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相似文献   

2.
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他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相反,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这种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  相似文献   

3.
单渭祥 《天风》2009,(2):18-20
人被造本有神之形象,应活出其价值,基督来到世上就是要更新人的生命,重新激活人里面神圣的生命意识,使神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趋于和谐!因此,圣经所倡导的人文意识对构建社会和谐无疑是一种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构造时间的现象这一构造内时间意识的最终实事基础上,胡塞尔提出了原感觉意识的趋同构造。在此基础上,作为时间样式的原印象便具有了更原始的构架:它首先是一种本源被给予的原感觉意识的绝对生成,而后才被形式化为一种内时间体验的视域性因素。据此,原印象与滞留、前摄所构成的意识相位的意向关联,作为一种纯形式的原意向,最终也必然奠基于这种本源的原感觉的动态趋同之中。  相似文献   

5.
要感情也要实惠一一双重原则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人们在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层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层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某种功利目的的人际交往。现实中,这两种情况多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某种评价,某种感受,引发感情上的反应;有时候虽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自…  相似文献   

6.
杨朝晖 《美与时代》2006,(11):25-27
民俗心理,是指一定人类群体中蕴含的一种较稳定的习俗意识定势。它是民俗生活相在人们头脑中循环往复潜留下来的心理意识,经过历史的传承而逐步形成的。所谓民俗心理结构,就是这种心智的构成。人类可以在民俗心理结构的影响下,有意识地对艺术思维进行规范、导向和控制,对民俗意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7.
早期的儒家形上学可以看作是努力揭示科学的超人文主义的一门学问。它基于一种多维度范式,可以为人类提供一种对人类本身及其周围世界更为全面的认识。《中庸》提出,道德提升(我们称之为"意识进化")超出了可观察到的存在领域,并揭示出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对那些寻求儒家道德提升的高目标——成圣的个体们的必要性。《中庸》也可以作为人们达到这一目标的技术指南。如果这一结果能够得到回应,而且有意于此的任一个体皆可达此境界,我们就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经验层面的工作,儒学也就相应地可以归入科学的领域。这一与天合一的复杂的道德提升过程与境界,基于人的道德修养及宇宙情怀。道德修养与宇宙情怀是人类意识进化的必要条件,而"诚"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宇宙道德是整个宇宙运行的主要支撑。宇宙道德在此被界定为超越人的世俗存在的一种道德体系。文中参考了意识学中的一些可与类比的概念。由巴西医师瓦尔多.维埃拉所创立的意识学,是研究人类意识——也涉及人性或智性之理——及其所有的多维度表现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8.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相似文献   

9.
网络成瘾症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这个词已不再陌生,网络渗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大青少年喜欢上网,尤其是喜欢玩网络游戏,其次是网上聊天,网络视频,等等。应用网络学习的人很少,绝大多数青少年的网络应用层面仅限于娱乐层面,虽然网络的功能很强大,但人们仍认为它是娱乐的产物,一说就是“玩电脑”等等。这就是人们的网络意识。  相似文献   

10.
智慧语丝     
正很多来采访我的人说我是连环画的"泰斗"。我去查《辞海》,什么是泰斗。查出来说,泰是泰山,斗是北斗。我有那么高吗?我就是个画家。而且不敢说是"专家",只是画连环画的"内行"。——贺友直 社会上,有着许多对生活充满积极向往之人,因此,我对自身所做的实验,并不感到懊悔和沮丧。如果诸位问我:做这些事情是否值得?我的答案只有某种遗憾之情。——本森《仰望星空》  相似文献   

11.
生态式艺术教育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世纪。危机与保护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当今汹涌的发展大潮中,人们对地球和人类自身末来之命运的关心也日益增强,除了感到经济危机外,还感到精神的危机。这一危机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现代社会竟然把艺术——这种反映人自身之感受和理解的艺术,这种能在人的精神世界掀起狂涛巨浪的艺术,这种被视为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艺术——也当成一种商品或人的社会地位的标志和虚假包  相似文献   

