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太炎与熊十力都通过改铸佛学唯识学而构建起"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分别以庄学和易学对佛学注入相异的内涵。章太炎以庄学对唯识学进行世间法的还原,熊十力则以易学对唯识学进行哲学改造。章太炎承认一切存在皆自心现影,承认唯识学对主体之消解,却否认唯识学对出世间的追求,转识则成智,顺识则成俗,真妄一元,俗真同体,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将佛学的出世涅槃改造为庄学式的在世逍遥。熊十力否认唯识学之唯识无境、体用相分学说,承认体用不二、性相一如,重建传统儒家主体论哲学,重建世间真实性。章太炎与熊十力都用内圣外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哲学:章太炎按照唯识学和庄学对主体的消解性原则,以依他起自性而否定国家-政府之实在性,从而凸显公民个体性,构建起一个突显个体正义之齐物世界;熊十力则以儒学"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改造唯识学,以儒家的恕道、推恩等原则构建起一个突显社会正义之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2.
高山杉 《世界哲学》2010,(3):151-160,F0003
2009年11月,在北京法源寺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发现一部油印本文献,题作“《中论》等七种”,民国时期南京支那内学院编印。经仔细检读后,发现这部油印本由七种文献合订而成,包括《缘论会译》、《律学参考》、《支那内学院树因研究室办法》和《西藏佛学研究用品目录》等内学院佛学史料。其中《缘论会译》中从藏文译汉的《观所缘释论》,还是吕激当年译文初稿,与正式发表的定稿在文字上颇为不同。现将此《西藏译(观所缘释论)汉译初稿》(题目是整理者所拟)和《西藏佛学研究用品目录》整理刊出,并附吕激1961年7月2日所撰关于影印百衲本汉文大藏经意见书一封,供研究支那内学院历史和吕激佛学思想发展的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平生将其革命理想奠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根脉上,尤为偏重于佛学,历来论者多重视其所称之“法相之理,华严之行”,也就是佛教的唯识学与华严学。但实际上,章氏于《答铁铮》文中强调的“自贵其心”与“依自不依他”无神论精神信念,直接来源于中国禅宗思想,章太炎基于禅宗无神论的立场对正统唯识学思想产生了善意误读。“中国化佛教”禅宗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宗教信仰的思想枷锁,汲取了中国文化精神,成为一种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了“祛魅”的认识论和人生观。但元明清以来,由于禅宗作为“制度化宗教”而存在,又逐渐失去了无神论的思想锋芒,此其局限。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支那内学院对以《大乘起信论》为代表的中国佛学的心性说与缘起说的批判,认为其批判是偏颇的。他们的“纯粹”唯识学观点并不能反映瑜伽行派的复杂思想。不仅瑜伽行派的如来藏思想影响了如来藏学的发展,而且其唯识学思想亦蕴涵有发展“本觉说”的可能。种子缘起与真如缘起亦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支那内学院对以《大乘起信论》为代表的中国佛学的心性说与缘起说的批判,认为其批判是偏颇的。他们的“纯粹”唯识学观点并不能反映瑜伽行派的复杂思想。不仅瑜伽行派的如来藏思想影响了如来藏学的发展,而且其唯识学思想亦蕴涵有发展“本觉说”的可能。种子缘起与真如缘起亦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贵华 《法音》2002,(9):10-19
心性问题在印度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学中,更成为了核心问题。中国佛学相对于印度佛学的转折性发展,正是围绕一种新的心性说展开的。吕贗先生曾经对印度佛学和中国佛学心性说的特质予以总结。他认为,印度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寂”,即“性寂说”;而中国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觉”,即“性觉说”犤1犦。在这样的区分下,吕先生本着印度佛学唯识学的立场,认为“性觉说”是对佛教的背离,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犤2犦。吕先生的观点,作为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进行反省的努力之一,对现代中国佛教界乃至思…  相似文献   

