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体验活动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情感反应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飞 《心理科学》2007,30(3):708-711
冲动性购买在商场和超市的零售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本研究以旅游者和旅游购物为实证研究对象,在323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体验活动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及其情感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激发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方面,顾客参与的效果最好,其次是顾客学习,再次是顾客娱乐;顾客参与会导致更多的快乐的情感反应,而快乐的情感反应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顾客学习会导致更多的支配的情感反应,而支配的情感反应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冲动性购买行为量表以及金钱态度量表对7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物质主义价值观(包括以财物定义成功和以获取财物为中心)与大学生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系,以及金钱态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金钱态度与以财物定义成功、以获取财物为中心、冲动性购买行为呈正相关,冲动性购买行为与以财物定义成功、以获取财物为中心呈正相关;(2)金钱态度分别在大学生以财物定义成功与冲动性购买行为、以获取财物为中心与冲动性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检验了消费者在群体购买情境中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研究1采用2(解释水平:高vs.低)×2(自我建构:独立vs.互依)组间因子设计,用来检验解释水平是否调节自我建构类型对冲动性购买的影响;研究2采用2(解释水平:高vs.低)×2(认知模式:感知vs.模拟)组间因子设计,检验认知模式和解释水平对冲动性购买的联合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群体购买情境下,消费者自我建构类别不同,冲动性购买意愿也不同,且受到解释水平的调节影响;群体购买情境下,消费者对他人认知模式的不同,对自身冲动性购买的影响也不同,解释水平在其中也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元元  胡杨利  张琴  赵彦成 《心理学报》2017,(11):1439-1448
本文研究时间压力下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怎样受参照组的影响。通过二手数据和实验的方法发现时间压力和参照组影响类型对冲动性购买具有交互作用:时间压力低,信息性影响更能激发冲动性购买;时间压力高,规范性影响更能起作用;即时喜悦和规范性评估起中介作用。而且不同的信息性影响类型也会产生差异:时间压力高,数量性信息更容易使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时间压力低,内容性信息更能起作用。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冲动性购买的相关理论和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5.
王艳芝  姚唐  卢宏亮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1915-1927
冲动性购买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子领域。围绕单人购物情境下的冲动购买研究成果较多, 而对结伴购物情境下的冲动购买行为研究明显不足。聚焦结伴购物情境下消费者的冲动购买现象, 基于“欲望-意志力”模型, 在情绪感染理论、归因理论等理论基础之上, 采用焦点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从欲望和意志力两个方面, 深入探讨结伴购物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发生的内部决策机理。研究结论将丰富现有结伴购物情境下的冲动购买行为研究内容, 也为企业营销实践、个人冲动购买行为管理以及政府部门开展消费者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8,(3):140-147
本文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探讨了组合促销方式及思维加工模式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内在机理。通过3个实验发现,在商家进行单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局部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整体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在商家进行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整体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局部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其中感知价值在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组合促销和思维加工模式文献,并对企业在进行单店满减或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如何提升消费者的冲动型购买意愿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购物这一新兴的消费方式。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达到7.82亿,零售额达到了11.76万亿元。经常进行网络购物很容易发生网络冲动购买行为。冲动购买指购买了不在计划中的商品,是消费者由于受到购物情境中的相关因素的刺激而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从而导致不假思索的快速购买行为。一般认为,冲动购买是一种短暂的带有情绪色彩的购买行为,虽伴有一定的情绪失控,但仍属于正常的购买行为。因此,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冲动性购买行为是一种突发的、非计划性的、情绪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高低拖延者的冲动性特征与延迟折扣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拖延是一种复杂而常见的心理行为现象.研究结合国外拖延心理研究的新趋势,以拖延者是否具有冲动性人格与行为特征为切人点,采用人格问卷与行为实验相结合方式,综合测量了拖延者的冲动性特质与延迟折扣程度.结果发现:(1)拖延与冲动性具有显著正相关,高拖延者具有较高无计划冲动性、注意力冲动性和运动冲动性;(2)高、低拖延者在延迟折扣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多数实验条件下,高拖延者比低拖延者具有更高延迟折扣程度.研究对理解拖延行为产生原因和制定拖延行为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社会排斥与冲动性消费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社会排斥量表、名人崇拜量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以及冲动性购买倾向量表,对8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和每月生活费后,社会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冲动性消费;(2)名人崇拜在社会排斥和冲动性消费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在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及直接路径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对大学生冲动性消费的理解和干预。  相似文献   

10.
冲动购买会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而探讨如何降低冲动购买的研究报道却很少。此外,仅有的少数研究都是从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的角度来开展,其干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从提升自我控制的动机角度出发,考察利用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否降低冲动购买,并考察其适用条件。研究发现,无意识目标启动可以显著降低有省钱目标个体的冲动购买行为,而对无省钱目标个体的冲动购买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无意识目标启动有希望成为一种简单、便捷的降低冲动购买行为的有效干预方式,特别是对有省钱目标的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11.
预期性思考、自我调节导向与非计划购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消费者对非计划购买产生犹豫时,营销者应如何引导他们的购买行为?本文通过准实验与控制实验的方法探究该问题。研究结果显示:(1)营销者可以通过设计预期欣喜和预期后悔信息提高其非计划购买意向;(2)但是预期性思考的有效性还受到消费者自我调节导向的影响:预期欣喜对提高趋利导向消费者的非计划购买意向较有效,预期后悔对提高避害导向消费者的非计划购买意向较有效;(3)预期欣喜和预期后悔通过影响消费者对购买合理性的判断而影响他们的非计划购买意向。  相似文献   

