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长久以来,我在自己的法国哲学研习中有一大困惑:我的专业领域和学术方向主要是当代法国哲学,对于我来说,本应属于"自我"之传统的中国哲学反而成为"他者"或"异托邦",本应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却成为了陌生、隔绝的世界;那么,作为"自我"之研究领域的"法国哲学"如何接纳和吸收作为"他者"的"中国哲学"?换言之,我应当如何在研究"法国哲学"的同时思考"中国  相似文献   

2.
记者问:您觉得法国人本学研究的“气氛”能令人满意吗? 列维-斯特劳斯答:就学术水平而言,法国人本学发展得很健康,学术研究既生动活泼又卓有成效。在宗教人本学、史前人本学、历史人本学、经  相似文献   

3.
法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不发达状态”早已为史家所共识。但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研究 ,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和经济资源等“硬性”因素方面 ,而忽视了对社会心态这一“软性”因素的研究。实际上 ,在近代工业化进程中 ,法国社会的小农心态、“单子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贵族价值观的大量遗存 ,都给法国工业化的进程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国汉学》第七辑“宗教史专号”于 2 0 0 2年 1 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本所吕鹏志副教授与法国远东学院研究员吕敏 (MarianneBujard)和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先生联合担任本辑执行编委。此书刊载了法、中两国学者的十七篇学术论文 ,绝大部分与道教和民间宗教有关。书中也收入吕鹏志编译的“法国道教研究文献目录 (1 831— 2 0 0 2 )” ,几乎囊括了十九世纪初以来法国的绝大部分道教研究成果。此外还登载了法国汉学家小传三篇、纪念已故学者康德谟和苏远鸣先生的文章各一篇、中法学术系列讲座论文三篇。全书共计 49万 5千字。《…  相似文献   

5.
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一生当中著有多本著作,如《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等,其中《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是涂尔干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纲领性文献,在这本书中,他详尽阐述了其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展现了涂尔千欲使社会学在法国学术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努力与雄心。“《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全书围绕着‘什么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使用何种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6.
法国是近代欧洲社会世俗化先驱国家,同时也是宗教信仰高度自由的国家,宗教在法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国宗教与政治的互动长期存在,研究法国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对了解法国政治、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国民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法国学术界对法国天主教与政治关系研究数据入手,分析法国天主教与政治互动关系研究的数据库情况,分析法国天主教与政治关系的综合性研究和互动性研究,认为其研究特点主要三个方面:一是成果多、亮点多;二是学科多、角度多;三是信教研究者多。  相似文献   

7.
夏莹 《现代哲学》2012,(2):42-50
本文以《科耶夫给唐.迪克陶的信》为解读文本,着力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科耶夫的哲学要义。其一,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曲解是科耶夫为构造现象学人类学而"有意为之"的误读;其二,科耶夫影响深远的"欲望着他者的欲望"理论构造;其三,科耶夫为凸显对人的哲学研究的独特性而强调的二元论思想。以上三个方面分别诠释了科耶夫哲学的立脚点、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科耶夫哲学建立在对黑格尔、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意"误读"的基础之上。这种"误读"对于当代法国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帮助德国哲学进入到当代法国学界,并直接引发了法国的现象学运动;其二,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消解提供了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8.
拉瓦锡可鉴     
在世界科学史上,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1774年,他开始研究燃烧问题,以科学的发现推翻了长期统治化学界的错误的“燃素说”;1787年,他同另外三位法国化学家拟订了化合物的第一个合理命名法;1789年,他写成了一本新体系的《化学基本教程》。但是,拉瓦锡又是一个视名利高于科学事业的人。他对科学的追求,与他对名利的追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而使他作为科学家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法国周易中心负责人、著名汉学家夏汉生先生最近由法国来华,并专程拜访了本刊主编刘大钧教授。夏先生表示,《周易研究》学刊,在法国易学界有极高的声望,每次他们收到本刊,都对刊物文章组织专门的讨论与研究,争论有时是很激烈的。他们对刊物上介绍的大陆易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亦很感兴趣,并希望常有这方面的报道。法国周易中心的十儿  相似文献   

10.
1974年,美国政府为了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200吨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几个月过去了,仍无人问津。远在法国旅  相似文献   

