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翻译家、黑格尔研究专家,也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渊源主要是康德、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及中国的陆王心学,这一点许多论著都已指出。但他与康德、黑格尔的中间环节费希特、谢林思想的关系,却鲜有人论及。实际上,他的思想,特别是他的自由观、生机观、直觉观与费希特、谢林的承继关系至为明显。他在四十年代前期发表的《费希特哲学简述》、《谢林哲学简述》,是当时介绍这两位德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2.
1775年1月27日,谢林生于斯图加特以西六英里的莱昂贝格。1777年他父亲辞去牧师职务,从莱昂贝格迁到贝本豪森——图宾根以北三英里,在一所培养未来神学家的预科学校任教授。谢林10岁被送进一所颇为著名的拉丁语学校读书,地处尼卡河的尼廷根,在图宾根和斯图加特之间。两年之后他通过了全部课程而回到家里。尽管还不足12岁,但他已获准在贝本豪森上课读书,而规定年龄是14岁。第一次作业是一篇论文:论圣经的神圣起源的主要证明。他用自己作的拉丁文六音步诗给论文润色,交于1786年10月20日。当然他也学习希腊文、希伯来文,甚至还学了一点阿拉伯文。1790年15岁时被录取为图宾根神学  相似文献   

3.
心理治疗有两种不同的范式:科学主义治疗范式和人文主义治疗范式.前者主要由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的诸种治疗形式所构成;后者则包括当事人中心疗法、存在疗法等.两种范式在人性观、心理诊断、治疗关系、治疗方法和治疗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两者整合的构思,以期裨益于心理治疗实践.  相似文献   

4.
心理治疗有两种不同的范式:科学主义治疗范式和人文主义治疗范式。前者主要由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的诸种治疗形式所构成;后者则包括当事人中心疗法、存在疗法等。两种范式在人性观、心理诊断、治疗关系、治疗方法和治疗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两者整合的构思,以期裨益于心理治疗实践。  相似文献   

5.
范式论对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十分复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范式论对心理学研究中两种文化对立的影响。促进范式论对消解心理学中两种文化对立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严格限制理性研究的范围,然而,他所确立的德国观念论传统却试图扩展这一范围。任何试图解决这一悖论的努力都必须首先研究费希特早期所处的哲学背景,从而使我们对费希特知识学的目的和方法给出更好的解释,并对有关康德哲学在德国观念论中的合法性困惑给出更丰富的解答。费希特的知识学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转变,在回应关于康德哲学的早期争论和危机时,他把先验研究转变成辩证的范畴理论,这种理论展现出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深刻统一。  相似文献   

7.
D.亨利希(Dieter Henrich)大仁大义,以我的一篇评论文章作为契机,展开一场带有元批判性质的讨论,旨在袒露其哲学研究的宗旨。他就“何谓形而上学——何谓现代性?”所提出的这12条论纲,简明扼要地提供了一种反对设计,对此,我在这里不可能如法炮制,一一做出答复。更确切地说我的论述具有一种对哲学研究这一公众事业及其主题作前理解的特征。这篇文章不光是要把争论的细节阐述清楚,也要提供一个机会,使我们能够弄懂这位杰出同仁的思想动机——本着友好的态度,怀着敬重和仰慕,去审视其思路,并把它作为一面镜子,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动机。  相似文献   

