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上清大洞真经》为道教上清经系之首经,且为上清经箓派的重要经典,此经在东晋盛行于世,是东晋后期出现的一部极为重要的道经,奉此宝经者,后来逐步形成了道教上清派。上清派,又称“茅山派”、“茅山宗”。《上清大洞真经》历朝被居住在茅山的高道与隐士继承和弘扬,其中梁陶弘景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以此为开创独特的“茅山宗”奠定了神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道教经典。此经始见于《真诰》,云:“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当是东晋上清派杨羲假托降神所造。“大洞”为上清家理想之仙境,据称此经本藏于大洞仙宫中,故名。上清派视此经为上清诸经之首,宣称“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真诰》)。故而历代传授不绝。本经1卷,分39章,故或称《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护诵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陶弘景《登真隐诀》中所描述的《大洞真经》大、小本的关键区别回风混合之道入手,指出《云笈七签》卷三十《大洞回风混合帝一之法》即为其完整文本。由于其与修诵本经至为密切的关系,该经法本在原初《三十九章》前。在从《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高玄真经》到今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发展中,该文本最终被剪辑编入《三十九章》中,从而形成今卷二至卷六的主体内容。通篇完整的文本对应、微殊差异以及本经卷一所启大洞真经师和回风大混合师的内证表明,今六卷本实乃陶氏所见含回风混合之道的大本在发展中改编增补而成,这是破解今本《三十九章》层次结构的密匙,可印证或纠正既有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一、前言高道吕祖(吕嵓,字洞宾)是我国道教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位仙真。吕祖住世时虽罕有著述,但成道之后,自宋代开始,屡次显圣、"飞鸾",先后有《前八品仙经》、《后八品仙经》、《清微三品经》、《太上敕演救劫消灾赐福解厄保运证真参同妙经》、《孚佑帝君纯阳祖师三世因果说》、《醒心真经》、《吕帝心经》等经典传世①,其信仰者刘体恕、邵志琳、蒋予蒲等人,更先后将吕祖降授的经忏、诗词文章、注疏、丹道法诀等文献,编纂为两种《吕祖全书》②与《全书正宗》③,道教因而在道品、桂品两种经典分类之外,另设"霞品"一目④,可见吕祖飞鸾降笔而成的著述之丰。  相似文献   

5.
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是上清派的根本经典,既有研究对卷1 诵经玉诀的文本来源和宗教内涵缺乏深入解读,六卷本的最终成书也讨论不多。本文将诵经玉诀所含仪诀缕析为28项,分直接采用、借鉴改造、经法内部传承三类,对相关仪诀的传承整合和宗教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文章认为,《高玄真经》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为今三十九章的形成准备了充分条件、卷1 诵经玉诀所据文献均为北周前早期道经、《上清道宝经》的引文及其诵经玉诀以太上大道君为最高神等事实,均足以证明六卷本在北周前已成书。但该书形成后其符图可能有改动,尤其是其中的多幅修行图或乃后世宗师据修行实践所增,个别文字也有后人增改的可能,但这种改动是有限的,学界所持今六卷本乃最接近南朝面貌的结论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敦煌本《上清大洞真经》与道藏本《大洞真经》的样态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为我们理解《大洞真经》的成书过程提供非常有益的案例。不论是《回风混合帝一之道》《雌一五老宝经》《太上大道君玉箓》,还是《高玄真经》都是修行《大洞真经》的要诀,或许是道法传承的不同,形成了帝一法雌一法玉清法等修行洞经的法诀。从《大洞真经》文献流变过程来看,其文本结构出现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的增衍。各种修行法诀都被允许存在,打破了陶弘景所谓浮伪的看法,逐渐形成了道藏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样貌。  相似文献   

7.
《正统道藏》中的《大洞金华玉经》是对《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的改编。南北朝多种上清经中都提到《雌一经》,该经的成书时代应较早。《雌一经》的形成与《大洞真经》的神化有关,《雌一经》实即读《大洞真经》的经诀,是《大洞真经》的附庸。《雌一经》的这种造经模式被《八素真经》《玉清隐书经》《八景玉箓》等一批上清经模仿,它们都将自己和《雌一经》一起编入《大洞真经》先修经典的序列当中。《雌一经》的内容来源于杨、许之前的一些修炼方法,它还影响了《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等经典。从《雌一经》中可以看出一种法、术、验的结构,这种结构也见于《大有妙经》《西王母宝生无死玉经》等,可能是早期上清经的一种造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9.
王孺童 《法音》2006,(9):51-51
《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为在家佛教徒学习大乘佛教行为规范所必读的两部重要经典。《优婆塞戒经》:七卷,为北凉昙无谶译,亦名《优婆塞戒本》。该经是佛陀为善生长者所说大乘优婆塞戒的经典。全经内容分为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其中,《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在该品中,除了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独有的戒条。所谓“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括不供养师长、…  相似文献   

