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历史演进的轨迹:伊斯兰史学概观杨克礼伊斯兰史学亦称阿拉伯-伊斯兰史学,是中世纪伊斯兰文化的组成学科之一。阿拉伯语称史学为“伊勒姆·塔里赫”()。它是阿拉伯帝国各族穆斯林及学者为适应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需要,在吸收、借鉴古代东西方历史学遗产...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7,(5)
<正>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您作为佛教界领袖,能否谈谈您的理解和感受?学诚法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自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的深沉梦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则为这一梦想的顺利实现指引出一路前行的方向。中华民族复兴之"伟大",不仅在于中国将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  相似文献   

3.
王敏 《四川心理科学》2014,(21):103-103
倘若提起自己心目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回答者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孔子。不止我们国人尊崇孔子,就连美国大百科全书都评价他说:“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圣贤和伟大的哲学家。用不着丝毫神化或把他抬高到神奇的地位,事实上孔子的学说己发挥了这种造型影响,以至于要把中国人的生活之道用一个词概括起来的话,那么这个词就是‘孔夫子主义’(或‘儒家化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幽默与笑话     
王小二借球老李听到敲门声,忙对妻子说:“准是对门的王小二借东西来了”妻子说:“你不想借,就找个借口嘛!”果然是王小二。他问:“请问你今天下午摩托车用吗/’“真抱歉,下午我要和妻子上街一趟、”老李答道“那么。你们一定没时间打高尔夫球了,能借我球吗/’醉...  相似文献   

5.
拜占庭,作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中世纪强大帝国,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地.在文艺复兴时期,拜占庭人成为古典文明的传播者.然而,作为一个消逝了的帝国,拜占庭的文化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路的政治理念和实践智慧,深深植根于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追求之梦想在当代的诗意表达,是习近平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深刻领悟和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创造性诠释,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新篇章,蕴含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梦想在古代的代表性表达是儒家理想社会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其最终理想是"致太平于天下",其根基是中华文化传统。因此,"中国梦"作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战略新构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她不仅是中国的梦想,也是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97邹城中韩孟子学术研讨会综述岩滨7月30日,来自韩国孟子学会的学者与我国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专家、教授聚会山东邹城,联合举行以孟子思想为主题的“’97邹城中韩国际孟子学术研讨会”。这次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孟...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到诗人痖弦先生《人生十问》的短文。有人问他“你是如何处理周围人际关系的?”他的回答是“我曾央人以子敏送林海音的祝寿语刻了一方闲章:‘这里拉人一把那里拉人一把,这里放人一马那里放人一马。’没有能力做伟大诗人,愿做伟大朋友:”也就是说,他是以“愿做伟大朋友”的心怀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读后让人心为之动,情为之热。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欧罗巴有6大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沙皇俄国、奥匈帝国、普鲁士和罗斯柴尔德王国。”对于前5个帝国,学过历史的朋友都不会陌生。但罗斯柴尔德王国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0.
历来多以尧舜时代为部落联盟时代,是后以夏禹传子家天下为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开始步入国家,对此历来颇少异辞。但近几十年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使人们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国家出现的认识,发生极大转变。如有的学者提出中国古代国家发展阶段的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其实在这些考古成果带给人们新的启发之前,一些先哲的论述早已为我们留下颇有价值的见地,如20世纪初“新史学”的倡导者梁启超,就曾提出“尧舜为中国中央君权滥觞”之说[1],质言之,中国古代国家发轫于尧舜时代。试以梁氏所言,参诸最早记述尧舜的文献及孔、孟先哲所论,是为确不可移之事实。  相似文献   

