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高薪并贫穷着。越来越多的高薪族经常感到没钱,也经常借钱,挣得不少,花得更多。有钱时他们俨然就是奢侈的款爷、款姐,什么都敢玩,什么都敢买,没钱时便一贫如洗,艰难度日。拿着丰厚的薪水,却打起贫穷的旗号,这就是诞生于写字楼里的“穷人”。这个“家族”的成员大都较为独立,其中又以单身为多。他们可以无牵  相似文献   

3.
关于“老来有伴就是福”的社会学思考储兆瑞,刘燕石人口老化现象作为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是物质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又必然带来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在诸多的问题中,“老有所伴”的问题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如何解决好“老有所伴”问题,使老...  相似文献   

4.
身份制与中国人的观念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玉锦 《哲学动态》2002,4(8):29-32
传统中国是个讲究身份的国度 ,成员的生存资源主要依据身份及身份之间的关系而配置 ;中国古代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身份制社会。直到 19世纪下半叶及 2 0世纪初 ,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康梁变法、“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 ,开始解冻古老的中国身份制冰山 ;及至中国共产党的民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深沉底蕴,是一个民族、国家与社会的“根与魂”,是其民族成员、国家公民、社会群体的认同标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义之一,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本文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互动过程,借鉴新近研究成果,旨在阐发“以儒诠经”与“伊儒会通”留下的重要历史启迪,即“以儒诠经”实则深含“融入中华文化主流的文化自觉意识”,“伊儒会通”则能“奠定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6.
转型社会国民心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国民心态”,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它由以下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国民性”,即一个国家成员长期形成的、符合该国国情的人格和行为方式的特征。显然,在“国民心态”中必然地“烙”上了一个国家成员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痕迹”;二是“国民性”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社会心理。一个发展中的社会的“国民心态”必然反映了该社会发展中的特征。 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发生剧变的转型社会。显然,中国的国民心态也发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要培 养集体主义者。” ——马卡连柯 集体主义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特点。毛主席称颂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利人”,在这里指的是有利于除敌人以外的一切人民。而人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都是有组织的集体成员。从班组、工厂、学校、机关、部队、生产队、里弄等以至家乡、祖国、全社会,都是大小不等的集体。社会主义祖国,就是一个大家庭、大集体。所以爱祖国、爱人民和集体主义精神是一致  相似文献   

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莫雷诺(J、C、Moreno)在人际关系问题的研宄中首创了社交测量法(sociometry,有的译为“社会测量法”,有的译为“社会成员心理测量法”,这两种译法似乎不如“社会测量法”更准确)。这种方法是让团体中各成员按照自已的愿望,在设置的情境中选择(或拒绝)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或游戏)的伙伴,根据这些选择然后绘制出社交关系图(或为靶形图或如矩阵图)用于了解成员彼此间的吸引和排拒的心理关系和调整成员间的“空间”结构。对于莫雷诺的社交测量法应该如何看待呢?随着该方法被我国学者越来越普遍地采用,正确地评估它的价值就显得尤为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9.
儿童读物中的男性和女性:交叉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就是一个不断前进着的社会里的成员教育他们的儿童充任该社会各种角色的一种过程。社会化的非正式方面(如通过一定行为的塑造、谈话方式、用语调表达各种含蓄的意义等)都反映着Sandra Bem所谓的“无意识思维”的影响。这种影响,比直截了当地去塑造儿童行为所能起到的作用要更大。  相似文献   