12.
蒋奖  徐凤  曾陶然  徐亚一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82-1790
体验购买是指为了获得生活经历或经验而进行的购买, 与其相对应的是实物购买, 指的是为了拥有物质类商品而进行的消费行为。这两种购买类型对于个体的快乐有着不同的影响, 体验购买比实物购买更让人感到快乐和愉悦, 其中的原因存在于以下5个方面:体验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善, 变得越来越美好; 体验与自我的联系更为紧密; 体验购买不易引起社会比较; 体验能够满足基本心理需要, 尤其是关系需要; 体验易于分享。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 探索购买类型对快乐感的长期影响以及对不同取向幸福感的作用, 体验优先的适用范围; (2) 改进现有回忆和想象的研究范式, 提高生态效度; (3)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购买类型与快乐感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余樱  景奉杰  杨艳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2133-2140
以往研究认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 消费者购买与幸福感不显著相关。近期研究发现, 购买是否能够提升幸福感, 取决于如何购买, 例如购买体验产品比物质产品更有利于提升幸福感, 但存在边界条件。文章从个人层面的享乐适应、预期利益、非对称后悔视角及社会层面的社会利益视角对这一结论进行解释, 并从个人因素、情境因素及幸福感的类型三个层面识别了物质购买在提升幸福感上表现更优异的边界条件, 同时对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创新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Online auctions combine the conventional auction model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wever, information asymmetry within such auctions causes risks and uncertainties that influence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s. In this study, a 2 (product price: high vs. low) × 2 (e-retailer reputation: high vs. low)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product price and e-retailer reputation will influence consumers' perceived risk, attitude toward the website and purchase inten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perceived risk negatively influences consumer attitude toward the website and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 while consumer attitude toward the website positively influences purchase intention. Moreover, involvement moderates the influence of product price and e-retailer reputation only on social risk but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onsumer attitude toward the website.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online auction users' behavior. Finally, the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also provided.  相似文献   

15.
李斌  张淑颖冯凯 《心理科学》2022,45(5):1174-1181
社会排斥会导致许多消极影响,人们会尝试通过各种策略对此进行缓解,而消费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应对方式。本文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社会排斥和消费选择偏向(体验性消费vs.实物性消费)的关系,同时探讨了怀旧的调节作用和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排斥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体验性消费的偏好,怀旧调节了社会排斥与体验性消费偏向的关系,并通过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缓冲了社会排斥对消费选择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探讨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在线音乐购买意向的影响机制。采用生活方式量表、在线音乐感知价值量表、神经质量表以及在线音乐购买意向量表对20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时尚品味、完美主义和崇尚自由正向预测大学生在线音乐购买意向;(2)在线音乐感知价值在时尚品味与大学生在线音乐购买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线音乐感知价值在崇尚自由与大学生在线音乐购买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线音乐感知价值在中庸内敛、积极进取与大学生在线音乐购买意向之间起遮掩效应;(3)神经质调节了在线音乐感知价值对大学生在线音乐购买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Seven studies test and support the prediction that consumers are more willing to accept a price increase for an experiential versus a material purchase; an effect explained by the greater uniqueness of experiences. Critically, the uniqueness model advanced here is found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 happiness consumers derive from the purchase.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ness mechanism, this investigation then advances and tests a four‐facet framework of uniqueness (unique opportunity, unique purchase, unique identity, and counterconformity). Together, the findings converge on the conclusion that consumers perceive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a particular experience (vs. object) as more unique, and this unique opportunity increases their willingness to accept a price increase. Overall, this work extends the experiential versus material purchases literature into a new domain—that of pricing; identifies the dimension—uniqueness—and its precise facet responsible for the effect—unique opportunity;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is model unfolds in a pattern distinct from the oft researched model centered on consumer happines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adoption of the Web throughout the buying process within high‐value, high‐involvement product categories (the car sector).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Rogers, 1983) and innovation resistance Ram and Sheth (1989) theories are utilised and found to be useful. The research is exploratory, based on eight qualitative, semi‐structured individual interviews with potential car buyer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resistance to adopting online car purchase overall, but relative advantage is recognised at the early, information seeking stages. Consumers use the Web to improve the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themselves and car salespeople. Innovation resistance during later stages, result from the need for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he product prior to purchase, ie test driving, as well as the uncertainty regarding after‐sales support. Further resistance comes from a reluctance to give up the social aspects of car buying and a perceived inability to negotiate with websites. It is suggested that organisations operating in these markets should focus Web activities on information provision, or opt for a hybrid strategy using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channels. Copyright © 2002 Henry Stewart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以往有研究指出在线评论的不一致性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也有研究发现存在正面影响。之所以会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因为,以往研究没有深入分析评论内容,忽略了造成不一致性的根源所在。通过引入产品属性及消费者调节定向,力图解释以往两种看似冲突的结论。结果表明:评论不一致性会通过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风险和独特性感知进而影响其购买意向;垂直属性评论(水平属性)不一致性越高,越会激发消费者的风险感知(独特性感知),进而降低(提高)购买意向;并且消费者调节定向对产品属性的调节作用会进一步调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北京市7所中学366名学生的调查,探讨了青少年对广告价值的评价以及何种因素影响青少年对广告价值的评价,广告价值的评价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其决策等问题。运用AMOS 4.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青少年对广告价值的评价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决策意图;(2)在探讨广告价值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对广告的知觉因素(信息性和娱乐性)和青少年对广告以及广告商的社会认知(观看广告的社会动机和对广告劝服技巧的认识)对广告价值的影响作用也十分显著,信息性、娱乐性与社会动机都对广告价值产生积极影响,而对广告劝服技巧的认识则对广告价值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