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释-理解争论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历史科学的或者更一般地讲,“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的自由性主张提供一个认识论基础,J.G.德罗伊森的《历史概论》(1858)和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引论》(1883)首先把“解释”和“理解”作为专门的术语进行了区分。与被认为是以因果解释和定律论解释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相反,历史学和精神科学被认为是以作为“理解的艺术学”的解释学为基础的(施赖伊马赫,A.伯克)。这个两分法尤其针对的是较老的唯科学论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还原论(即  相似文献   

2.
科学解释同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及科学理论的结构相关,是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它关系到科学理论何以能成立、理论和实体的关系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纳格尔在《科学的结构》一书中提到了十种解释范例;亨普尔在《解释逻辑之研究》、《演绎规律解释与统计解释》、《科学解释种种及科学哲学论文集》和《自然科学的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解释模型;孔宪中在《是科学的解释,还是骗人的解释》中根本  相似文献   

3.
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情绪关系的讨论正处于行为层面描述向认知及神经机制研究的初探阶段.线索一致性模型、音乐期待模型、协同化理论和多重机制模型分别从音乐线索、听者认知、音乐与听者互动关系及多重整合角度对音乐诱发情绪的过程做出了解释.当前分歧集中于三方面:(1)音乐诱发情绪是否必须以认知为中介;(2)诱发过程是一般领域还是特殊领域;(3)诱发情绪的机制是多元还是单一.文章提出确定概念同质、借助多指标测量和思考机制关系等解决思路,并阐明了此领域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模块论是儿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中主要理论取向之一。这一观点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是一种天赋的、领域特殊的心理结构,个体出生时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神经系统,其发展是一个内部生物机能逐渐展开的过程。该文试图对儿童心理理论模块论的基本假设(天赋性和领域特殊性)、主要实验方法、重要模型(ToMM-SP模型)等进行评述,并就心理理论的天赋性与发展性、领域特殊性与领域普遍性、实验研究的方法与结果等引发争鸣的问题进行简评。  相似文献   

5.
康德是现代哲学的先驱,康德哲学一直是国际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本文是针对学术界在康德的先验分析论中形而上学演绎部分的研究上存在的偏差而展开的。作者先追溯了康德本人在该部分中的论证,并评论了隐含其中的四大难点。之后,通过考察众多分歧绕之旋转的综合概念,力图显示形而上学演绎有助于阐明综合这一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6.
史蒂文森主张道德分歧是态度分歧,而吉伯德认为道德分歧是计划分歧。他们的理论都与事实不相符,因为两个人之间有对立态度或者计划有差异并不代表两人之间一定有道德分歧。道德分歧应该是规定分歧,是假想情况下和理想情况下分歧双方的规范性讨论,而不是实际存在的态度对立或者计划分歧。同样,信念分歧也可以理解为假想和理想条件下的规范性讨论。规定分歧理论比史蒂文森和吉伯德的理论都更完善,它能解释后者不能解释的、直觉上的分歧,同时它为道德分歧和信念分歧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 心理理论一直是认知发展领域关键而充满挑战的研究主题, 儿童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是心理理论发展的标志。诱导反应范式(elicited-response tasks)的研究结果表明4岁时儿童获得心理理论, 但是自发反应范式(spontaneous-response tasks)的研究结果表明婴儿15个月大时就已经具备心理理论。自发反应范式(spontaneous-response task) 是近些年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式。针对幼儿能通过自发反应范式却不能通过诱导反应范式这一问题, 已有三种相关的理论解释:早期能力掩盖说、内隐知识解释论和观点追踪解释论。未来心理理论研究应注意将自发反应范式运用于特殊儿童, 并进一步验证和研究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一.伦理学和经济学的互相交织对经济人和经济商品的伦理评价大多依赖于一个人对世界的一种形而上学解释,以及他对经济共同体的一种社会──哲学分析。人的形而上学沉思启发了他对于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个人理解。它们决定着他的价值等级和通过他所实现的要求的本质。即使演绎和归纳的解释极为不同,人的社会存在仍然总是被认为是一种事实。它的历史表述从先验的价值假定延伸到意志论的、直觉导向的学说,从个人主义解释延伸到关于社会过程的一种功能理解的客观主义态度。在神学观点看来,价值的形而上学规定是由启示保证的。在哲学解释中…  相似文献   

