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美的民族史是持续变动的概念框架与大量历史事实不断互动的产物.最早产生的是浪漫主义的民族史,强调事件、伟人和戏剧性;其后的物质主义观点突出经济发展和物质进步;而稍后兴起的职业历史学家把土地、空间等因素同民族历史联系在一起.新世界的观点把新大陆的特殊性视为民族性,把民族历史置于超越民族的框架下.二战以后,北美历史学家试图保留民族的边界,强调民族的内在联系.这种趋势在70年代被关注多样性和碎裂化的思潮取代.90年代,跨民族主义与民族叙事相互结合.北美历史的七种叙述反映并影响了公众观念,动员了民族认同,完成了建构民族、扩展理解和处理信息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9,(5)
虽然欧洲一体化的程度已经很深,但欧洲仍是由许多民族国家组成,这一局面并没有被后民族时代所改变,民族国家仍然是欧洲的基本单位。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领域的概念,这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中至关重要,欧洲层面上的公共领域能否产生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作为欧洲社会支柱的福利国家,其实施依然存在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封闭性。而在文化层面上,欧洲认同号称"多元统一",这种提法看似高深,实则揭示了欧洲文化认同的脆弱。鉴于此,民族国家仍将是欧洲难以超越的历史阶段。欧洲所能做的,不是进一步超越,而是扬弃民族国家的弱点,寻求民族国家与超民族实体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对章太炎民族主义主张的复杂性进行解析,试图揭示出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的深层结构和核心旨趣[1]。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是在与立宪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持"金铁主义"说的杨度、无政府主义者以及严复的自由主义的论辩中确立自身内涵的。他用"历史民族"、"政治民族"概念取代"天然民族"和"文化民族",深化了近代思想界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同时他又通过对民族主义与无生主义关系的阐发,确立起一个贯穿民族主义、导引民族主义的"齐物平等"政治理想,从而为民族主义赋予了一种伦理性的内涵,超越了近代民族主义的自我封闭想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主义的重新兴起:原因、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丙强 《学海》2004,(1):78-82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 ,由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及中国政府重建内部合法性的需要 ,中国民族主义再度兴起。中国民族主义存在空洞性、非理性和国家本位等倾向 ,因为它处于反抗西方和学习西方的困境中 ,还没有以国内公民权为本位来建构民族认同。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 ,如果进入政策领域 ,其内在缺陷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南,在观念层面以及现实层面触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对现实世界的统治权,"历史科学"作为对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理论表达,在对市民社会积极扬弃的基础上开展出对人类社会之重建。本文通过"否思"现代知性科学的哲学信念与方法论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展开、形成与制序化为背景,澄清19世纪社会科学范式的形而上学性质与普遍主义取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科学观为视角,阐明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与方法论的哲学变革。而"具体的历史原则"作为把握既定社会自我运动的科学方法,与黑格尔抽象的历史原则有着本质区别,它在思想基础与方法论层面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超越现代知性科学提出了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是与现代性相连,并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有关,是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形成于近代的中国民族主义,既非一种历史的简单延续,也非政治意识形态的再现,而是社会公众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自发性的情感认同.这一情感认同的对象,便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或许应该说是"忠"伦理的长期影响,所以中国民族主义从形成始便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正是意图从"忠"伦理原本意义着手,考察"忠"伦理的演变过程,寻找出中国近代产生的民族主义特色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7.
