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斋戒之源一说到斋戒,穆斯林自然会想到一年一度的赖买丹月。其实,斋戒是一项跨越地域和民族、贯穿古今和中外的重要事项,是一种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现象。以我国为例,古人在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会沐浴更衣,并行以斋戒(禁酒止荤,戒欲少乐),以示虔诚恭敬。一如《礼记·祭统》所载:“是故,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斋。”  相似文献   

2.
圆明 《法音》1996,(11)
不能不敢不愿──访台杂感圆明我们从学佛到出家,受五戒、十戒及比丘戒,都曾发愿守护,可是台湾的居士们受持八关斋戒的谨严,不能不使我感到惭愧。从正月初八起,中,晚各居士争相设斋,请参访团应供。尤其是能请到家里,更是高兴得很。争取不到的,就很惋惜,认为失去...  相似文献   

3.
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项基本功课之一,即通常所说的“念、礼、斋、课、朝”中的“斋”。该词译自阿拉伯语“索姆”或“隋亚姆”,波斯语为“肉孜”,中国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各族穆斯林即称“斋戒”为“肉孜”。  相似文献   

4.
一、道教戒律的历史发展道教的戒律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道藏》戒律类中就收有戒、律、科、愿念、格等等,最常说的戒律也是包括戒、律、清规等在内的统称。“戒”是戒条,用于防非止恶,是预防作恶的规定,主要以防范为目的;“律”是律文,用于对已犯恶行的惩治,是处罚作恶的条文。道教的戒律产生很早,可能与早期祭祀时的斋戒有关,也受到了早期谶纬神学“天诫”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家佛教徒有哪几种戒呢?大概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五戒,其次是八关斋戒,再就是菩萨戒。现在我把顺序倒过来,用最简单的话解释。菩萨戒不论在家、出家,谁都可以受,受菩萨戒就意味着:我愿意做菩萨,所以我自愿接受菩萨所应该做和所不应该做的那种约束。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3)
<正>第一节戒体产生一、戒体与业体戒体是受戒者受戒时产生并领受在自心的法体,是所受的戒法于内心中产生的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羯磨疏》:"夫戒体者何耶?所谓纳圣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纳之戒体。然后依体起用,防遏缘非。"~([1])佛陀将戒比喻为堤塘~([2]),所指正是戒体这种防非止恶的力量。这种防非止恶的力量始于受戒,自此以后,  相似文献   

7.
受戒是佛教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必要仪式.将受戒仪式依序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所谓的受戒文.历代的大藏经中没有流传下此类经典,学界对受戒仪程的研究则主要依据其所收录的戒仪与戒经类佛经,比如<出家人受菩萨戒法>、<佛说八关斋戒经>、<三归五戒正范>等.但是,它们对具体的受戒仪程的记载则远比不上受戒文.  相似文献   

8.
☆斋戒的定义是什么?答:斋戒是阿拉伯语一词的意译,为伊斯兰教“五功”之一。中国穆斯林称“斋功”、“封斋”、“把斋”等。原意为“克制”、“止住”。  相似文献   

9.
早期道教定期斋戒制度与佛教的关系,是近数十年来国际道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东晋末年古灵宝经"八节斋"等定期斋戒制度,都是在汉晋道教斋戒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其最早的渊源则是《礼记·月令》等所代表的先秦秦汉国家祭祀制度。汉代《太平经》和《老子中经》奠定了道教"八节斋"等定期斋戒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东晋上清派及其经典则对古灵宝经定期斋戒制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早期道教定期斋戒制度与印度佛教"布萨"制度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至于六朝以来以"月六斋"为代表的本土佛教定期斋戒制度的确立,恰恰是印度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历的九月是斋月,在中国也被音译为“莱麦丹”月。根据伊斯兰教义的规定,穆斯林要恪守五功,即心有念功、身有礼功、性有斋功、财有课功、命有朝功,在莱麦丹月正是履行斋戒功课的时间。《古兰经》中说道“信道的人们啊!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2:183)还说“莱麦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当斋戎。”  相似文献   

11.
《古兰经》云:“信道的人们啊。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2∶183)穆圣说:“谁封‘莱麦丹’月的斋,并了解斋戒的法度,谨守所规定的律例,那么,谁的罪恶既往不咎”。斋戒是阿拉伯语“索姆”的意译。伊斯兰教历二年八月由先知穆罕默德依据《古兰经》启示,宣布每年的伊历九月(莱麦丹月)为穆斯林的斋月,凡成年健康且理智健全的穆斯林男女都必须在此月封斋,即举意虔诚为主,于每日黎明前至日落时,戒除饮食、房事及一切邪念与罪恶。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项基本功课之一,为穆斯林必尽的宗…  相似文献   