9.
多元化的环境伦理剖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环境伦理是一个多元化的话语体系。在现代社会 ,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的话语倾向 :开明的或弱式人类中心主义 (enlightened or weak anthropocentrism)、动物解放 /权利论(animal liberation/rights theory)、生物中心论 (biocentrism)、生态中心论 (ecocentrism,它包括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 )。多元意味着分歧与差异。这种分歧与差异主要在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一、理论的分歧上述四种话语体系的划分主要是以环境伦理学家们所确认的道德义务的范围为根据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认为 ,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 ,人对…  相似文献   

10.
自1960年代以来,经典世俗化理论曾主宰欧美宗教社会学界30余年之久,成为学界的主流理论范式。经典世俗化理论家试图在世俗化的理论框架内处理美国宗教对世俗化范式的偏离,其处理方式隐含着美国宗教是例外这一基本判断。由是,美国案例被视为对以欧洲为代表的宗教情势的偏离和"例外"。自1990年代以来,宗教市场论获得了规范性地位,一度被视为"例外"的美国之高度宗教性成为正常的现象,欧洲的宗教现象反而成为对美国规则的偏离,欧洲成为"例外"。如此一来,需要解释的不是美国的高度宗教性,而是欧洲的世俗性及其对美国规则的偏离。本文分析了"美国(宗教)例外论"和"欧洲(宗教)例外论"的由来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并基于卡萨诺瓦的相关分析,对"美国例外论"与"欧洲例外论"之间的一致性与分歧进行梳理,试图寻求超越两者的理论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刺激-效应的统一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文熙 《心理学报》1984,17(2):104-113
本文通过对某些神经生理学实验结果的分析,从人体感受器官能够经受信号强度的巨大变化出发,建立了反映刺激τ和效应E一般关系的效应方程E=Blog(1+τ)。式中系数B为与效应E同量纲或性质的条件恒量。 值得注意的是,效应方程把心理学领域中许多不相关的经验定律用统一的模型联系起来。例如,从效应方程出发,能够推出实验心理学中的遗忘定律、海曼公式,心理物理学中的费希纳定律、韦伯定律、费瑞—帕特定律和格拉涅-哈帕公式等。 此外,对遗忘定律进行了修正,使其能适用于0≤t<1的时间范围,从而变得较全面。对费希纳定律也作了类似的修正,避免了出现负的感觉,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效应E与感觉S的某些性质。对格拉涅-哈帕公式则作了较前更为合理的解释。 在推导关于闪光融合频率的费瑞-帕特定律时,得出一条影响中枢神经处理信息的速度和精度的规律。 作为这一模型的直接验证,可以从前人所作的一些实验数据分析中得出。本文举的例子为鲎鱼单根神经的实验;在另文里将举出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强度的另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笛卡尔的真理理论还没有形成决定性的共识和系统性的见解,这篇文章旨在澄清该理论:(1)首先区分两种笛卡尔的"真/假"概念:在判断中的形式性真/假和观念的质料性真/假;(2)分析和补充部分学者对笛卡尔真理规则所涉"真"概念的符合论解释;(3)论述另外学者的融贯论解释所依据的理由并不充足;(4)提出一个新解释:虽然目前支持融贯论解释的理由是糟糕的,但是却可以基于其它理由接受其解释中的某些合理要素,因而主张笛卡尔的真理理论是一种间接要求融贯性而直接要求符合性的真理理论。笛卡尔的认识论同时设定了符合性和融贯性两个原则。  相似文献   

