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觉醒 《法音》2011,(11)
(2011年10月18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慈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佛教历来有致力于慈善公益以利益大众、回报社会的传统。佛教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值得探究 ,我们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以孝道为例来论述中国佛教是怎样与中国重家庭、重孝道的礼法制度相协调 ,使中国人认同佛教也是讲孝的 ;其次是着重通过对佛教道德规范内涵的分析 ,揭示其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 ;再次是阐述中国佛教伦理对现代人类社会的三大矛盾 ,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缓解、转化作用 ,从而肯定其内在具有的现代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曾对人类生活进行过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观察,从而提出了不同的生活论。在各种宗教的学说中,佛教的生活论是体系最为完整的宗教生活论之一,这不但表现在佛教观察人类生活时所具有的理性色彩,也表现在佛教的观念所具有的深刻的  相似文献   

4.
觉光 《法音》2006,(5):47-50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成为地球村已成为事实,生命之间彼此忧戚相关。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由此产生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暴力仍然存在,丧失理性及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整个世界孕育了一种不安和的气氛。宗教因人而产生,也为人而存在。履行宗教的社会责任,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缔造和平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是时代赋予佛教的神圣使命。香港佛教历史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纪初,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法源流长,生机盎然。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香港佛教…  相似文献   

5.
佛教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从美国对佛教和科学关系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两者既有许多根本性的差异,也存在对话的机会和要求。佛教的开放性和批判精神保障了其科学性和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其能够就宇宙和人生的本质提出深刻的见解,同时也能够在哲学层面与科学相容。在此基础上,佛教可以与科学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等不同领域互相借鉴,协力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南传佛教的宗教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序的基层自治管理是中国南传佛教发展的主要保障,而将佛教的自我管理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内却是中国南传佛教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南传佛教管理体系的设立,有序地整合了佛教资本和社会资源,有力地促进了佛教在当地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宗教的社会适应性,是宗教存在于社会的前提。不能适应社会,就不能存在于社会,这是一般形式逻辑的常识。但是,具体谈到佛教的社会适应性,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佛教能够穿越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一个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能在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制度中同时存在?为什么产生于生产力极为落后、科学极不发达时代的佛教能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生存? 我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且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无疑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触及到…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面临着世界性问题:自然问题,社会问题,精神问题。它们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安全以及所有生灵的存在。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危机。世界各地的仁人志士们都不断地吸取人类文明成果,贡献出各自的思弩和智慧。而佛教理念的生态学意义.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界人士的广泛注视。  相似文献   

9.
日恒 《法音》2006,(5):36-37
佛教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之中。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人类社会和文明正面临着种种危机和挑战。作为因应这时代所带来的挑战,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交流。承蒙中国佛教协会的盛情邀请,有幸参与盛会,交流所得,诚属荣幸之至。1958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寺庙和庵堂合组而成的联合会。它成为一股华社文化的推动力,贡献良多,如创办马来西亚佛学院,推行有系统的宗教教育,为培养佛教接班人而尽力。它与其他组织共同向政府争取佛陀日为公共假期,同时也代表佛教徒向政府进言,提供意见,提高佛教的形象。在这一个阶段里,由于各…  相似文献   

10.
原军超 《法音》2020,(1):26-32,33
禅修与正念日益成为西方学术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多数重要发现都是以重视禅修实践的佛教僧侣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从人物传记和社会风潮两个视角,勾勒佛教如何进入科学家的研究视野,之后阐述该领域开创性的实验,最终认为二者的结合,不仅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且将促进对人类意识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心慧 《法音》2006,(4):21-24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召开前夕,论坛组委会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以佛教的团结合作、佛教的社会责任及佛教的和平使命为选题,举行了有奖征文活动。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投稿踊跃,论坛组委会共收到应征文章397篇,从中评选出“莲花奖”6篇、“精进奖”20篇、“法缘奖”20篇。由于篇幅有限,本期只能从获奖征文中选登一小部分,尚有许多优秀文章未能刊出,读者可自行到相关网站查看。  相似文献   

