》的“圣义”,以身体作为“身国同治”的出发点,并设计了一整套“身国同治”的规则,如崇道、尚道德、无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以此治身则长生,以此治国则太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