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自问世后,注疏者代不乏人,据有关学者研究考证,从古至今,《道德经》注疏约有2000种,而成玄英的注疏当为其中的代表之作。成玄英作为隋唐重玄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很多重要的思想观点都从《老子道德经义疏》中反映出来。本文针对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的“生命观”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2500年前的东方,老子就已认识到名、言与道之间的关系,从其对道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老子对语言的审慎态度。他认为,道不可言,言不及道,言与道之间存在着悖离关系,以及语言具有表达思想的能力及把握存在的局限性。但他没有完全否定言,而是提出“希言自然”的无为语言思想与“正言若反”的辩证语言思想。通过对老子语言思想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断定在中国先秦时代人们已朴素地认识并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3.
读老琐谈     
《老子》五千言,历来版本各异,注家甚众,故断句,释文,歧义存焉。近读张松如周志的《老子校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深感作者将“古今聚讼,迄无定诂”(《校读》第3页)的老义译释得如此信达,实在是功力不凡。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图书馆藏有清人张尔耆过录的卢文弨《周易注疏》校本,颇为珍贵。据此可知,《群书拾补·周易注疏校正》并非一字不变地承袭卢文弨《周易注疏》校本,而是经过一定程度的再整理,或增补新的条目,或完善旧有条目,从而使其内容详实有据、言有所本。通过与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记》详细比勘,亦可得知《周易注疏校勘记》所引据的卢文弨校勘成果主要来自卢氏《周易注疏》校本,亦偶及《周易注疏校正》。  相似文献   

5.
老了的思想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把这一庞大思想体系中的所有内容都看成是老子一人的独创。古今中外任何一种学说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前人积累的思想素材,那些伟大的学说理论尤其是这样。老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的学说离不开前人智慧与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谈《老子》中的“柔弱”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乃春秋末期人,其书《老子》在后学弟子的不断补充下,完成于战国前期,但是《老子》的主纲及绝大部分篇章为老子所作,这点当无疑。作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和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后人多做注疏诠释,仅《道藏》中就收入了五十多种。它既是研究道家和道教文化的瑰宝,又是两千多年来帝王、贤达用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内在法典。《老子》一书是站在宏观整体的领域,提纲挈领的一个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7.
黄克剑 《哲学研究》2012,(7):19-26,128
<正>《老子》第一章是老子"道"论的总纲,也可视为整部《老子》的眼目。"道"("恒道")由此而定其所导,"名"("恒名")由此而明其所谓;老子之属意,于此可窥其大略。自《韩非子》以至于汉魏以降,《老子》注疏之众不可胜数,而诸注之意境则大都可从其对于第一章的诠释判别高下。今以帛书《老子》为底本,参酌世传碑、刻、注本,于前贤思绎之未尽处对《老子》第一章再作申解,以期寻取"众眇"所通而我心所契的玄理之门。或有未当,方家正焉。  相似文献   

8.
周琍 《中国道教》2004,(2):14-17
在诸子百家之书“圣人”一词俯拾即是并不为《老子》所独有。但“圣人”一词在《老子》出现的频率极高,据初步统计,在《老子》中,“圣人”一词在书中的二十六章中出现过,总次数为三十一次。在总共八十一章“五千言”的《老子》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也可略知“圣人”所指的角色在老子心中的地位了。所以试着对老子的“圣人”这一角色进行剖析,也不失为一条深入理解老子精神实质的道路。一、最高的智慧化身老于虽不自称是圣人,圣人好像是历史上的人君,或道家的理想人物。但在七十章中对圣人进行分析研究后,可看出圣人实是隐指老子自己,为老…  相似文献   

9.
先秦思想家普遍认为人应该依据对于真理的认识来行为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人应当据以行为的真理 ,不同的思想家则有不同的回答。道家鼻祖老子强调在道本体论上的自然无为 ,认为真理即道 ,据道的行为则是自然无为。然而 ,这恰恰与老子提出这一看法的形式———“言”是相矛盾的。因为言作为辩诘 ,作为表达 ,是人之社会化的表现 ,是一种人文、一种有为。人文有为的“言”与自然无为的“道” ,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 ,在“言”与“道”的关系上 ,老子的处境是两难的。本文希望通过对老子重要命题“不言之教”的分析 ,来论述其两难解决之可能 ,…  相似文献   

10.
正《老子》描述了一种极为玄奥的生命至境:得大道,不但可长生久视,还能具有终极智慧。然而如何通达其道境,才是人们最为关心,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遗憾的是,《老子》一书并未对此作专题、详致的论述,其中方法显得零散而又含糊。及至目前,几种较为知名的注疏也属欲言又止、朦胧难会。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史记·老子列传>中的老子世系并结合先秦及汉代史料,不能推导出太史儋为老子的结论.老子世系并非为太史儋所有,即使太史儋确实是五千言<老子>的作者.  相似文献   