12.
G.E.M.安斯库姆(Anscombe)教授在她著名的《目的论》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知道人们把某事物看作是可欲望的,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出这样可以理解的看法,即人们需要该事物。被需要事物的特征就是需要者对其在某方面的可欲。她说:“一个人应当了解他对某种善的各种需要,这就是‘需要’概念的要求”。她又说:“行为者所设想的赋予事物特征的善(或许是错认的)实际上是善的众多形式之一。”因此需要者只须将欲望的对象设想为善,而无需被设想为实在的善,这只是因为欲望的对象没有需要者确认的那种可欲特征,而不是因为那种假定的可欲特征不是实在的。欲望只能是对于实在的善  相似文献   

13.
自我意象是20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心理学家马尔慈认为: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象,就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动作机制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沮丧的失败者,你就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耷拉脑袋的自我。反之,如果你觉得你是个总统,你便能成为一个总统。这种自我意象就是自己的“标签”。美国一著名心理学家说:“心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你的“标签”会直接影响你的成败,“成也标签,败也标签”。我们在漫漫的人生路中,用好自己…  相似文献   

14.
人都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就离不开交际。何谓交际?人们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相互交流他们的经验、感情状态以及理智状态,这就是交际。按哲学家沙夫的观点,交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情的交际,一类是理智的交际。一个人把他的感情状态传达给别人,这就是感情的交际,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用一些动作传递其感情,这也是感情的交际。理智的交际则是传达某种知识或理智状态的活动,它是人所特有的。一般地,我们所讲的交际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所特有的理智的交际。理智的交际是离不开语言的,它能也只能由一种语词的语言、一种有声的语言(或这种语言的书写形式)来执行。可以说,理  相似文献   

15.
关于感觉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感觉定义的分析,发现动物及不具备语言能力或相应生活经验的婴幼儿是不具备感觉能力的,而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究其实质,传统意义上的感觉或认知心理学中的感觉等当属于意识的范畴,而这与感觉是最低级的心理现象这一认识相矛盾,最后指出有必要对感觉进行重新规范  相似文献   

16.
《思维科学通讯》2006,(4):14-15
有的读者可能提出问题,说:“李白写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西游记》里创作出孙悟空,这不也是思维的结果吗?这个结果能和存在同一吗?谁见过三千丈长的白发人?谁见过猴头猴身却会说人话、聪明、比人的本事还大得多的猴”?这个问题涉及艺术思维和其他思维(日常生活思维、实践思维、科学思维等)的共性及艺术思维特有的个性的关系问题。艺术思维的对象是现实生活,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如果艺术作品不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只是主观任意地胡编乱造,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人看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的命题,与人们的直观感受似乎不完全符合。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道德了。一些人说,商品经济,就是追逐利润,就是一切向钱看,道德没有什么用。一些人为这种现象忧虑,认为再不改变不得了。一些人为这种现象辩护,或者唱赞歌,认为这正是时代的进步。甚至认为进步得还不够,还应当大大提倡“淘金者”的意识,他们把一切强调社会主义道德的言论都贬之为陈腐的说教,似乎社会进步的前途就是进入某种“无道德社会”。  相似文献   

18.
强烈的现代意识使西方现代派美术走向自我表现,它体现了主观表达上的真实,即作品中表现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感觉、体验,记录着他们的情感变化,它所表现出的情感是欣赏者解读它所代表的时代特征的通道。它以肯定主体的表现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的独特方式,肯定了人的自由,渗透着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人的意识里,命运这个词,总是意味着对某种神秘的东西的肯定,总是具有某种宿命的无奈色彩。今天的人们把对命运的感受、体悟和沉思,排斥出了理性的领域,唯在审美领域里留出了一席之地。但这并非从来如此,命运之为观念,恰恰是理性之思的产物,是哲学在其诞生时代可深为关注和认真探索的主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正是通过对命运的理性沉思,人的个体性存在、或生命之“在”才成为人的自觉意识,才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 古希腊人不仅在悲剧艺术中表达对命运的感受和体悟,而且也在哲学中思索命运。赫拉克利特说,“[神就是]永恒的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各斯。”他试图把不可知的命运从神的意志中解放出来,成为能为人所理解的拥有的“必然性”,因为命运  相似文献   

20.
由于人们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水平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室内装饰材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般基础装饰材料,许多风靡一时的装饰材料正逐步被淘汰,一种"轻装修,重装饰,体现居室主人个性和品位"的家居装修观念正慢慢为人们所接受,这种家居装修观念就是软装饰的概念。软装饰的发展对每个人身心需求所起的作用也正在逐步增大,它更加注重在新世纪用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情感;更加注重"人——环境——个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