12.
吴明 《法音》1990,(10)
三聚净戒律宗立有三聚净戒,以广摄一切戒法.一、摄律仪戒,一切诸恶悉皆断舍故.二、摄善法戒,一切诸善悉皆修行故.三、摄众生戒,亦谓饶益有情戒,荷负众生遍施利益故.戒律条文虽多,总的精神不外止恶、行善、利他三个方面,故三聚净戒即总括一切戒法.戒可分通戒别戒二类:通戒即三聚净戒;别戒即五戒、八戒、十戒、五百大戒乃至三千威仪.如上三聚净戒,亦有通受别受二种.别受摄律仪戒,即是别受,如今丛  相似文献   

13.
道经云:“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圣人以此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王常月祖师亦云:“心不持斋,神性若不能改,则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则元神不归,元神不归,真性必不能见矣。”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认为世间之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如同人类一样,它们一样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正是因为人类的贪婪,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残杀了它们的躯体,从而造下了无边的孽障,坏了慈悲之心,素食者则是对戒杀的具体表现。如“勿食蛇兽等肉,食则令人折算寿,神气不安,慎勿杀生”。“仙道记十败,七为勿食一切肉。”明代养生学家高濂指出:肉…  相似文献   

14.
李纪 《中国道教》2002,(6):44-45
道门中人经常说要“持经佩戒”。那么,经戒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要修科仪戒律钞》中说的很清楚,“经以检恶,戒以防非”。遵经修道,依戒行事,对于修道者修道能否成功往往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戒体指受戒者纳受戒法于心中而生防非止恶的精神功能,在性质上有色法、心法及非色非心法之区分。戒体论完成于中国佛教律宗,南山律宗道宣以戒体诸义作为其判教的依据,归戒体为唯识学中的“种子”。在对种子戒体的形成、所依、功用等论述中,道宣阐述了其独具特色的“摄小归大”律学思想,以种子戒体作为会通小乘戒律与大乘思想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斋戒”阿文叫“Sanm”,这个詞就文字而論,有“制止”、“禁絕”等意义;就教律而論,是指从黎明起直到太阳落这一段时間内戒除飮食和性交,同时斋戒者須立意而言。从黎明起,就是从真东方动的开端起。直到太阳落,就是直到太阳光线沒有而略呈现暮色时。斋戒者須立意(Nijet),这是尽斋戒的天命义务时应具备的条件,因为通过思想上的“立意”功夫,“功課”(aibadet)才能与“习慣”(anadet)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7.
漫谈斋功     
漫谈斋功朱月山《古兰经》云:"信道的人们啊!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故你们当斋戒有数的若干日。你们中有害病或旅行的人,当依所缺的日数补斋。难以斋戒者,当纳罚赎,即以一餐饭,施给一个贫民。自愿行善者,必获更多的善报...  相似文献   

18.
漫谈斋功     
漫谈斋功朱月山《古兰经》云:"信道的人们啊!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故你们当斋戒有数的若干日。你们中有害病或旅行的人,当依所缺的日数补斋。难以斋戒者,当纳罚赎,即以一餐饭,施给一个贫民。自愿行善者,必获更多的善报...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8)
佛制僧团,半月半月必须说戒。说戒又叫布萨,印度的一般宗教,都有在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举行布萨集会的习惯,适应这一般的宗教活动,佛教也成立了布萨制度。梵语布萨,汉译净住、或清净,本为净化自心的意思。布萨法会的举行:一方面为信众们说法,受持八关斋戒,使他(她)们住于清净戒行,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一方面比丘读诵戒本,按篇提示、检阅,通过自我检讨、发露忏悔,从而收到僧众自新、僧团纯洁、正法久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谈封斋     
伊斯兰教规定,每年的莱麦丹月(教历九月)为斋月。斋月开始于新月的出现,而看月的时候,须有两位享有权威的见证人进行观察,或根据宗教法官,或被委以这种权力的人看月后的指示,开始封斋。在各个地区,宣布斋戒开始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鸣炮、吹号角,敲梆子、在宣礼塔上升旗等等。斋戒是虔诚的穆斯林在斋月里每天从黎明前到日落,整天戒饮、戒食、戒房事;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