10.
道教上清派经典《黄庭经》在宋代颇为盛行。苏轼道学修养深厚,《黄庭经》对其影响较为深刻。具体体现为:苏轼在其诗文创作中,大量引用《黄庭经》中的词汇和故事,诗歌内容、体式模仿《黄庭经》。苏轼的养生思想、生活态度、艺术观等受到了《黄庭经》的影响。苏轼对《黄庭经》的接受对其子苏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魏华存,字贤安,任城人,晋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之女。生于魏齐王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幼而好道,静默恭谨。喜读《庄》、《老》,志慕神仙,欲求冲举。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年二十四,强适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幼彦。生二子,长曰璞,次曰瑕。幼彦为修武令。魏夫人心期幽灵,精诚弥笃。二子粗立,乃离隔宇室,斋于别寝。传说“清虚真人”王褒为之师,授《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八道》、《紫度炎光》、《石精金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凡三十卷;“景林真人”又授《黄庭内景经》,  相似文献   

12.
国家图书馆藏有《太清风露经》一卷,题无住真人撰。是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至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宋德方等刻道藏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玄都宝藏》中的一种。此书每半叶六行,行十七字。半叶框高22厘米,宽11厘米。有“长春宝藏”等藏印。  相似文献   

13.
六朝上清灵宝道经多以五行思想为其共同的理论基础,在五行次第上采取“五行用事”之序,形成回环周行的格局,并以不同于生数成数的数字体系组织设计各种日常具体的行道技术,通过五行与五方、五色的搭配化用五行生克关系造构招灵致真摄魔之类道法。这种配数体系被后世文献称为纳音数或老数,与秦简部分记载相合,或昭示了其古老的渊源,其体现的五行生、壮、老(死)三阶段论与生、成两阶段论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4.
写文章需要有一条清晰的思路。所谓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也是人们写文章时所必须遵循的路子。思路清,才能保证文路清。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但是,怎样才能理清文章思路呢?理清思路,取决于作者对客观事物有深刻的认识,而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又源于对客观事物仔细的观察和了解。如果一个作者对所写的客观事物观察不仔细,印象朦  相似文献   

15.
东晋道士杨羲写经,以《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为首要经典的上清经三十一卷最为重要,在道藏三洞四辅经书体系中,是洞真部的祖本道经。杨羲以墨书细字的郗体隶书和荆州白笺,开创了上清经写经的基本风格。杨羲写经的身份是早期上清派专门从事经书造写的经师,后被尊奉为上清派第二代玄师。杨羲写经得到了丹阳许氏士族的支持。许氏士族是天师道奉道世家,直接参与甚至主导了早期上清经的造写和传抄。由许氏士族而展开考察,可以看出,在东晋士族中,擅长书法的奉道世家如丹阳许氏、高平郗氏、琅琊王氏、丹阳葛氏士族中都有代表人物从事早期道教经典上清经、灵宝经、太清经等的造写或抄写。东晋时期,士族写经奉道较为普遍,这是杨羲写经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写本,其次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种排列次序与韩非子所见《老子》原文次序完全一致。《韩非子集解》卷六《解老第二十》,题下注:  相似文献   

17.
安超华 《天风》2006,(3):43
六年前,我患上肾衰竭尿毒症,养病期间,信主的妹妹给我送来一本圣经,叫我到上街基督教堂听道。起初圣经看不懂,耳朵聋听不到神的话语,信主信了半年还不知啥是啥,感到苦恼。后来,一位信主多年的老大姐成为我的邻居,给我带来一份《天风》杂志, 我识字不多但能看得见、听得懂,我读了《天风》之后,真是得到圣灵感动,觉得心里十分畅快。从那以后,每年都要积极去订《天风》杂志。真是天上的灵风吹醒我这愚昧之人,使我恍然大悟,灵风擘开我的眼睛,解开圣经的奥秘,发出亮光,照亮我前面的路。感谢主,感谢《天风》传递了主爱的真谛,圣经的真道。《天风》使我明白了天上的事情和天下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8.
《玉皇经》     
道教经典。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3卷。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但近人有谓其出于隋唐道流之手和成书不早于宋代之说。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洞玄灵宝玉皇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洞玄灵宝报应神验品》等篇组成。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说玉  相似文献   

19.
《黄庭经》     
道教经典。《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及《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之概称。据道教释义,黄者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四方之中,阶前空地,喻“中空”。黄庭之景,意谓道教修炼功夫之中空景象。《黄庭经》作者,传说殊多。或谓魏夫人(名华存、晋司徒魏舒之女)研审民间草本后所撰,或谓道士口授,魏氏记录而成。成书年代,《外景》始见于葛洪  相似文献   

20.
《阴符经》     
道教经典,一般认为系道教修炼专著,全称《黄帝阴符经》。《新唐书·艺文志》归入道家类,凡一卷。作者及成书年代,论说甚多,据考证,书出唐代之前,但作者并非前人所称的黄帝、寇谦之或李筌。今人王明认为,出于北朝一隐者。经文有三百余字及四百余字两种,因其主要文句一致,故两者并传。传本有分为三篇(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