13.
能动意为个体通过权力、控制等方式追求自身的独立;共生意为个体通过关爱、交流等方式追求融入集体。能动与共生是一种人格分类系统,能够对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领域进行有效划分。对于能动与共生在不同的人格领域中是何种关系,以往的理论和研究存有分歧:在特质领域中正交关系受到了较多支持,在动机领域中存在着对立与不完全对立的分歧,在价值观领域中存在着对立与正交的分歧。分歧的可能原因包括研究者对于概念界定的差异、不同人格领域的独特属性以及领域间的相互作用。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文化对于这两者的含义及关系的影响,考察这一分类系统在中国文化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人造物概念的表征:功能、意图和目的论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概念结构研究从“相似”到“解释”的理论转向为背景,评述人造物领域的“意图-历史论”(Bloom, 1996),提出人造物概念结构中自上而下的约束是来自“使用目的”而不是“设计意图”。分析近期报告的大量实验,最后提出人造物概念表征的“基于使用的目的论”的解释模式和人造物归类的双重目标模型。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的作品中包含两种自由概念,一种是无所谓的自由,另一种是自发的自由。对于无所谓的自由又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其解释成能力,另一种是将其解释成状态,而对于自发的自由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是其本质,另一种则认为自主性是其本质。对两种自由的前一种解释是不相容论的观点,后一种解释是相容论的观点。不相容论和相容论的解释方式一直相持不下。通过分析笛卡尔作品中的思想可知,笛卡尔自由意志的相容论解释更能贴近笛卡尔本意。笛卡尔的意志自由是建立在理智基础上的二阶概念,通过这种二阶概念,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即使意志受某种人类本性的必然性的制约依然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关注近年来在科学哲学等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CP定律的形式刻画。论文首先考察了CP定律的不同分类和用法,继而锁定排除式CP定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论文对完成者方法、不变性和稳定性理论、趋向性理论和正常性解释进行了探究,同时,作为一种尝试,将逻辑学领域中对概称句的正常刻画引入CP定律的刻画之中,文末对刻画标准及这些方向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正规多元模态逻辑做了模型论视角的整体阐述。正规多元模态逻辑(PML)是对一元模态逻辑系统K,在n元算子上的推广。而多元模态逻辑的研究相对于一元逻辑较为匮乏。文献中的一系列有关PML的结果也被看作是有关K的结论的直接推广,而缺少部分完整证明,且已有证明多为代数证明。PML对于K的推广在某些方面是非平凡的,忽略这一点导致了一些教材及文章中甚至存在各种错误。从证明的角度上讲,对于PML的证明有时也需要不同的方法。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模型论视角对PML做一个细致的考察,并给出一些模型论版本的证明,来简化以往的代数证明,从而给研究者提供一个统一的参考。本文从两个模态逻辑常用的模型构造方法(滤子和超滤扩张)出发,以经典教材中的定义为准,补全一些重要定理在多元语言下的模型论方法的详细证明。然后我们对van-Benthem刻画定理的多元版本证明做了一个澄清,考察了多元语言和一元语言下证明的具体区别。最后我们用模型论方法证明了PML具有插值性,而该定理在文献中往往是被当作一些代数事实的推论。  相似文献   

18.
归纳概率逻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晓明 《哲学动态》2004,1(5):21-25
归纳概率逻辑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对概率的各种解释.按照古典解释,概率与可能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样一来,概率就成了一种模态.对于像频率解释和性向(propensity)解释那样的客观主义解释来说,概率理论可以看作"机遇"的逻辑.按照主观主义(贝耶斯主义)的解释,概率是部分信念的逻辑.按照逻辑的解释,概率理论作为部分衍推(entailment)的逻辑,实质上是演绎逻辑的推广.近年来归纳概率逻辑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哲学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概率的主观主义解释,以下我们着重介绍这种进展;第二,在逻辑方面,提出了许多非科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公理系统,它们是"异常"(deviant)逻辑在归纳概率逻辑中的对等物.我们将扼要介绍这些新系统,着重介绍亚当斯式的"概率逻辑",亦即在不确定推理中研究概率增殖(propagation)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心理量表     
心理量表是从Fechner定律开始的,G.T.Fechner是一个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对感觉的测量发生了兴趣,并且创建了心理物理学。他是从Weber定律开始的。韦伯(Weber)定律通常都写作△R/R=K (1) Fechner假设这个定律对于小的物理量和大的物理量来说,都是适用的。它代表着从R到R+△R的感觉的变化。他还假设所有这样的变化,如果它们能被同样地觉察的话,都是相等的感觉单位,他称之为最小可觉差。因此,  相似文献   

20.
西季威克对功利主义的辩护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但当代西方学者对他的辩护结构在理解上出现了分歧,从而对他的道德认识论立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将其归结为基础论、融贯论和兼容论三种解读.西季威克对常识道德的考察虽然在他的伦理体系内具有重要作用,但这并不能构成融贯论和兼容论的根据,相反,它完全可以在基础论的语境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