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认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帮助人们预见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活动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正是要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按照事物的规律,预见事物的运动过程,使人类拥有主动权,避免有害的过程,利用对人类有利的过程,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一个预见的过程反映在哲学上,就是认识往往超前于实践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批判唯我论的时候曾经指出,不能把实践和认识论分割开来考察。因为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许多唯心主义者也可以承认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要不要把实践范畴列入认识论?这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分歧所在。(参见《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38—141页)所以,讨论实践问题必须把实践与认识论密切联系起来。研究实践的社会性也是如此。把实践与科学认识的产生和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应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纠缠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听是否实践,没有多少意义。这也是本文在“社会主体”之前冠以“科学认识”的原因。实践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作为认识主体的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这是极浅显的道理。但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认识数学化的内在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认识数学化是现代科学认识的显著特征之一,作为反思科学的认识论力求对科学认识数学化本身作出理解,因而着力于把握科学认识数学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在历史观上的变革既体现在科学认识上也体现在价值取向上,从使唯物史观成为完整严密的社会历史观的意义上说,价值取向方面的理论来源与科学认识方面的理论来源同等重要。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在东方和西方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唯物史观解读范式,一种是强调唯物史观科学认识的解读范式,另一种是强调唯物史观价值取向的解读范式。对唯物史观变革和演变中价值取向的分析启示我们,唯物史观理论的当代建构应当自觉吸收人类的优秀价值成果,应当遵循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双重建构的路径,应当注重两种维度的相互促进,以科学认识支撑价值取向,以价值取向引领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5.
简论“实践主体”及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石。实践性是主体性的基础,主体性是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其实践性批判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性的近代唯心主义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其主体性批判了“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的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形而上学。正是以实践的主体和主体的实践为理论的切入点,马克思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以,正确澄明实践主体的内涵及其品质,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一、主体和客体的多种存在形式思维与存在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要从认识论角度深入考察思维与存在怎样走向同一的辩证途径,必须把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加以深化和具体化,引入主体和客体范畴。认识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种存在形态,有必要把认识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统一起来构成认识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的个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列宁充分肯定了黑格尔把  相似文献   

7.
科学认识逻辑及其研究领域“科学认识逻辑”这一术语并不是单义的,因为它既可以作广义的理解,也可以作狭义的理解。把科学认识逻辑作狭义的理解,就是现代形式逻辑这样的一个分支,即它是在应用现代形式逻辑的观念、方法和算子于我们认识结果和过程的某些现象的进程中产生的。把科学认识逻辑作广义的理解,就是我们在认识的同一些现象中不仅是对现代形式逻辑的观念、方法和算子的应用,而且也是对辩证逻辑的观念和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秉江 《现代哲学》2002,(2):107-112
现象学的先验转向是由意义自在转向先验主体,由完全悬置自我到复归主体,这一方面是由于观念自在论的种种困难所促成,另一方面主体主义哲学惟有通过先验转向才能克服其主观性悖论,先验观念论是主体主义哲学最后和最高的形式,而这种最高形式中也隐藏着先验主体的一些理论困难。  相似文献   

9.
理论思维:杰出科学人才生成的基因韩秉成理论思维作为社会现实文化构成的内在精华、理性骨架以及认识主体精神素质内涵的一般图式、范型和高级理性能力,它决定着一定条件下科学创造的面貌特征、科学认识进化发育过程和科学机体结构的分化组合,是科学的“超硬核”和左右...  相似文献   

10.
武汉大学张巨青教授主编的《辩证逻辑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受国家教委委托编写的大学文科教材,同时也是一部辩证逻辑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由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全书共十二章,它以科学认识过程中的理论思维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对理论思维形式,如判断、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理论思维的逻辑方法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归结到这样一点:辩证逻辑不是别的,而是科学认识活动中探求具体真理的方法论。它作为人类认识史的总结和概括,是随着不同时代科学认识的发展而历史地发展着的。通读全书,《导论》在以下三方面给人以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1.
培养能为社会的进步、为祖国和社会主义的命运而完全自觉地克尽职守的人,这是苏联社会发展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个人的社会积极性是他的本质特征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人与大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能力、他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同时,人作为社会管理的客体和活动的主体,又要履行其社会职责,而这一点做得怎样,则是由他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决定的,是由他对待现实生活的主观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这里指的是个人对待劳动、对待自己在社会  相似文献   

12.
论系统工程方法与科学认识的程序学说张华夏系统工程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哲学,特别是它的科学认识程序学说;而系统工程方法论的研究和哲学概括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哲学和一般认识论,并构成为一门新兴哲学学科系统辩证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工程的认识程序...  相似文献   

13.
范会勇 《心理科学》2012,35(1):248-252
纯粹应用观和独立观是解释应用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代表性理论。前者认为应用心理学仅是基础心理学知识和方法的直接应用;后者则认为应用心理学有独立的本质特征。钱学森学科结构模型赞同独立观,认为应用心理学有三个本质特征:1)研究旨趣面向心理工程技术中的重大问题,生产应用性理论;2)内容体系由社会需求决定,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3)研究方法的个人经验成分多于基础心理学,少于心理工程技术。在应用心理学建设中,1)要敏于实际需求;2)要大力发展、创立我国需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3)要统一人才培养规制。  相似文献   

14.
交往·主体间性·客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考察了主体问性作为经验现象和哲学范畴在科学认识活动和近现代哲学中是怎样出现的,指出它本质上是一种由生产和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结构的特殊类型,具体表现为实践一认识活动中的相互性、协同性和调节原则。这种社会性是实现认识、知识客观性的一个逻辑上独立的必要条件和根据。由此也可以看到认知和评价的两种理性态度在起源和抽象形式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科学认识的规律和模式,进行骨折移位问题科学认识的具体分析,以理解骨折移位问题的新的理论知识及应对策略,从而有效地预防骨折再移位。因此,从科学认识的角度,能理解骨科各种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发展,能消除对骨科治疗方法不断变化的疑问,以解除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舒炜光教授瞌然辞世已近三载。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主编的《科学认识论》,浩浩五卷(包括第一卷《导论》、第二卷《科学认识发生论》、第三卷《科学认识形成论》、第四卷《科学认识发展论》、第五卷《科学认识价值论》),最近前三卷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细读已出版的第三卷,我们可以说,该书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新的一页,它体现了作者对人类认识时代脉搏的深切感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宗教观经历了自我意识辩证唯心主义宗教观、劳动异化人本主义宗教观、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三个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和晚年的科学研究中,深化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其宗教观的唯物辩证性特征日益明显。今天,要科学认识"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命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关于主体性的争论在多层次上展开,而解决各种争论的关键,往往要回到主体性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 尽管人们可以在各种引申和派生的意义上使用主体和主体性概念,尽管主体性原则的意义贯穿于认识论、人本学、本体论等领域,但主体性首先是人本学范畴,换言之,我们所讨论的主体性总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涉及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或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一种本质规定性。正因如此,许多讨论者正确地将人的主体性同人的本质活动——实践统一起来加以把握。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的认识不应停留于人的主体性在认识活动、实践操作、审美评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而应上升到对人的主体性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9.
科学精神是人们从科学活动过程中及科学认识成果中提炼出来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人的认识精神在科学认识上的投影,是人类在漫长而艰巨的科学研究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江泽民同志说:“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  相似文献   

20.
运用科学认识的规律和模式,进行骨折移位问题科学认识的具体分析,以理解骨折移位问题的新的理论知识及应对策略,从而有效地预防骨折再移位.因此,从科学认识的角度,能理解骨科各种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发展,能消除对骨科治疗方法不断变化的疑问,以解除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