漆思 《世界哲学》2007,40(1):33-39
“天下”思维是超越民族/国家思维的新思维范式。以此出发对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理念和世界制度进行创造性建构。“天下”思维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价值意义,主要在于拓展与刷新了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视域,从思维范式革命的意义上启发人类创建新的世界观。“天下;’思雏蕴含着全球化时代人类对建构“和谐世界”与“世界责任”的创想:需要超越个体本位思维与民彬国家思维,实现“从世界去思考”真正达到“以天下观天下”。从“天下”思维出发,就要求人类建构保证世界和谐发展和能够对世界负责的世界责任观。  相似文献   

8.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指出语言和民族主义的觉醒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欧洲民族主义国家的诞生大多得益于对自己语言和文化的信心,显示出了对自己国家语言和文化的认可与民族国家的建立之间紧密的联系.然而中国民族国家的建立则是在对自己语言的否定、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批判上诞生的,激进者甚至主张废除中国文字.表面看这似乎与欧洲民族主义国家建立所走的道路不同,但终其目的却一样.即建立一个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富强的民族国家.而当中国民族国家建立以后.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也激动着亿万中国人,当代中国人用其语言表达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影响着人们的国家认同建构。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稳定性, 在全球化时代受到的冲击更大。一旦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偏低, 就会影响跨界民族的国家情感, 危及边疆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稳定。本项目拟通过4个研究, 预期实现以下目标:①将国家认同分成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两种成分, 并编制符合民族实际状况的跨界民族国家认同问卷; ②探讨民族认同、穆斯林认同在群际歧视知觉与国家认同间的中介作用; ③理清民族内隐理论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④探讨管理体制、民生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政策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并尝试建立跨界民族国家认同数据库, 及时把握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动态建构过程。研究结果对完善民族政策、开展宣传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CNKI进行资料检索、归类和分析,以民族国家认同、母语认同、传统节日的民族文化认同、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的民族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五个维度作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调查研究的切入点,进行调查问卷题项的编制。以此引领对民族国家认同感有研究兴趣的同仁对这类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国家力量由弱到强建构的国家认同、基督教信教群体中波动发展的宗教认同、对民族文化的体认所体现的民族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共同构成和塑造了区域内的社会认同结构。近代以来基督教信教群体内这一认同结构的发展、演化,正是基督教在该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写照。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国家认同为里层、民族认同为中层、宗教认同为表层的"三层椭圆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引导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8,40(5):626-632
后现代主义思潮深刻影响了心理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传统的心理学历史编纂学接受真理的符合论,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史是一维的和历时的。它习惯于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中寻找某些“中心”或“标志”,并假定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学所面对的是同一主题。但是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历史编纂学强调了历史的社会建构特性,认为心理学史叙述的并非一种“客观实在”,而是史学家的一种话语建构。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历史编纂学使得心理学史家更明确的意识到历史知识的主观性,有助于心理学史家认识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识形态问题,正视文化视角造成的认识差异,因而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胡浩 《学海》2007,(1):110-116
19世纪上半叶,在犹太学领域兴起的科学运动是在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发展、现代反犹主义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背后潜藏着深厚政治和民族动因。德意志民族主义一方面强化了反犹主义,使得犹太知识精英在文化界特别是大学面临困境,犹太人从痛苦的经历中感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存在意识。作为一种正面力量,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思潮也激发并强化了犹太民族自信心,它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汇合,为科学犹太学提供了动力。因此,犹太科学运动可以被看作是犹太民族史上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14.
《原道》2015,(2)
"民族"在现代汉语里使用频度很高,但含义十分模糊。百年来围绕着"民族"的涵义中国学界曾爆发过数次争论。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费孝通关于"民族"的争论表面上看来是称谓之争,其核心则事关中国的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中国的分裂主义产生于国家认同弱化之际,并一直以族群民族主义为工具,力图在中华民族之外建构新的"民族",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通过强化中华民族认同达到强化国家认同之目的,是反分裂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5.
张炯 《现代哲学》2020,(1):35-40
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时期对民族问题的讨论有其特定的历史限度。恩格斯当时尚未自觉区分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这影响了他对斯拉夫等弱小、落后民族的判断。恩格斯当时的民族主义理解杂糅了法国的普世性民族主义传统与德国的排他性民族主义传统,结果是其革命策略陷入两难。恩格斯在努力走出青年时代的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但一方面现实的革命在催化,另一方面革命的恐怖主义再度燃起,这些都造成了他思考民族问题的困难。深入了解19世纪的历史,给予恩格斯的民族观更多"合情"意义上的理解,实际也是一种审慎的"合理"做法。  相似文献   

16.