7.
《内学》1921年由南京支那内学院创办。这是在著名居士、学者欧阳竟无的领导下,以专门刊出纯佛学理论的文章而名誉万世的年刊,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份纯佛学的学术刊物。欧阳竟无在第一辑《叙言》中写道:“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无可奈何而后有学,救亡图存而后有学,不如是而有学…  相似文献   

8.
很难用三言两语的方式,对章太炎《齐物论释》的特点与价值,作很到位的概括。从表达形式上看,它是经典解释传统中注疏之学的一种现代延伸。作者不但按传统处理文本的方式,分章解释原文的意义,而且遣词造句,也刻意保留一种古雅的风格。就思想方式言,它是以辨名析理的方式发掘子学哲学深度的典范之作。该书借佛学的名相分析,为原作各种  相似文献   

9.
1906年,刘师培撰作《典礼为一切政治学术之总称考》首度提出并论述"六经皆礼"说,至其弟子陈钟凡所著《经学通论》(1923)、《诸子通谊》(1925)基本证成。陈先生推论的基本思路为三条:从思想发端上看,诸子学说均由礼学衍生;追溯六经之本原,皆因于周初制礼;抓住礼,可得中国学术之根荄。这一思想在清代有着广泛的学术基础,其直接发轫于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而其远源可追溯至《汉书·艺文志》将五经推导至"《易》为之原"。近百年来,延伸"六经皆礼"说者不乏其人,主要包括一从宪章法制层面,如章太炎、陈顾远等,二从公私礼仪层面,如戴季陶、沈文倬等,三从生活观念层面,如马一浮、邹昌林等。  相似文献   

10.
引言欧阳渐(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1911年,欧阳继承杨文会(1837-1911年)主持金陵刻经处的佛经校刻事宜,1922年创立支那内学院,是当时佛教界、学术界景仰的一代佛学宗师。梁漱仅曾评论道:“大家若求真佛教、真唯识,不必以我的话为准据,最好去问南京的欧阳竟无先生。我只承认欧阳先生的佛教是佛教,欧阳先生的佛学是佛学。”(《梁漱读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4页)梁氏此评最早揭示南欧学的特质,南欧学以探求“真佛教、真唯识”为旨归,是清季民初源始化唯识复兴思潮中的重要体系之一。此一源始…  相似文献   

11.
继今年第4期发表了倪维泉居士《轮回转世并非迷信》之后,本期刊登的佛日居士《轮回说与心灵说》一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世人对佛教轮回说的种种怀疑和责难.因果轮回说是佛教缘起学说在说明众生生命如何轮转不息的具体运用.如果从佛学中抽去因果轮回的思想,那么,佛学的种种施设就与一般思想学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们觉得,要达到人心的净化,依正的庄严,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安宁,需从人心上着手,树立因果轮回的思想,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周贵华 《法音》2001,(10):1-5
在上一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佛教界围绕《大乘起信论》曾有过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焦点是该论是否符合大乘思想。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先生等依据唯识学,对《大乘起信论》持批评乃至否定的态度,指出它不仅非印度所出,且根本违背佛教教理1。《起信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堪称中国佛学的根本经典,他们对《起信论》的批判等于否定中国佛教的基础,自然激起了传统佛教界的强烈反对。维护《起信论》者大多视中国化佛教为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是大乘教理最圆满的体现,因此坚决捍卫《起信论》的…  相似文献   

13.
许孚远是明代哲学家。其学说"以克己为要",突出了工夫的重要性。在心、性关系上,许孚远虽未一概反对"心即性"说,但他更倾向于将心、性确立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或者说,心与性不离不杂。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他对王门"无善无恶"之说较为不满,故作《九谛》以批驳大力宣讲此说的王门后学周汝登。本文认为,从师承关系上来看,许孚远可称为湛门后学(湛若水二传弟子);从其哲学思想的大端来看,我们也可以将许孚远定位为一个王学修正者,他的"克己"说、心性之辨及其与周汝登关于"无善无恶"问题的辩论,都可以看作是对王阳明及其后学弊病的修正。  相似文献   

