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海丽  蔡先金 《管子学刊》2007,(2):86-89,111
“慎独”论来源于孔子及其儒门对《诗》之解读与阐发,然后由诗学话语转化为整个儒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即“慎独”儒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诗学到哲学的渐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层累”递进的过程中,“慎独”被赋予了许多新的不同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南宋是姜夔词风的形成与其词的初步传播时期.姜夔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绝似"晋宋人物"的人格魅力,在当时就得到了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一批文坛大家的肯定,受到普遍称赏.这批赏识姜夔才学与人品、意气相投的文人群体成了其词首要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姜夔的唱和词有很多,其最著名的次韵作品,是与辛弃疾之间的唱和.这也扩大了姜词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歌咏物的传统由来已久,咏物词从属于诗,寻其滥觞可至晚唐五代的温庭筠、牛峤,然而此时不过是精雕细琢描摹事物情态,而毫无主体性可言;至北宋苏轼咏物词之境界始宽,苏借物抒发自己的政治愤懑、羁旅之苦,咏物词由“娱宾遣兴”转变为“吟咏性清”;而至南宋,姜夔的咏物词又体现了抒情手段的变化,即作者的再次隐没而物的再次凸显,但是这并不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追求形似的传统回归,而是“把物作为作品结构的一个点,作为人物感情在作品中的一个坐标来看。”物不仅是物,词中的“我”也不再是作者,形成了“物”、“我”、“情”三者交融的复杂抒情机制,现将仅就姜咏物词中作者的跳脱和其实际上对词的掌握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孔子之“兴”有三义:在根柢上是源于“心”的创造力量,在性质上是“善意”不已的冲动,从存在状态看是道德生命的活动。“兴”开启了“诗”与“仁”对接的思想通道,确立了“孔子诗学”的内在依据。“孔子诗学”是孔子儒学的一种哲学形态。“兴”从横向、纵向上撑开了“孔子诗学”的思想体系。“兴观群怨”是一种与“风”“雅”“颂”不同的思想结构,是对儒学人生意义的全幅涵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道德生命的形成与实现历程。“兴”提升了“孔子诗学”的道德理境,赋予了孔子儒学一种诗性智慧,开创了儒家诗学思想又一经典阐释传统,此即“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诗学理论圆融而通透,彰显了孔子创立的儒学的诗性价值。其诗学体系显现出浑然一体的多元化特质,主要表现在:注重《诗》的实用属性,整合出了一个尚用诗学架构;探究《诗》的社会属性,拟就了一个社会诗学方案;强调《诗》的伦理属性,创立了一个伦理诗学版图;关注《诗》的文学艺术性,开启了一个审美诗学天地;注意《诗》的人性化的意义,构建了一个生命诗学蓝图。孔子诗学体系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棱面看去会得到不同的影像;但孔子的诗学体系又是一体的,其不同的棱面反映出的诗学光辉却没有什么不同,都一样无私地照耀着后来人。  相似文献   

6.
栾贻信 《管子学刊》2006,(1):100-104
本文主要从我们提出的审美双重主体,即以情感为特质的表现主体和以理性为特质的内观主体互动共生的理论视角,论述了我国古代以“吟咏情性”和“以意为主”的诗学所具有的既相互区别又内在贯通的美学特性及其所具有的本体论思想;特别通过对“以意为主”的诗的三层意蕴的分析,进一步透视出我国古代诗学本体论思想独具一格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船下扬州     
印象里的扬州是属于诗的,李白的扬州在“烟花三月”里袅袅婷婷,杜牧的扬州有二十四桥的明月,姜夔的扬州凄凉绽开着“无主的红药”……前不久,我读到一则禅话,才知道原来扬州和禅也有些渊源。  相似文献   

8.
别材、别趣与妙悟说是严羽《沧浪诗话》的主要诗学观点。严羽力图用别材、别趣来说明诗歌所特有的审美性质,把别材、别趣看作是诗的生命。妙悟则对诗歌创作的艺术思维进行了规定,与禅宗的顿悟息息相关。这些诗学理论站在一个较为纯粹的诗学立场,追寻着冲淡空灵、神韵悠然的诗学理想,寻求着纯粹的诗所特有的审美韵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丛子》六卷当出自“汉魏孔氏家学” ,其前三卷记孔子、子思言行 ,可能是辑先秦孔氏遗文。《孔丛子·记义》篇载有一大段孔子对《诗》的评论 ,其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有着内在的关系 ,可以将它们视为同一个体系而相互参释和补充。《孔丛子》“诗论”与上博简《诗论》都反映了先秦儒家早期说诗的风格和内容 ,而与汉代形成的《诗序》传统不同。《孔丛子》“诗论”对朱熹的《诗经集传》有一定影响 ,在从汉代诗学向宋代诗学的转变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诗学视角看古希腊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群 《世界哲学》2009,(5):18-25
本文首先检视了晚近十年国内古希腊文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回顾并总结近十年国内古希腊经典作品和研究文献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近年来国内新兴的古希腊诗学研究,尤为关注古希腊诗学研究的新取向。结合“诗与哲之争”的复杂关系,从诗学视角出发,重新思考古典诗学研究与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关系及定位。本文指出,打破国内古希腊研究的学科分际,从诗学角度全面展开对古希腊经典的研究,对于推进国内古希腊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诗术》(又译“诗学”)在古代晚期失传,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学界重新发现《诗术》,自此一直视之为文艺理论或美学经典.晚近戴维斯提出,《诗术》是以“作诗”方式书写的哲学之书,直接挑战把《诗术》视为文艺理论的主流观点.通过探究《诗术》与《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关系,本文表明,《诗术》传授的与其说是哲学的面相,不如说传授的是哲学的城邦治“术”.  相似文献   