10.
张克全 《天风》2006,(23):36-3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和谐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概念。我个人理解,“和谐”这个概念含括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睦相处”、“社会团结稳定,具有良好的秩序”、“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获得极大的丰富和高度的自由”等不同层面的意义。今天,包括基督徒在内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论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颐 《学海》2005,(6):123-126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比重,缓解“市场失灵”的矛盾,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论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分配格局的分析,论证了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的必要性,并从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社会保障增加社会福利两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沈熙 《学海》2002,(4):153-158
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 ,依国家干预的程度和范围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主义阶段 ,这一阶段国家对社会福利的干预极其有限 ,主要是由政府设立济贫机构对一部分社会成员进行救济 ,除此之外 ,社会成员则以自助或互助的方式寻求救济 ;第二阶段是国家部分干预阶段 ,这一阶段对社会贫困等问题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 ,国家也逐步对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承担起必要的责任 ,西方学者所说的“社会服务国家”① ,即2 0世纪初自由党的社会立法时期 ,就属于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则是国家全面干预阶段 ,二战以后英国建立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过不少关于人权的论述.但学者们对这些论述的理解远非完全一致.本文拟就其中一些疑难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关于人权的规定在《德法年鉴》中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马克思第一次从批判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角度谈到人权问题,提出对于人权的规定.马克思说:“首先我们肯定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不同于[公民权]的所谓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即脱离了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利已主义的人的权利”;“为什么他(市民社会的成员——引者)的权利称为人权呢?  相似文献   

14.
爱德基金会救贫济困、服务社会许多感人 事迹的初次了解主要来源于一些地方来稿。此后,我应邀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爱德基金会第二届常务董事会,并随董事会部分成员考察了爱德基金会在苏北的援助项目。通过考察活动,我对“爱德”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事迹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爱德基金会是中国基督徒发起成立的民间团体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爱德基金会董事长丁光训主教在谈到“爱德”时有过一个评价。他说:有人认为,基督教就是做祷告、做礼拜、唱诗、读《圣经》,以为这才…  相似文献   

15.
左明 《四川心理科学》2014,(6):214-215,188
近年来,我国“阶层固化”现象日渐凸显,成为引发公众普遍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所谓“阶层”,一般是对阶级内部不同等级的群体或处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群体的指称。阶层固化意味着不同社会阶层成员构成趋于稳定,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受阻,个人难以靠后天努力改变自身命运;换句话说,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封堵,社会不平等结构被原样复制。社会阶层结构一旦固化,公平正义势必遭受损害,社会发展活力与秩序和谐势必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是南斯拉夫《哲学》杂志的总编辑。作者在文中大肆攻击所谓“斯大林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他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说明什么是人类的最高价值”。并说“最高价值就是总体的人”。而“总体的人就是真正遵守道德的人”、“真正的人的个性”。“人生最高意义就在于能够无限制地……发挥个人的社会主动精神”和“个人的创造性”。“社会革命的最高目的”就是形成具有自我创造性的个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伦理学是为个人而斗争的”等等。  相似文献   

17.
所有社会都是由具有某些共同的东西的成员组成的。社会成员凭借这些共同的东西一方面去相互理解、认同和沟通,另一方面去确定与其他社会的成员的差别。这些共同的东西中最为重要的即是语言。就语言而言,让我们回顾一下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所列举的两个例证。第一:“语言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种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1]第二:“相反,言语不同于语言,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的个人思想”。这里所讨论的是一个疑难问题,其中与每一个例证相对…  相似文献   

18.
(一)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表明经济的共产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经济有一个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从根本来说就是共产主义经济。因为私有制后的“共产主义”一个词的本意,就是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社会。共产主义经济就是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经济之所以也是共产主义的经济,就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制度。这样的“共产主义”,是共产主  相似文献   

19.
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于建嵘 《学海》2006,19(2):26-32
奥尔森的“选择性激励”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的经验事实。本文提出的“压迫性反应”表明,当“集团”还没有明确的边界,即还没有形成具有约束力的组织形态时,社会群体中的部分成员为改变某一社会政策或社会现实所进行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是“集团”外部的“压迫”。中国农民所进行的维权抗争主要不是根据“集团”内部“奖罚分明”所进行的“选择”,而是对“集团”外部“压迫”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选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个体走上人生这个大舞台之后,有三种选择:(1)充当社会分配的角色,随大流;(2)选择自以为可以效仿的人物作为“楷模”。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叫做“自我”典范;(3)“我就是我”,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超然而立。 人生下来就是社会的人,总要以各种方式和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独来独往”、“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