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认识论是一般认识论的一种基本形式或样式,它与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等认识形式是互相补充、互相作用却又不可相互替代的.1.对于认识论的研究,过去往往局限于自然认识论.自然认识论为人们观念地把握自然客体及其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各种关于自然客体(包括人自身的自然)的知识和科学体系是自然认识活动的结晶.总的来说,自然认识论在历史上得到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基本上有了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构架.这是人类反思认识自然世界的巨大成果.  相似文献   

2.
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1.什么是科学?1.1科学是由人类对认识客体(自然、社会、思维及其他各种事物)的知识体系、产生知识的活动、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精神……等按一定层次、一定方式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对认识客体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系统中,占据着核心位置。1.2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其成熟的形态,一般由以下几个部份有机构成:(1)实验事实(这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础)。(2)基本概念(由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概念,再从诸多概念中提炼出或挑选出基本概念)。(3)原理及定律(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一般通过逻辑的或非…  相似文献   

3.
《周易》开创了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先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开创了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先河张本一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然而,人类为了生存,求得发展,首要的任务是认识和了解自然,洞察它的奥秘,把握其必然性,否则就不能生存;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再认识自己,探究思维发展的规律,对思维进行研究,“亦即反思”,这...  相似文献   

4.
1996年10月,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知识经济”这个新概念。根据它的划分,知识经济的“知识”分为四种类型:①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②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③知道怎样的知识(know-How),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巧、诀窍和能力;④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是指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三、社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社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一般特征苏联学者认为,社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在他们看来,社会并非只是社会知识的客体。在科学发展的现阶段,出现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整体化,这些综合科学既是关于自然客体的知识,同时又是关于社会客体的知识。这说明,按照客体——社会和客体——自然界的原则把知识划分为社会知识和非社会知识并不总是合理的。社会认识是作为对主体——客体关系的认识出现的。社会认识研究的是特殊的客观实在——社会的、历史的实在。主体特点是这种实在所特有的。舍普图林指出:“这里的研究客体是非常特殊的。它把观念的东西和主观  相似文献   

6.
刘鹏 《学海》2012,(1):143-148
对实在概念的传统本体论界定和本质主义的认识论进路,导致了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争论陷入了一个怪圈而无法获得解决.拉图尔在改造“实在”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建构主义和实在论结合到一起,提出了建构主义实在论.本体论上,物或事实都是被建构的,同时,被建构的物或事实是实在的,而且物或事实的建构性正是其实在性的保证.认识论上,认识论的问题被本体论化,科学所指称的并不是外在的自然,而是从自然到知识的一条转译链.建构主义实在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争论,成为当前科学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中的一种代表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价值     
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的规律与联系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通常是由科学家提出来的,同时又经过实验的验证和检验,当然归根到底科学来源于实践。人类认识自然、洞察规律的能力来源于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把握规律,提出科学理论所运用的语言、逻  相似文献   

8.
浅议提高心理学科学性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是反映事物的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不是由完全缺乏理论的,不能相互联系起来的许多零零碎碎的知识所能构成的。以一八七九年冯特在德国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由于它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又由于它的“资历”浅薄,以致到现在,它还没有发展成为一门很成熟的科学,在科学性方面还存在不少弱点。如,它的一些基本概念纷纭错乱;它的体系很不严密;它对心理现象描述多,对许多心理规律却揭示不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基本立场 ,从社会认识与自然认识的区别中 ,去理解社会、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活动规律 ,不仅把社会认识中的无知、知识缺乏、理解的不完全 ,作为人的社会认识中的一种客观现象进行了论证 ,并且将“相信我们是无知的”视为社会认识的基本原则 ,由此挑明了“知识合法性”的根据 ,肯定了在社会认识中“无知”的两重性及其实践地超越“无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一、适应与图式。人类智慧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认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皮亚杰指出,就其本身而言,智慧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即所谓运算;就其外部功能而言,智慧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adaptation),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他强调说明,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能动适应,“人的认识本质上是能动的……认识就是转变实在”;所谓能动即指主体以物质动作或者运用符号以精神动作转变客体,只有改变客体才能认识客体,只有改变环境才能适应环境。他又指出,主体与环境的适应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主体要适应环境、认识客体,主体自身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借用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