8.
在1787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的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的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的自我意识的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的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的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的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的传统哲学的阴影,以崭新的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的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的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的困难并超越了旧的哲学问题域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或观念、意识的各种形式,意识形态(Ideology)是与社会经济形态相对应的。社会意识的现实基础是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经济形态,它与社会经济形态具有深刻的内在相关性,换言之,意识形态是人与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涵数。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始终坚持一种批判的姿态,这是因为“在德国历史编纂学看来,问题完全不在于现实的利益,甚至不在于政治的利益,而在于纯粹的思想。这些纯粹的思想后来在圣布鲁诺那里也被看做是一连串的‘思想’,其中一个吞噬一个,并最后消失于怕我意识’中…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道德建构主义与罗尔斯的道德建构主义都运用了普遍同意的标准、有效性标准来证明各自的道德原则和正义原则,它们都属于义务论派别,绝对命令和正义原则也具有相似性。但是,康德的建构主体是形而上学的,而罗尔斯的建构主体则不具有这种形而上学的特征;康德的建构主义属于构成性自律,而罗尔斯的属于学说的自律;他们各自建构出来的原则也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罗尔斯的转变削弱了正义原则的证明力,在后形而上学的条件下,哈贝马斯对道德客观性的认识可以提供一种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探讨康德伦理学与后果主义的关系,乃至探讨是否存在一种康德式的后果主义,是当代英语世界康德伦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卡米斯基和帕菲特提出的康德式后果主义都产生了较大的争论和影响。卡米斯基通过把康德伦理学划分为基础理论和规范理论两个层面,指出从康德义务论的基础理论可以发展出一种规范的后果主义。帕菲特通过改造康德的普遍法则公式,并结合契约论和规则后果主义的相关要素,建构了一种康德式的契约论后果主义。这两种理论虽然都以不同的方式偏离了康德伦理学的原初立场,但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与后果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四个"二律背反"所揭示的自然与自由的因果性问题.通过这两种因果性,康德鲜明地揭示了自然因果性的存在领地和自由因果性的存在领地,使自由因果性典型地呈现在其所探讨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本体世界.在这样的本体世界中,康德将自由放在道德律令、道德法则和至善的层面上加以探讨,彰显出自由在人的形而上追求意义上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蕴.对自由的探讨也为他的<实践理性批判>奠定了伦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使形而上学走上正确的道路,是康德念念在兹追求的目标,但休谟的怀疑和康德自己的理性批判已使康德无法继续采用建构性的方法,而只能采用范导性的方法.康德借助反思的判断力,在对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确立了主观合目的性这个先天原则,通过"类比"作为客观合目的性运用于有机物和整个自然,再通过最终目的和终极目的的概念引导出人的文化和道德...  相似文献   

14.
试论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对立与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明 《心理科学》2001,24(1):116-116,101
科学文化心理学,拥护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和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心理现象的自然特征方面,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依赖于实证与数据,试图建立一门像物理学那样具有客观性与精密性的统一的心理学学科;人文文化的心理学,拥护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观和现象学的研究范式,注重人的整体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突出心理现象的社会特征方面,采用非实证的研究方法。心理学中的两种文化既冲突又对立,贯穿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5.
Sitten和Moral是西方实践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然而它们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含义和在中文译本中的翻译却存在诸多模糊和混淆的地方,亟待澄清。因此,本文试图扼要阐明Sitten和Moral在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实践哲学中的用法和含义,并梳理它们的演变特征。本文指出,康德在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上是不甚明确的,他更多地是在道德的含义上使用伦理一词,费希特在康德道德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伦理学,而黑格尔带着对古希腊伦理生活的思乡之情,站在绝对观念论的高度,对Sittlichkeit和Moralitt进行了彻底改造,用法将两者统一起来,使之变成绝对精神的发展环节。  相似文献   

16.
贵刊1982年第8期发表了周国平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价值观》一文。周文为了证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类历史上从未真正实现过的自由自觉活动视为人的本质,然后从这种理想化的观念出发,把与之相抵触的现实的劳动宣布为异化劳动,把人的现实的存在方式看作对人的理想本质的疏远和否定,不具有人本主义性质,提出:“马克思在运用生产力尺度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同时,从来没有拒绝用人性(即人的需要)的尺度对社会状况乃至生产力本身的状况进行评价”,并且认为“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  相似文献   

17.
以康德道德哲学为着眼点,我们可以把儒家伦理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即作为调节性原理的儒家伦理与作为构成性原理的儒家伦理.前者建基在人性的基础上,体现为人之为人的本真存在,是一种自我教育,即儒家所说的成德之教.后者建基在人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体现为包括家庭、国家在内的一种社会秩序的安排.两种原理相互依存,其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张力.通过这种分疏,可有效地回应关于儒家伦理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19.
维特根斯坦和奎因都鄙视形而上学的和认识论的思辨,并且都花大力气批评传统的哲学概念和理论。但是他们在此批评之后继续从事哲学的路径是不同的。维特根斯坦把哲学等同于对传统哲学思维的批判,并且仅此而已。奎因则通过把哲学问题重塑为科学问题来尽其所能地挽救以往的哲学,并且对他重塑之后的问题做出回答。与人们对维特根斯坦和奎因的通常看法相反,我认为他们从事的哲学研究是互补的、并不是不兼容的。他们只是在表面上看是对立的;而实际上赞同其一方并不意味着拒绝另一方。  相似文献   

20.
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对立及其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明 《心理学探新》2000,20(2):8-11
西方心理学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由来已久,构成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两 种文化的冲突表现在心理学科学观、人性观、本体论和方法论四个方面,这种冲突造成了西方心理学目前的困境。作者认为,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冲突的存在揭示了大力发展理论心理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是心理学统一的前提,并对心理学的本土化有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