12.
沈德潜作为清代格调诗学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和诗学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沈氏诗学理论与实践却存在较大偏差.其论诗之法与自身创作实践的落差,选诗理念与诗歌选本之间的异步,颇值得注意.对于这些偏差的探讨,是全面理解沈氏诗学及其地位,进而分析其与清代诗学流派离合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强 《孔子研究》2020,(3):17-28
近年来,"阳明学"研究大行其道,蔚成风气。而阳明之诗学与诗教,及其与经学、实学之关系,则乏人问津。事实上,阳明心学之建构,绝非空诸依傍,标新立异,而是源自对经学的深入涵泳,以及对圣贤之道的本心觉悟。其"敦本尚实"之诗学观,与其"良知"心学一脉相承。阳明反对"繁文",主张"实行",故其"诗学"主张,实可以"实学"目之。不惟如此,由阳明豪放洒落的性情所决定,其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完美实现了自己"根本盛而枝叶茂"的诗学主张。而其"寓教于诗"的诗歌教化实践,则不仅继承了《诗经》以来的"诗教"精神,而且打破了"以《诗经》为教"的"诗教"传统,堪称一种独具阳明心学特色的"新诗教"。  相似文献   

14.
梁宗岱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诗人、诗评家。正如他的代表作《诗与真.诗与真二集》的名字,"求真"是他探讨诗作秘籍的唯一途径。该著作体现出其独有的诗学品格,梁宗岱的诗学思想不仅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学影响,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其内在精神以及外在语义表达,也颇有中国古典诗学的意味。梁宗岱对待古典诗学并非全盘接受,而是进行批判性创造:去儒家诗学的"尚用"功利观念,取诗美的意象品评,追求中西交融的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从教学、教材的角度认为《诗》不仅应当让人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但孔子这种强调诗的教育作用的思想被后世文人加以引申阐发,成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儒家诗教原则得以确立有一个过程,这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代儒家文人不断努力的结果。为实现教育教化功能,中国历代文人探寻出了“文以载道”的理论,并付诸于创作实践。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6.
“言志”与“缘情”,是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的两大基本观念,多作对立二分。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的立论理念出发,通过对主体“情”与“志”在诗发生过程中不同逻辑顺序和质相的体认,作了“情”源、“志”体的置归,并揭示了两者的互为性联系。  相似文献   

17.
周薇 《学海》2005,(4):81-87
陈衍"以诗存史"诗史观,重心在搜集有事之诗达到存史目的,这一诗学观既是对孟棨<本事诗>以来纪事诗话宗旨与元好问<中州集>以来"以诗存史"诗学观的传承与发扬,也是晚清国势衰微之际陈衍民族危机与世道关怀意识的投射.这是一种自觉的有着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诗史观.  相似文献   

18.
张硕 《世界哲学》2022,(3):27-33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创作是一种模仿的技艺,他在《诗学》中探讨了理性对于诗的创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模仿的技艺入手,讨论诗的创作的知识论基础、哲学意义和形而上学基础,从而说明《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整个学科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反对把《诗学》中的理性归结为低级认识能力,指出诗与哲学类似具有神圣的本原。诗的创作本原来自于努斯的创制特性,而悲剧集中地体现了努斯的创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南·樛木》一诗有两个关键词: 一为"樛木",一为"君子"。二词的解说,与整首诗义关联密切。无论"樛木"还是"君子",现代诗学背景下所作说解与古典诗学背景下之说解均相去甚远。对待传统说解的态度,不能简单斥为 "好笑"或 "附会",而应当审慎地理会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思想内涵,方有可能真正理解《诗》义,并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术传统的接续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朱登潮 《学海》2005,(5):11-14
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在《邓小平文选》中,一共有1066处使用了“发展”这个词,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邓小平关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发展、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理论一脉相承,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