11.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给人类政治文明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历史印记。然而,两百多年来,国内外学界对法国大革命价值属性的认定判若云泥,尤以声名卓著的两极对立性代表人物——卡尔·马克思和埃德蒙·柏克为最。站在政治伦理学的视角,通过对二者价值立场、研究方法、精神格局、写作风格的全面解析,可以揭橥其理论主张根本对立的思想根源;从法国大革命的人权价值理念、国家的解构与建构、代议制民主及现代政党特质、道德文脉的传承与创新、暴力革命与渐进改革五个层面,对二人理论逻辑所蕴含的张力结构进行深度比照与辨析;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等角度,亦可以对二者有关法国大革命伦理悖论的当代处境予以切时又切近的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哲学史之中,以现代哲学鼻祖闻名于世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一直被认为是心物(精神与物体)二元论经典形式即实体二元论的始作俑者,然而,通过当代法国笛卡尔思想研究大家古耶和马礼荣等人的文本解读,我们发现,所谓的"笛卡尔式的二元论",乃笛卡尔的反对者和继承者为了反对笛卡尔合一理论所使用的概念,其实是一个历史性的误解,而思想结构相当复杂的笛卡尔本人也绝不会是一个二元论者。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唯物论研究》杂志一九六二年夏季号,发表了河西章写的一篇题为《法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特点》的文章,介绍法国哲学家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情况。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莱维纳斯(1906-1995),这位首先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引入法国,从而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法国思想,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哲学家,已经受到汉语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莱维纳斯生于立陶宛考那斯一个犹太家庭。1923年移居法国,就学于斯特拉斯堡哲学系。1928至1929年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1930年回到法国,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观理论》。1932年,他发表了法国第一篇研究海德格尔的文章:《马丁&;#183;海德格尔与存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维纳斯成为德国战俘。在集中营期间(1940-1945),他构思了《从存在到存在者》一书。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起,莱维纳斯开始系统地表述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在60年代和70年代,他出版了他的两部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总体与无限》(1961)与《异于存在或在本质之外》(1974)(我们这里译为《异于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理由见译文中的注释)。此后直至逝世,莱维纳斯以文章、讲课和访谈等方式继续不懈地阐发和总结他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自 2 0世纪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西学东渐之风日渐其盛。英美实证主义传统及其语言分析之方法 ,多为国内学人所识 ;而德国哲学的思辨传统 ,也为人耳熟能详。“欧风美雨” ,伴随着新世纪的步伐 ,普降至全球化时代的神州大地。然而 ,反观2 0多年来国内的西方哲学研究 ,惟独法兰西民族的哲学思想 ,姗姗来迟。值此之际 ,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尚杰先生所著的法国哲学研究一书《归隐之路——— 2 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江苏人民出版社 ,2 0 0 2年 ,以下凡引该书只注页码 )。该书被收入了叶秀山先生主编的“纯粹哲学丛书” ,是一本国内同仁值得阅…  相似文献   

16.
葛力教授的专著《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一书最近问世了。这是我国学术界研究外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果。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及其自然观、认识论、无神论、社会政治观、伦理学说和历史作用。该书记载了法国唯物主义的光辉业绩。 下面谈谈对该书的读后感。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笔者采访了一位刚从法国回来的朋友,闲聊之中,他兴致勃勃地从公文包里抽出一张纸给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首题为《微笑》的诗。于是,我信口读了起来,越读越觉有味,越读越连声道好。他告诉我,这首题为《微笑》的诗,在法国许多商店、饭店、  相似文献   

18.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代表作,也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成熟的标志。它通过幻想性的音乐语言、富于创造性的配器技术,确立起了风格迥异、新颖独特的印象派音乐,建造起了一座通向现代音乐的桥梁,对于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作品就像一本内涵丰富的管弦乐法教科书,总会给人们以启发和教益。对这部管弦乐总谱进行仔细研读,逐小节逐层次地进行分析,能增进人们对这部作品和印象派音乐配器风格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在庞大的海军舰艇家族里突然冒出许多崭新面孔,象美国海幽灵号、阿利·伯克级,法国拉斐特级、瑞典斯迈杰级、以色列萨尔5级驱/护船只,它们共同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21世纪本面舰艇将向隐身化方向发展。早在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就首开舰艇隐身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耀春 《学海》2014,(2):177-183
中世纪盛期,法国是欧洲文化革新的中心,骑士文学、经院哲学和哥特式建筑皆起源于法国并由此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欧洲各地对外来法国文化的态度各不相同,其中,意大利对法国文化的接受尤其有趣和意义重大。这一时期,意大利对法国俗语文学、古典研究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接受,并不表明意大利人对法国文化的全盘照抄,而是创造性地把外来文化因素和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即以"文化杂交"的方式实现了文化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