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树人 《哲学动态》2003,(11):34-36
在读柏拉图对话文体的哲学著作时,好像自己也置身于与哲人的对话之中.而那睿智和深邃的哲思,就在对话中自然地流淌.哲人已逝,但著作尚存.对于已逝哲人,后人只能借研读其著作与之对话.就是还在世的当代哲学家,能与之直接对话的机会也不多.真正与之对话,也只能研读其著作.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在研读哲人的著作时,是否意识到是一种与哲人的对话?有自觉的对话意识与没有这种意识会有什么不同?甚至可以发问:存在不存在这种对话的可能?对话如果可能,那么这种对话可能包括哪些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进入大学哲学系读书算起,我所读的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著作也有十多种了。这些著作引我进入中国古代哲学殿堂,给我知识,使我由浅入深地认识了中国古代的哲人;开我心智,使我逐渐对中国哲学之精神有所悟解。我自然十分感谢写出这些著作的前辈与时贤。但是,我心中总是有一个结,思之不解,挥之不去。这个结就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论述怎样才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哲学的发展应当表现为概念、范畴、命题之间的联系发展。如果这个问题不清,这就不可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和内在逻辑,就很难写出科学的中国哲学发展史著作…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哲学到底是什么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许多人公认,文学与哲学是这样的两极:情感与理智的两极,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两极;美学符号与逻辑符号的两极。能不能两极对话,两极相通,两极促进呢? 有人说,这根本不可能。搞哲学的学什么文学呢?那不是越轨不务正业吗?搞文学需要哪门子理论呢,理论只能束缚创作,钝化感悟。 我看非然。欧文·埃德曼说得好,“凡人要捕捉永恒的灵光,只能借助于哲学和艺术的统一。”我认为,文学与哲学不促需要对话,而且要共鸣。当然是真正的文学与真正的哲学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与过程哲学的对话 --科布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来 《哲学动态》2005,(9):38-41
问:科布教授,很感谢您就"辩证法与过程哲学的对话"这一话题接受我的访问.正如您所知,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国一些学者试图充分吸取现当代哲学的理论成果,从更大的理论视野对辩证法的当代形态及其哲学内涵进行新的阐释.在您看来,在辩证法与过程哲学之间,是否存在可沟通和对话的思想空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种沟通和对话何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面对民众、面对城邦,即便是完成了对诗歌批判,哲学引领城邦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政治面前,哲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需要为自己戴上面具以避免遭受到危害。为了城邦的共同利益,哲学需要撒一些"高贵的谎言",然而哲学的求真求善特性又不允许哲人撒谎,他亟需一位盟友,这就是哲学之诗的创作原因。当然,从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一对师生关系上来说,苏格拉底一生没有创作,他作为哲人以实际行动贯彻了自己的哲学理念;柏拉图则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下老师的言行,这也是对"哲学之诗"的阐释。哲人意欲引导民众走向幸福,但哲人不说谎的特质和有待启发的民众之间的张力仍难以调和,诗学则是处理政治与哲学、民众与哲学之间矛盾的中介物。  相似文献   

6.
灵魂是否不灭?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意志是否具有超必然的自由?这三个问题涉及宗教的根本基础。宗教神学家一直把上述三个问题视为神学的基本问题。一方面把它们奉为神圣的信条,不许信仰者怀疑;另一方面,也不断利用哲学和理性的形式,对之作出各式各样的证明。但是历史上的启蒙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之发出了公开的挑战,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从自然科学新成就出发,证明统一的自然界不可能有任何超自然存在。围绕三大神学问题的争论,一直是哲学与神学关系史上的中心问题,它也成了宗教哲学必须解答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明之间的对话总是源于压力和挑战,但机遇也随之而来。机遇在于,能否在对其他文明的学习、理解和观照中重新找到自信。没有这种自信,文明之间的对话将没有意义,也不可能真正发生。自信意味着在新的时空坐标中不断地对自己传统之宗教信仰、哲学理念和生命意识的重新反思、批判和再造。通过对话,重新理解、发现、再造并坚持自己,这是犹太哲学发展史所带来的重要启示。再造自己的传统和文明,不是回归,而是复兴,是基于新的时空可能性创造新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一、“耿耿孤心”:真情、诗情、悲情当着海峡此岸的学人终于为“当代新儒家”的消息所吸引时,一位在学坛的寂寞中隐没了多年的哲人被再次发现了。已逝的哲人留给他的一位学生的最初印象是:“初看是没有精神似的,他戴一顶瓜皮帽子,穿一袭长袍,戴一个眼镜,身体不很好,象病夫一样……走路的样子,象游方的郎中一样。”(牟宗三:《时代与感受》,台北鹅湖出版社1984年版,第251页)谁  相似文献   