14.
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以中观学的方法诠释道家学说,却无法调和重玄学与中观学的内在冲突:重玄之道为万物的本体,正是中观之空所破斥的对象;重玄学认为众生皆有真性,只要"无心复性"便可成就圣道,中观学则强调众生因无明而轮回,由凡入圣必须经过闻、思、修、证的次第;重玄学认为修道的重点在"无分别",中观学则强调"无分别智"才是解脱的关键。尽管重玄学与中观学存在根本差异,但唐代以后的中国化佛学却与重玄学的思想非常相近,而中观学反而日趋衰微。  相似文献   

15.
《齐物论释》为章太炎以佛解庄之力作,也是庄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里程碑式著作。本文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对于《齐物论释》中的诠释方法加以研究,并指出这个文本主要运用了格义法、遮诠法和判教。身处中西文化交汇时期的章太炎,在多方采撷佛学和西学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对于《齐物论释》作出了独特性的诠释,是通过诠释传统而建构起自己独创性思想体系的成功代表。他的诠释方法,既体现了其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时代特色,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欧阳竟无(1871—1943)先生,是著名的佛学大师,亮节高风,学深识卓。生前在南京创支那内学院,讲学著书,陶铸群贤,沾溉学子,影响至大。本文仅就他的书学和书法艺术及其与佛学之关系,作一初步探索。一志不离道,游不废艺先生之学,一言以蔽之日“为人”。人有体、用,“立志办道其体也,多才多艺其用也……体用赅备乃称完人”《与陶闽士书三》。所以他主张“志不离道而游不废艺”(《论  相似文献   

17.
近代章太炎学派的道家研究是同时代海内外学界公认的学术高峰,"章门弟子"中的缪篆尤以治《老子》命家,但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缪篆其人其学近乎湮灭不闻。通过考掘和整理缪篆的《老子古微》、《显道》等有关著述,可知他以体、相、用的逻辑层次来阐发《老子》之核心理念"道"的意涵,对老子学说与先秦法家的关系作出合理辨析。缪篆以后世相关文献印证于《老子》,兼借鉴佛理以释"道",在《老子》研究领域上别开蹊径,可对学界有关争议问题提供借鉴,亦可作为反思中国近现代老学研究中某些诠释偏失现象之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近世佛教思想以及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欧阳竟无先生(1871-1943年)是致力于研究、弘扬■传唯识学的著名佛教学者。1911年杨文会居土(1837—1911年)去世后,欧阳接替文会,主持金陵刻经处的佛经校刻事宜,1922年复创立支那内学院,节节贯通阿含、般若、瑜伽、涅■等“佛学四科”。三十年代以后,竟无先生又本其于内学的心得,回过头来重新解读孔学,因而有“孔子真精神”的提出,以及真孔学的再抉发。欧阳一生所学,可以真佛、真孔两大观念来概括。真佛,诠释内学之实旨;真孔,诠释孔学之本义。可是,在不久前召开的金陵刻经处130周年…  相似文献   

19.
《龙门心法》秉承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理路。本文首先梳理和提炼《龙门心法》全篇重要的佛学思想,再通过引用佛教经典或者通过佛学义理的阐释,对之进行溯源性探微和比较性论证;对与佛学思想相关,而又晦涩难解或易至歧义之处,给出佛学意义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我在太虚法师创办的汉藏教理院读书六年,任教九载。八年抗战期间,法师经常驻锡汉院指导学僧的修学,曾为学僧讲授《中国佛学》、《真现实论》等,并总括其学行为《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及《我之佛教革命失败史》二文。我忝列师门,屡蒙慈诲,法乳深恩,铭记难忘。法师是智者、贤首后集佛学之大成者。他融摄古今各家学说,判释一切佛法,系统地提出了人生佛教的理论,为近代佛子继承佛教优良传统,适应时代潮流指明了方向;他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