12.
佛教的伦理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对佛教特质的分析,阐释佛教伦理以人为本和现实主义的基本特色,发掘佛教伦理中蕴含的强调责任、提倡平等、推崇智慧、鼓励无私奉献与自我牺牲以及张扬自由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耀正 《法音》2009,(10):9-10
正当今全球都面临着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危机、恐怖主义威胁、宗教种族冲突、甲型H1N1流行,整个世界孕育着一种不安和的气氛。履行佛教的社会责任,缔造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构建和谐世界,是时代  相似文献   

14.
“人间佛教”最早由太虚法师提出。与此相联系,太虚还曾提倡“人生佛教”、“人间净土”。经过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土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人间佛教”理念现已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想和共同议题。它在为21世纪中国佛教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 1933年10月,太虚作题为《怎样建设人间佛教》的讲演,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  相似文献   

15.
真觉 《法音》2006,(4):29-31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召开前夕,论坛组委会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以佛教的团结合作、佛教的社会责任及佛教的和平使命为选题,举行了有奖征文活动。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投稿踊跃,论坛组委会共收到应征文章397篇,从中评选出“莲花奖”6篇、“精进奖”20篇、“法缘奖”20篇。由于篇幅有限,本期只能从获奖征文中选登一小部分,尚有许多优秀文章未能刊出,读者可自行到相关网站查看。  相似文献   

16.
杰雅提拉克的佛教民族主义思想黄夏年〔编者按〕杰雅提拉克是近代斯里兰卡的著名佛教学者和政治家。他的关于在家佛教徒“三项责任”和“社会服务”的思想;他对佛教教义、传教方法的论述以及对基督教的批评都反映了他强烈地复兴佛教的民族主义思想。本刊以往刊登研究以斯...  相似文献   

17.
圣辉 《法音》2005,(11):3-5
(2005年10月24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中国、韩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纪念活动刚刚结束的时候,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徒在韩国釜山召开第8次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秉承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理念,以“三国佛教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主题,共同探讨三国佛教界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共同奋斗的大计,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感到法喜无量。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代表团全体同仁,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长老、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问候!同时,在今天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第八次大会上,我…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环保     
道真 《法音》2001,(9):8-10
每当提起佛教,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她那冗长的历史,似乎佛教已经成了“古老”、“沧桑”以及“厌世”的代名词。往往要在佛教前面,加上诸如“传统”、“神秘”等等的定语,并将其视为佛教的特色。而此一特色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说佛教已经过时了,已经不再适应现实的社会。我想,这一点是人们对于佛教的最大误解。  众所周知,佛法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证悟的真理。正如所有人类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其他真理一样,并不存在古老或者年轻的区别。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把牛顿定律说成是“古老”的牛顿定律?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人们之所以…  相似文献   

19.
慈悲思想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慈善活动则是佛教徒基于这一思想的社会实践。明末四大高僧基于这一基本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既包括宣扬慈悲思想、参加社会救济、从事公益活动,也包括参与政治、批判弊政、平息动乱、为民争利等。这些实践活动,既有利于拯救民众,也有利于晚明佛教的复兴,更是佛教积极入世思想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0.
佛教道德观     
《法音》1991,(4)
道德,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中形成并对个人和群体起约束作用和团结作用,从善心出发而表现为合理的、有益于自他的行为。佛教的道德观,不但是以促进人生的和乐,确定行为的价值,内净自心,外净世间为标准,而且还从无常苦迫的世间观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以达致人生的解脱道,从无生出世的立场,而广行自他两利的大行。隆莲法师《佛教道德观》从佛教的世出世间到出世复入世的道德责任,深入浅出地予以阐述。对于人格的完善、社会的公德,在离恶向善的抉择中,戒除贪嗔痴的自我固蔽,强调在戒定慧的修习中,臻于自我解脱、世间净化的圆满实现,真乃命家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