9.
记者:从这几年您研究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看,有一部分涉及哲学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而重心似乎又在实践、人的活动和社会现代化方面。能不能谈谈你对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的感受? 答: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说,是自有哲学以来始终存在的一个老问题;从具体内涵来说,又是每个时代的哲学工作者都要遇到的新问题。前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历史性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代替后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记者: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一个永远不能解决的问题? 答:全面说来,它是一个始终都在解决着,又始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否则哲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记者:这是比较一般性的说法。明确这一点,对于了解我们今天的哲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哲学面临许多问题: 理论的和实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民族的和国际的, 如此等等。但当代哲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自身越来越成为了问题。对此, 任何一种主张具有时代意识的哲学思考都不可能简单地回避。所谓的问题首先是哲学的死亡。它意味着哲学已经终结、完成, 对于当代思想不再具有规定性。但它是何种哲学的死亡? 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哲学系作为一个建制, 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学不仅存在,而且还兴旺发达。显然这种死亡的哲学具有一个独特的名字, 即西方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学科, 其作为第一哲学不同于其它哲学, 而…  相似文献   

11.
<正> 黄宗羲于《明儒学案》卷四八,介绍崔铣的著作《松?寤言》时,一共引了四条资料,其中三条均有错误,全文是: 夫正物之谓格,至理之谓物,今之异言也,则心当何正?而至善有别名乎?孟子曰“良知良能”,知能心之用也, 爱敬性之实也,本诸天,故曰良。今取以证其异,删良能而不攀,非霸儒欤? 孟子曰:“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条目不具,奚以求心?故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出门如见  相似文献   

12.
伦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有了本学科“古老而年轻”的历史,这是伦理学自身的进步,也是哲学发展的进步。有待人们反思的问题是:伦理学离开哲学究竟能走多远?存在一个非哲学的伦理学吗?对道德的伦理学思考和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可能分离吗?真正的哲学不触及道德人生吗?真正的伦理学不是哲学的吗?……本文针对片面强调二者分离的倾向,力图通过揭示道德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赋予人类以一种超级能力,以至我们可以重新编辑自己的基因。平等主义者从这种超级能力中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基因平等,从而能够彻底克服天赋的不平等。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应该追求这种基因平等?本文的论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们不应该追求"积极的基因平等",其理由有三个,即我们不知道生物学上的基因平等能否导致平等,基因平等与自由可能是冲突的,以及基因平等会面临"拉平反驳"。其次,我们应该支持"消极的基因平等",为此我们需要区分开基因治疗与基因增强,并且为基因治疗提供这样一种论证,即它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可欲的。  相似文献   

