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遗产的真实与完整是世界遗产的核心。五台山申报世遗应注重科学化管理与保护性开发。该对此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2年5月24日至26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特邀我国著名专家和省、市、景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及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的35位同志,在五台山五峰宾馆举行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遗产研讨会”。参加本次大会的有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潘江,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棉 《五台山研究》2009,(2):64-64,F0002,F0003,F0004
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山西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无疑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五台山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4.
2002年总目录     
《五台山研究》2002,(4):48-48
五台规划五台山佛教界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经验王毅鸣 ( 1 .3)全面提升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品位白俊章 ( 2 .3)会议论坛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任继愈 ( 3.3)实践“三个代表” 发展文化产业申维辰 ( 3.6)在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主题报告李玉明 ( 3.8)全面提高五台山的文化品位白俊章 ( 3.1 0 )加强研究开发 努力创立五台山学 积极推进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早日成功崔正森 ( 3.1 4)佛学研究天台智者的内外之判韩焕忠 ( 1 .7)晚明佛教复兴的特点及倾向夏清瑕 ( 1 .1 2 )略谈《坛经》的心性论阎孟祥 ( 1 .1 7)试论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把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是唯一的科学选择。从"数字五台山"的内涵、技术系统蓝图、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等,指出建设"数字五台山"必将对五台山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着指导、引领和借鉴作用,带动五台山、忻州市乃至山西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亦将会对山西的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赢得新的绩效。  相似文献   

6.
2012年5月24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五台山金银纪念币发行仪式在世界遗产地五台山皇城植物园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7.
通过以五台山为中心的佛教音乐文物、文献及文化特征的探究,笔者认为“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做为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起始”,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通过对五台山佛教音乐转化过程的分析,意在表明五台山佛教音乐并非是随同佛教一并传入的。并对保护、发展具有厚重历史的五台山佛教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力求为积极推进五台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6月26日,在五台山成功入选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一周年之际,由山西省忻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五台县人民政府、五台山管理局、五台山风景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五台山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研讨会"在清凉圣地五台山银海山庄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山西省委常委、  相似文献   

9.
2012年3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世界遗产资深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吕舟及山西省文物局、忻州市政府、五台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等组成的五台山10+4寺庙改造提升工程考察团一行,深入五台山14座寺庙,进行了考察。从而,正式启动了五台山寺庙改造提升工程。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五台山文化的根本,也是构成五台山学的基石。在三晋文化及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与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办好《五台山研究》,以刊促学,学研并进。有效保护、利用五台山这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凸显出新的现实价值,使之不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三晋文化的重构、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无疑也是保护世界遗产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The ontology of medicine—the question of whether disease entities are real or not—is an underdeveloped area of philosophical inquiry. This essay explains the primary question at issue in medical ontology, discusses why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is important from both a philosophical and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and argues that the problem of medical ontology is unique, i.e., distinct, from the ontological problems raised by other sciences and therefore requires its own analysis.  相似文献   

13.
14.
15.
We report two experiments with 120 undergraduate subjects. The tasks presented clearly articulated hypotheses concerning necessity, sufficiency, and necessity-and-sufficiency, together with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treatment conditions, and required subjects to judge whether, according to the hypotheses, the relevant outcomes will occur, will not occur, or might occur. The patterns of responses reveal how subjects understand the extensions of the concepts, i.e. what each hypothesis permits, requires, and excludes. Only necessity-and-sufficiency hypotheses generally led to logically adequate responses, and the most typical error for both necessity hypotheses and sufficiency hypotheses was to treat them as extensionally equivalent to necessity-and-sufficiency. This error tendency was more evident for necessity than for sufficiency hypotheses. Further, although responses to both necessity hypotheses and sufficiency hypotheses were affected by the complexity of the hypothesized conditions, responses to necessity-and-sufficiency hypotheses were not. We argue that the results are not a function of a response bias but reflect differences in the way the hypotheses are understood. Implications for the causal attribution literatur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