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哲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宗教问题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问题,宗教批判也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但是,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的命题,还是向人们昭示了宗教批判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不仅继承了以马丁·路德、莱辛、歌德等为代表的德国宗教批判的思想传统,而且也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如鲍威尔、施蒂纳等将一切在政治、形而上学、法律、道德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观念都归入宗教观念的传统:“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  相似文献   

2.
社会形态的三阶段和工具发展的三阶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说 :“人的依赖关系 (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 ,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册 ,第 10 4页。以下引用此文不再加注 )对于马克思的这个理论观点 ,有人把它解…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篇探讨辩证矛盾的结构的文章。本刊已经发表了两篇有关这个问题的译文(参见本刊一九六四年第十二期Ф.Ф.维亚克列夫的《辩证矛盾的结构》和一九六五年第八期С.Г.鲍尔赫夫的《关于辩证矛盾的结构问题》)。作者认为在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中一般采用的那种把矛盾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差别,②差别转变对立,即发展了的矛盾,③矛盾的解决)是根据马克思在《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一个思想来的,但是对这个思想作了不正确的理解,因而在上面提到的三个阶段中,“双重的有区别的存在”和“矛盾”(马克思语)都不见了。作者认为马克思在那部手稿中表述的矛盾的结构“显然是同黑格尔的图式相似的”(黑格尔的“本质篇”),但究竟相似到什么程度?联系这个问题,作者在本文中对辩证矛盾及其结构这个问题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三部分,分别地谈到黑格尔、马克思和列宁是如何理解辩证矛盾及其结构的。最后,他得出五点结论。请见本文第28页。作者在文章末尾,指出罗森塔尔在他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问题》一书中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在阐述矛盾的结构时,都没有谈到矛盾的内在水平和外在水平、每个矛盾发展的特点等重要问题。而这个缺点已被发现。例如Ф.Ф.维亚克列夫的著作和文章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作者也不完全同意维亚克列夫的看法,认为他把对立面统一的意义夸大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一个辩证矛盾过程。马克思思想起源的基本路线是很清楚的: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等等。然而同样清楚的是:这不是一条没有波折的路线。马克思观点从一个阶段到一个阶段的形成过程本身,具有越来越大的完整性。同时,马克思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以一个非常完整的形象出现:他既是一个人,又是一个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照列宁的说法,独特的完整性和自己的“思想范围”是马克思的观点形成的每一个阶段所固有的。但是,从一个思想范围向另一个思想范围的转变却是与某些矛盾的出现和在克服这些矛盾方面的紧张工作联系着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是与他的人学思想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纵观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其中的确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我不同意张奎良先生在《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张文)一文中把这三个阶段分别界定为理想的人、现实的人、人学理论的新升华的观点。在我看来,张文忽略了马克思人学思想内在的逻辑结构、把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的动力和过程简单化了,并因此在马克思中期、晚期人学思想的理解上出现了一点偏差。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药观点,并以此与张奎良先生商…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斯·韦伯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前人的马克思在思想取向、研究对象、问题视域、理论方法、基本观点等方面为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使韦伯思想呈现出一种显著的"马克思因素"。在韦伯思想的不同阶段,"马克思因素"一边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推动着其发展,另一边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扩展,从而使韦伯与马克思在19-20世纪之交的复杂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一种同频共振的思想因缘和谱系关系。  相似文献   

7.
理性与现实的统一既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重大问题,也是重要的思维方式。把理性与现实的统一作为一个线索,能够清晰地展现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以及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按思想发展的内容和特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理性与现实相统一思想的萌生(中学时期);二、对世界理性本质的探寻(大学时期);三、对世界理性本质的反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四、理性与现实相统一关系的科学确立和理论的初步表现(1843年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哲学看货币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森 《哲学动态》2003,(8):14-16
在当今中国现存经济学思想领域和大学正在施教的实际操作中,同时存在着几乎是不可通约的两大范式(paradigms):一是深深根植于古典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是建立在边际分析基础之上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这两大经济学体系,不仅代表着两大分析套路截然不同的两种范式,甚至连它们所使用的语言也难以通约。尽管如此,在什么是货币和货币的职能是什么这类问题上,这两套经济学的分析语言体系却有着许多交叉和惊人的一致之处。严格来说,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继承、吸纳了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货币理论中的许多洞见,尽管他们拒绝了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9.
<正>一些国外的生态哲学家,包括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多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思想是否相容的问题。笔者认为,环境(生态)危机无疑不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问题与挑战,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等文献表明,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马克思将其具体贯彻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中。因此,发挥和发展马克思的生态学思  相似文献   