14.
胡伟希  田薇 《学海》2001,(3):47-51
在关于“哲学何为”之古老而常新的追问中 ,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关于“存在”的学问 ,可谓是经典的定义了 ,也可以说是对于哲学之本性的揭示。然而 ,“存在”何解 ?对此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论 :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为“存在是什么” ?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把握住那隐藏在背后之恒定的“所以然”、“终极因”之“真存在” ,这构成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本体论”传统。中国人面对存在论问题时 ,其典型思维方式并不着意去追问存在究竟是什么 ,而是致力于寻求“如何达成存在之境” ?或者 ,“如何成就存在的自由逍遥之道” ?这构成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15.
朱刚 《世界哲学》2015,(4):65-73
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对自身意识的伦理性理解有其独特性:在他看来,自身意识作为一种对于自我及其存在的伦理性意识,是对自身存在之恶和对自身被他人指控从而不得不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而这很可能触及到了意识与存在的某种更为根本的特征。进而,列维纳斯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并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的存在论-生存论问题,或"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我如何为我的存在的权利进行辩护、如何为他人承担责任这样的伦理问题。由此,列维纳斯就为他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进行了论证。探讨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将不仅丰富学界对自身意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对自身意识的伦理性理解有其独特性:在他看来,自身意识作为一种对于自我及其存在的伦理性意识,是对自身存在之恶和对自身被他人指控从而不得不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而这很可能触及到了意识与存在的某种更为根本的特征。进而,列维纳斯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并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的存在论-生存论问题,或"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我如何为我的存在的权利进行辩护、如何为他人承担责任这样的伦理问题。由此,列维纳斯就为他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进行了论证。探讨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将不仅丰富学界对自身意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汪沛 《道德与文明》2018,(3):130-139
列维纳斯的早期哲学以走出实存的匿名性为最基本的问题意识,探求主体何以超越自身的形式化束缚的可能。因循列维纳斯为主体所建构的三种实存情态,列维纳斯早期对于主体超越的刻画可以概括为:匿名的实存之夜中的失眠与孤独,光之世界的滋养与死亡的逼近,以及躲避光之照亮的爱欲关系与新生。在这个过程中,列维纳斯揭示出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光学,只能引导主体与自己的死亡相遇。主体要想真正实现超越,就必须超越现象学。主体所能凭借的只有对他人的爱,也正是这种爱胜过了死亡,为主体带来永不枯竭的真正的生机与青春。  相似文献   

18.
陈立胜 《哲学动态》2022,(10):30-34+127
<正>一作为原初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开启、转折与发展,是在“天下”的视域中展开的,而“中国”作为“天下之中”的信念,让中国哲学家始终有一种“大道在兹”意识。与今人对“不可通约”的问题意识之敏感不同,在古典中国思想世界之中,旁通纵横、气吞六合始终是哲人的基本精神抱负。用《中庸》的话说:“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陆象山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标题表示一种沉思的尝试。沉思执着于追问。追问乃通向答案之途。如若答案毕竟可得,那它必在于一种思想的转换,而不在于一种对某个事态的陈述。本文具有一个更为广泛的关联背景。自1930年以来,我一再尝试更其原始地去构成《存在与时间》的课题。而这意味着,要对《存在与时间》中的问题出发点作一种内在的批判。由此必得澄清,批判性的问题——即思想的事情是何种事情的问题——如何必然地和持续地归属于思想。所以,《存在与时间》这个任务的标题也将改变了。我们问: 1.从何种意义上说,哲学在现时代进入其终结了? 2.哲学终结之际为思想留下了何种任务? 一、从何种意义上说,哲学在现时代  相似文献   

20.
严锡禹 《天风》2022,(5):25-26
时下,中国传道人案头的解经著作不少,但据了解,这些著作多为舶来品,即便有一两本中国人的著作,也往往不能关切中国教会和中国基督徒的生命状况.陈金镛为《雅各书》作注,最大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心里装着中国教会和中国基督徒,因此,他注释的出发点在于让圣经与中国基督徒对话,而不是与西方传教士对话.他说:"鄙人对于研究此书,注重反复诵读白文,兼又参考串注.而对于译者之注释,并不重视.亦不涉猎.盖雅不欲以西士之意思为意思,以西士之见解为见解也.况犹太与中国同属亚洲,交通亦最早,故风俗人情,多有相同之处.而解释圣经实较欧美人士为切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