12.
尹志华 《中国道教》2008,(5):31-32,33-35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独特的经文和注释 本文所据以讨论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以明<道藏>所收题"河上公章句"之<道德真经注>为底本,参校敦煌唐抄本、<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明<道藏>所收宋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本及题"顾欢述"<道德真经注疏>本.  相似文献   

13.
老子和孔子同时代,他们共同继承了殷周以来的文化传统。老子思想极富创造性,在创新的同时又有所继承。他所继承的和孔子一样,是殷周以来的人文思想,他创新的是形上道论,而他的形上道论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们就以老、庄的重要命题,例如老子言:"道法自然"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精神,以及庄子言:"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之义,对  相似文献   

14.
杜光庭作为唐末五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的《序》中,详细记述了从汉至唐历代六十余家《道德经》注疏本,并在后面的正文中对这些注疏本的宗旨意趣作了独到的分析与评价,从而留下了一篇弥足珍贵的史料.本文将这篇《序》文所提供的《道德经》注疏目录放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中钩沉索隐,既展现老学思想通过注疏的方式而曲折发展的基本理路,同时也阐明杜光庭是如何在评判前人注老的宗旨意趣的基础上,在自己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创作中别立新解,从而将道教老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5.
李英华 《中国道教》2007,3(2):25-26
关于《道德经》的注疏,历代不绝。白玉蟾对《道德经》的注释颇具特色。他的注本叫《道德宝章》,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瞓以楷体抄录,清时收入《四库全书》。《道德宝章》的突出特点是以心性学说解释老子之道,反映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6.
北大汉简《老子》的公布发行,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历史上曾出土过项羽妾冢本老子,傅奕的古本《老子》据说本于它,但今天已经不复见古简原貌。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弥足珍贵,可惜残损严重,而且有不少抄写错误。郭店楚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是战国时代的本子,但是合起来的全文只有今本的三分之一①,如何看待还有不同意见。现在的北大本汉简《老子》,是目前所见最完整、最接近今传本《老子》的汉代古本。整理者韩巍已经根据各种重要的《老子》传本,对北大简《老子》做了相当认真的整理工作,并且仔细分析了北大简《老子》与几个重要的早期传本之间的关系,持论甚平,断语审慎,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北大汉简《老子》的出土,不仅有助于解决以往将郭店简、马王堆帛书与传世本《老子》对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而且对于《老子》的形成也很有参考价值。下面不揣浅陋,谈一点我们的浅见。  相似文献   

17.
麦谷邦夫早在1990年时就认定,"妙本"才是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表达世界根源性的终极存在的唯一概念。事实上,唐玄宗使用了"妙本"一词后,道在他的《道德真经》注疏中仍然具有终极性存在的意义。本文认为,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的"妙本"就是道本身,而不是高于道的更高一层的根源性和穷极性存在;注疏中的"冲和之气"就是道之用,也就是德。本文还对唐玄宗关于老子生成论"道生一"和"三生万物"的中间过程即"一生二,二生三"的解释进行辨析后认为,在唐玄宗的语言逻辑中,"一生二"和"二生三"的施动者都是"冲和之气","二生三"的过程是"冲和之气"生出阴气,而不是由阳气生出阴气。  相似文献   

18.
《老子》五千言,以“道法自然”的哲思奠定宇宙观基础;然在其玄虚灵妙的时空意识中,蕴涵着的却是当下的人生精神。可以说,老子的宇宙观实从人生观体悟而来,其所意构的万物玄同之自然状态,正是人生精神的本质显现。如果从老子的语言呈示的表象符号去把握其人生哲学,会出现两种牴牾之见:一种见解认为老子的人生是自然的人生,其“虚静”思想派衍出庄子学派的旷放人格,构成先秦道家的主体意识;另一种见解认为老子的人生是社会的人生,其世俗观念表现出的愤懑、机诈与庄子的超世人生别若霄壤、情志轩轾。如果我们对老子的人生哲学作艺术观照,就能发现老子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人生是经心灵的统摄、提升而达致一种境界的艺术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在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中,应该承认觉音(Buddhaghosa,也译佛音)的地位最高。他的非凡注疏使他成为最伟大的注疏家,所翻译的多种佛教著作是最有用的,也是永存的。但是有关他本人生平资料却寥寥无几。我们除了对他的著作、注疏、译作和传说有所了解之外,对其本人的历史知之甚少。而且这些传说大多数是后人杜撰想象的产物,其多数解释也不能使我们折服。  相似文献   

20.
老子史料学     
一、老子及其成书的年代中国古代哲学有与《易经》相参证的就是老子。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在讲完《易经》之后,接着也就讲道家的创始人老子(124-132页)。扬雄《太玄赋》“观大易之损益兮,览老氏之倚伏,省忧患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域”。桓谭在《新论》加以说明,日:“故密议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易言阴阳,言损益:老子言刚柔。言倚伏,和后来孔子的元,扬雄的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