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有着显著不同的复杂面相,不平衡应该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教会大学作为一种“非民族情境”,在人事管理、经费来源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族特质”.在此情境下,教会大学学生的民族主义诉求,既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潮流相契合的一面,也有自己的显著特色.面对校外人士对教会学生“洋化或国际化”的嘲讽,部分学生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以洗刷“汉奸”嫌疑.但由于基督教爱国主义的特殊性和其它一些原因,“反省”成为教会大学学生民族主义诉求的重要特征.在长期的外在压力下,当民族主义浪潮威胁到教会大学本身存在的时候,大学生的母校情结与民族情感构成了天然矛盾,既要求母校按照民族主义逻辑向前发展,又竭力维护大学自身的名誉、地位与特性.  相似文献   

17.
在“预备立宪”的背景下,杨度与章太炎就民族与建国问题展开了论辩。杨度的《金铁主义说》和章太炎的《〈社会通诠〉商兑》《中华民国解》三篇文章所构成的对话,反映了二人对民族、民族主义和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不同理解。杨度与章太炎民族思想的差别不止于“联满”与“排满”,亦非“文化民族”与“历史民族”。在杨度看来,建立国家是绝对的前提和目的,民族主义只会阻碍统一国家的建立,他意图从根本上去民族化,以公民身份消解民族身份,以均质的国民主体构成新的国家;对章太炎来说,民族是先于国家存在的,因而乃是建立国家的根基,他主张将历史性存在的汉族重塑为政治民族,既将民族主义作为建立国家的动员手段,也将民族视作国家的主体和实质。杨度的民族主张试图斩断历史,具有鲜明的进化主义和文明论色彩,是普遍主义的;章太炎则将历史作为正当性的来源,对普遍主义的制度和价值心怀警惕,更强调民族所蕴含的特殊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18.
人文社会科学迄今所采取的路径是将欧洲置于科学讨论的中心位置,因而损害了其他大陆以及世界上其他文化,后者被降至知识反思和知识生产的边缘。这种欧洲中心主义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宗教领域是显而易见的。非洲与欧洲的关系就是发人深省的例证。最近的危机不仅是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是文化和更普遍的社会危机,反映出由于试图将世界上各种文化标准化造成的意识丧失。这种标准化是由加速的全球化所引发的,而全球化导致个人、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去人性化。通过重构人文社会科学来进行一种范式转换已是刻不容缓。这种范式转换的视角是一种基于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多中心主义,这种多中心主义能够加强各种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对话,因而巩固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问题上,最为实质性地显示出了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差异,从而亦由之显示出了三种哲学在如何切中现实或切中何种现实问题上的根本性差异。就对于现代世界之科学、自律性道德生活与民族历史传统三项基本现实来说,康德哲学较好地说明了近代科学与自律性道德生活之现实,但非历史地将这种存在着严重内在冲突的社会视作"自然"性的存在,而看不到超越这一社会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虽然较好地切中了民族历史传统之现实,但也将以普鲁士主导的"日耳曼世界"当作其"绝对精神"发展终极目标;而马克思哲学则综合了两者,全面地切中了这三项基本现实。正是由于这一全面切中,马克思哲学才能够不仅合理地说明了现代社会的发生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针对其根本问题而提出了超越这一社会生活方式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对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欧洲的移民潮对阿根廷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国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大量移民对阿根廷这个新兴民族的不认同,以及随着欧洲移民而来的无政府主义等左派思想对政府原有规划的冲击。在这种大背景下,同时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阿根廷的天主教会加入了由政府主导的、构建阿根廷民族主义的历史进程。通过在重要节假日的宣讲及活动、组织信徒参加与国家象征联系紧密的朝圣活动以及在义理和组织层面对左派思想及活动进行打压的方式,阿根廷教会不仅与世俗政府一起逐步化解了这波移民潮所带来的认同危机,逐步构建起了新兴的"阿根廷民族"。同时,教会还成功地将自身熔铸进阿根廷的民族性之中,并对后续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