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真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清真”这一特有宗教概念的出现,使伊斯兰教跨越了一个久远而巨大的历史文化门槛,由“他在”变为“我在”。“清真”标示着一种特殊的宗教语言、民族饮食和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展示着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本质属性。一、“清真”宗教哲学概念的历史文化溯源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先后被称为“大食法”、“大食教度”、“西域教门”、“穆罕默德教”、“回回教门”、“回回教”、“天方教”、“回教”等。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被称为“清真教”,其宗教活动场所的称谓亦开始…  相似文献   

2.
公元651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577~656)首次派遣使节来华,与大唐帝国通好,从此使节来往不断,建立了外交关系。《旧唐书·大食传》记载:“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氏始遣使朝献,自言有国三十四年,历三主(穆罕默德、艾布·伯克尔、欧麦尔)矣。”中外史学家大都以永徽二年为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始。《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立法的首要依据,无疑也随同伊斯兰教一道传入中国,至今已1350余年。《古兰经》传入中国后,最初仅在“番商胡贾”中流传,后来始在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传布。“番坊”外人士只知穆斯林“持斋诵经、字皆番书。”所见都是手抄…  相似文献   

3.
漫谈福建伊斯兰教何绵山一、概况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大食法"、"回回教"、"天方教"、"回教"、"回回教门"等名称。金朝大定年间(1161──1189年)出现的"移习览",为伊斯兰教在中国最早的汉文译音名称。1956年,国务院通知恢复"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4.
漫谈福建伊斯兰教何绵山一、概况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大食法"、"回回教"、"天方教"、"回教"、"回回教门"等名称。金朝大定年间(1161──1189年)出现的"移习览",为伊斯兰教在中国最早的汉文译音名称。1956年,国务院通知恢复"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5.
马娟女士在《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的《试析元代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解读”——以定州〈重建礼拜寺记〉碑为例》一文中,论证撰碑者杨受益是汉人而非穆斯林的四个论据,均值得商榷,难以支持其立论。我等仍以为杨受益是定州穆斯林。  相似文献   

6.
古运河是扬州城的母亲河,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千百年来静静流淌,哺育了扬州人民,也蕴育了灿烂的扬州文化。普哈丁墓园,作为中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和古运河两岸众多的名胜古迹一起,见证了扬州城的发展与变迁。一扬州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大批大食、波斯商人沿海上丝绸之路而来,伊斯兰教即于此时传入扬州。但在唐末和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扬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不断遭到破坏,大食、波斯商人的财产被掠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尚属侨居性质的扬州伊斯兰教也因此而中断。一直到宋朝,扬州才像中国一些有伊斯兰教早期传播的城市一样,迎来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在唐初开始传入中国。学术界较为一致 的观点认为伊斯兰教是在唐永徽二年(651年)由大食使节传入中国,如此算来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50年的历史。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典籍中对伊斯兰教有不同称法,唐宋时期称大食法,元代称回回法,明清时期称回回教、天方教、清真教,民国时期称回教,解放以后通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随阿拉伯中亚穆斯林入华而传入我国,并不断发展壮大。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随贡使、使节传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  相似文献   

8.
黄佳 《中国宗教》2018,(11):72-73
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的碑文说明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自觉强调政治认同、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积极吸纳中华文化。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碑,作为中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印证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诸多特点及传统的形成,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按学界通论,以唐永微二年(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贡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据实论之,唐宋时期进入中国的穆斯林,不论是商贾工匠,还是使节士兵,均为侨居中土的“蕃客”,其后裔称“土生蕃客”甚至“五世蕃客”。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尚是教名未定,教义不明,不见于典籍,亦无汉文著译,基本上是侨民的宗教。蒙古西征后,东西交通大开,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来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在元代称“回回”,属色目人,政治地位较高,“仕于中朝,学于华夏,乐江湖忘乡国者众矣”(王礼麟…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前两期《中国穆斯林》上发表的拙文《试谈〈古兰经〉中的比喻艺术》中,对《古兰经》的比喻的类型及特色做了粗略探讨,本文旨从《古兰经》中的比喻内涵方面谈谈自己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综观《古兰经》中的比喻,包罗万象、气象万千,但它所反映的内容无不体现着伊斯兰教的信仰体系,无不蕴涵着伊斯兰教的信仰原则——“信道且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兰经》中的比喻,是对伊斯兰教有关教义教理的一种形象阐释。这说明,《古兰经》中的比喻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紧密相连,是人们诵读、研习《古兰经》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下…  相似文献   