11.
公共哲学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约半个世纪前,美国著名思想家、政治评论作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在其著作<公共哲学>(The Public Philosophy, 1956 )中谈到西方社会复兴公共哲学的必要,认为这种公共哲学在古代曾经维系了城邦和帝国的生存和繁荣,在近代以来也曾被那些伟大的启蒙者和自然法理论家认为是不可或缺,但大部分内容还是没有得到明确的阐述,而现代怀疑以至否定的精神却已经在深深地腐蚀公共哲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论语》辩证法与现代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人之一。孔子的学说和世界其他伟大人物的学说一样,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现代文明有用的部分我们要发扬光大,糟粕部分我们要予以批判。孔子的学说是以仁爱为核心,以学习为主线,以笃行为依据,以大同为目的展开的。本文拟从“学’牢入手阐述孔子的治学辩证法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关系。曰、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学与知的重要论述正确解决了学与知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13.
吴天岳 《世界哲学》2009,(3):83-103
本文从原始文献的编辑整理和基本研究范式的转变两个方面,分别概述西方古代哲学研究和中世纪哲学研究的近30年来的新进展和前沿问题。笔者力图较为全面地呈现晚近古代哲学文献编订整理工作的丰硕成果,同时通过考察当代哲学史家对“何谓古代哲学”、“什么是中世纪哲学”等学科基础问题的讨论,指明在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研究领域,借助分析的手段重构哲学史,同时坚持在历史语境中展开哲学分析,这一崭新的研究方法已经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主流,极大推进了当代视野下的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徐福研究在龙口田连谟徐福是中、日、朝、韩交往史上的先驱人物,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航海家。两千多年前他率领数千童男女冲破艰难险阻,实现了东渡日本的伟大壮举,开创了中日友好之先河.受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敬仰。徐福研究因而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阿訇都以会念十八个“索赖”作为最基本的技能。世代相传、因因相袭,十八个“索赖”也成为穆斯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术语概念,即:请阿訇就是要念这些章节,所以,念“十八个‘索赖’”也成了请阿訇念经的代称。所谓“十八个‘索赖’”就是指《古兰经》中的18章经文,简称“十八个‘索赖’”。那么,中国前辈伊斯兰教经师、学者,为什么要从《古兰经》若干章节中特选这18章作为常念的内容呢?《古兰经》共114章,分成30本(故称“30本经”)。十八个“索赖”除了开始两章外,其余都是属于第30本中的章节…  相似文献   

16.
墨子世系考     
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墨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小邪国(在今滕州市)人。他是墨学创始人,我国科学鼻祖,中华民族三杰(孔子、墨子、老子)之一。墨学“晚出于儒学,高出于儒学”。墨学异军突起,儒墨两家互相驳难,揭开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子学说,在战国初期,大有席卷天下之势,如孟子所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自孟子大批杨、墨之后,其势稍衰,到战国末期,墨与儒尚能‘并称显学’。“关于墨子的一里籍及身世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一,本人试就墨子世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本文的题目,来自郭沫若的一段话。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我们要跳出了‘国学’的范围,然后才能认清所谓国学的真相。”这段话写于1929年,距现在已半个多世纪了。之所以重新把它提出来,是考虑到这句话不仅击中了那时的国学家们的要害,就是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国学仍然大有启迪:只有跳出“国学”的范围,才能研究好“国学”。在某些人看来,“我们的国情不同”,值得自豪之点,就在于:世界四大“文明”,于今只剩下华夏文明了。这是因为——在国学家看来——是孔子的思想、古代经典即所谓国粹在起作用的结果;国…  相似文献   

18.
误区一:只要有梦想就一定能成功因为电灯泡的梦想,让爱迪生成了百万富翁,但那并不表明,一个梦想成为百万富翁的人,就能发明电灯泡。的确,发明电灯泡是一个梦想,百万富翁也是一个梦想,但是  相似文献   

19.
“达摩”是梵文dharma的音义,在中国古代佛教典籍中,按照其意义一般则译之为“法”。这个词出自于词根“dhri”,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原初意思是“支持”、“支撑、”、“维持”、“事物固有的秩序”等。以后这个词不断发展,其意义也逐渐扩大。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时代,这个词出现在阿育王碑上,它的意思则完全与道德伦理观念联系起来。当时,阿育王还任命了一批主管和监督社会道德的官员。他们的官衔称为‘达摩——摩诃摩德罗’(Dharma-mahamadra),可译成‘道德部长’,但后来其意义转为‘施舍及宗教事务高级官员’。在…  相似文献   

20.
兴盛于公元前14世纪的阿玛纳宗教是古代埃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埃及第18王朝中后期复杂的政治和宗教斗争的产物,而非埃及宗教自然发展的结果;它在客观上正好与这一时期埃及世界性帝国的现实相适应,而非埃及世界性帝国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