10.
论坛荟萃     
姜力新: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历史演进探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唯物史观就是生产史观和群众史观的统一,也即历史的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历史发展的动因和动力的统一。 马克思探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动力,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理念论”到“现实存在论”的转变。这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完成的。在该书中,马克思得出两个重要结论:(1)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2)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实现人类解放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如同他最亲密的朋友马克思一样,在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又是密切结合着他们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的转变而实现的。大量史实表明,恩格斯和马克思是在基本相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差不多同样的时间里,从事理论研究和参加社会现实斗争,并在大体相似的状况中,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将青年黑格尔派及其他激进批判理论对现实社会弊端的批判指向由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意识形式领域转向现实的社会关系领域,而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又分为两个方面: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交往关系,后者是交换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对社会发展形式的阐述就是对这一社会关系的横向维度在社会历史纵向维度中一般进程的认识.本文通过对这一纵向维度中人一物双重关系的横向维度分析,尝试着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无论我们将马克思的社会形式理论理解为三阶段说、还是五阶段说,实际上不同社会形式的变化从双重关系的意义上来说,包含着两种基本的不同性质的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13.
按照正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传统,人们往往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看成是彼此难分的“一整块钢”,不仅他们之间的个人友谊堪称人世间最伟大友谊的楷模,而且两人的思想也完全没有不可忽略不计的差异。其实,把两个人的思想完全看成是一回事是不切实际的,它无异于一个神话。如果不能正视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思想上尤其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别,就难免既误解马克思又误解恩格斯,对于正确把握和领会他们各自的思想都是一种妨碍。现在的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的区别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过程中,围绕着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评价问题,大多数学者已经比较一致地否定了过去那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方法。为了避免重蹈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关于“两个马克思”的覆辙,人们特别注重挖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其他早期著作中的一些宝贵思想,并使之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统一起来,从而揭示青年马克思与成熟的马克思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马克思思想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并据此对矛盾同一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的能手。细读他的著作会发现,里面有一种独特的矛盾分析法。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的二重性和两面性,遵循矛盾自身的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并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分为两个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的两个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的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的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的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距离马克思诞辰已有200周年。从这一角度出发,马克思与当今时代已经相去甚远,他的思想亦可能与当代世界关联不深。然而,本文的观点却与此不同,企图揭示马克思思想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意义。不可否认,西方世界对马克思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在1980—2008年间并不热烈。产生这一现象有以下两个原因:(1) 1989年苏联解体被(错误地)解读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雅克·彼岱在2007年英国伦敦历史唯物主义年度大会上的发言,借助于其著作<探讨马克思的<资本论)>(2007)英文版的出版,他介绍了自己20多年研究马克思思想从<探讨马克思的(资本论)>(1985)、到<一般理论>(1999)、<解读和重建(资本论)>(2004)、再到<后马克思主义>(2007)的整个历程.彼岱在发言中主要阐述了自己如何以包含着经济和政治、资本和权力的元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马克思的思想和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18.
冯锋 《现代哲学》2000,(4):37-41
从1842年的《莱茵报》时期到1846年8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完成的4年间,马克思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标志着唯物史观创立的《形态》无疑是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制高点,其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首次论述,我们称之为表述Ⅰ。13年后,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唯物史观又作了经典式的论述,我们称之为表述Ⅱ。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这两次表述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差别,是认识上的深化过程。下面我们试图从这种认知出发,来重新探讨一下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科学内涵的基本观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的“偶然的个人”概念及其扬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偶然的个人”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以此来表示“个人”发展的第二阶段。在马克思看来, 作为人类社会具体成员的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进程中, 每一社会阶段上的个人都以其独特的方式生存着, 并且这些生存方式之间有着类似“承上启下”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同样如此, 他们既不是自然意义上的个人, 也不是真正的有个性的个人, 而是介乎二者之间的“偶然的”个人。本文拟沿着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历程, 对“偶然的个人”这一概念作一历史的和逻辑的梳理, 以期发现个人概念在马克思早期及中期思想中所占据的独特地…  相似文献   

20.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