11.
广州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交往大港。唐宋以前,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食、波斯商船纷至沓来,沟通了贸易,至唐时有穆斯林登岸,传来了伊斯兰教。至今,中国与中近东各国的贸易和宗教交往仍历久不衰。广州的伊斯兰教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其中以怀圣光塔清真寺最为著名。怀圣光塔寺建于唐朝时期,相传为早期来华的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艾布·宛葛思所建。它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见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组织世界各国考古专家,沿着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到达…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2001年11月6日—8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江苏、辽宁、内蒙、河北、甘肃、宁夏、陕西、新疆、湖北、山西、海南、广东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75名代表应邀参加会议,中共中央统战部二局副局长蒋坚永,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副司长李岚等出席了开幕式。据《旧唐书》记载,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大食国遣使来华,这是有史可考的穆斯林来到中国的最早时间,所以史学界把这一年定为伊斯兰教传华的标志年。由此推算,到2001年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1350…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O多年的历史。一般来讲,唐、来两代为其传播的初期阶段,元、明两朝则是进入广泛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清真寺不仅始终是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课,进行思想交流,开展学术文化研究,举行重大活动的中心和维系穆斯林社会生活的桥梁、纽带,而且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息息相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特殊作用。据有关史籍的记载,自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阿拉伯哈里发国家)第一次派使臣到长安后,中阿双方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大食使节不断来华,民间贸易活动日趋繁荣。由于唐、来…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定州市内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寺内有一幢公元1348年立的《重建礼拜寺记》碑。此碑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独占四个第一,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第一幢汉文碑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石刻是泉州侯塞因的墓碑石刻。但是定州清真寺的《重建礼拜寺记》碑是迄今所见到的第一幢汉文碑。专攻中国伊斯兰教的冯今源先生在其《伊斯兰教文化百问》一书中说:“第一块汉文清真寺碑记就是定县清真寺的《重建礼拜寺记》,时间是元至正八年(1348)二月,撰文者是‘承务郎真定路安喜县尹兼诸军奥鲁杨受益’…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法的早期特征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法是指穆斯林社会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本根据而制定的各项法律。伊斯兰法学则是一门专门研究在遵循伊斯兰教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如何从事立法工作的学问或学科。伊斯兰法与《古兰经》同时产生。《古兰经》和“圣训”中包含了大量规范穆斯林个人及社会关系的律例条文,但这些律例主要强调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有的十分具体,有的却十分宽泛,而且数量有限,人们往往不能按照生活需要直接从中找到对应的答案。伊斯兰教兴起初期,社会发展迅速,国家疆域不断扩展,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如何使伊斯兰法既满足现实需要,又不违背伊…  相似文献   

16.
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大发展的时期,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元代定州《重礼拜寺记》碑为中心,考察了元代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认识与理解,指出在元代,汉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业已开始以儒家思想来阐释伊斯兰教,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尚属首次,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伊斯兰教走上了非文化自觉意义上的调适之路。其开山之功,意义重大,不容抹煞,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22,(12):95-95
中国伊斯兰教汉文碑铭,是汉文伊斯兰教著述的重要内容。这些碑铭将伊斯兰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反映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成果。以下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碑铭。定州重建礼拜寺记。中山府安喜(今河北定县)县尹兼管诸军奥鲁杨受益撰文并书丹。作于元至正八年(1348)。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8月14至22日,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伊协在京共同举办了全国经学院“新卧尔兹”任课教师培训班,来自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北京市伊斯兰教经学院、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郑州伊斯兰教经学院、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青海伊斯兰教经学院、沈阳伊斯兰教经学院、河北伊斯兰教经学院等十所经学院的主管院长、任课教师和部分地方宗教局负责伊斯兰教工作的同志参加了此次培训。国家宗教局三司主持工作的郭承真副司长,中国伊协副会长、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马云福,秘书组成员阿迪力、从恩霖、…  相似文献   

19.
巴哈伊教     
巴哈伊教,是阿拉伯文Bahaiyah的音译,意为光辉、容光焕发、美丽、漂亮等。该教的得名,源自创始人伊朗的米尔扎·侯赛因·阿里·努里(Mirza Husayn Ali Nuri1817-1892)被称为“巴哈欧拉”(Bahai Alla 的音译,意为“安拉的光辉”)。该教是一种新兴宗教,它源于伊斯兰教,但又不是伊斯兰教,因为该教不仅公开宣布彻底脱离伊斯兰教,而且伊斯兰教世界也不承认它是伊斯兰教中的一个教派。 巴哈伊教是在伊斯兰教十叶派之一巴布教派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独立而成的。巴布教派创始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Sayyid Ali Muhammad1819-…  相似文献   

20.
<正>明清之际,在我国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穆斯林知识分子对伊斯兰教的汉文译著活动。他们用汉文表达和阐发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和教律,使之与中国社会、文化及思想相适应,进而达到对话交流、调适融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汉文译著活动的目的在教内旨在改变以往伊斯兰教“教义不彰,教理不讲”的局面,宣传教义,维护信仰;在教外力求扩大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伊斯兰教,做到“隔教不隔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