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倩  隋雪  符永川 《心理学报》2014,46(8):1062-1071
考察面孔知觉中特征加工、结构加工和整体加工三种不同加工方式对应的眼动模式。实验1中, 将以特征信息为主的错乱面孔和以结构信息为主的模糊面孔作为线索刺激, 引发对测试面孔的特征加工和结构加工, 眼动分析表明:特征加工表现为对面孔各特征内更长的凝视时间, 结构加工表现为对面孔各特征间高频的眼跳。实验2采用相同的研究范式, 将完整面孔、轻度错乱面孔和低水平模糊面孔作为线索刺激, 引发对测试面孔除特征加工和结构加工外的另一种加工方式-- 整体加工, 表现为注视点更多地落在测试面孔中央区的鼻子部位以扩大注视范围, 进而把握整张面孔信息。本研究揭示了三种不同面孔加工方式眼动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变化社交人数操纵场景的社会性内容,比较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ASD)和普通儿童(TD)对真实社交场景注意模式的差异。结果发现:(1)ASD儿童对社交场景的总注视时间和平均注视时间少于TD儿童;(2)随着社交场景中人数的增加,ASD儿童和TD儿童一样,对面孔、身体和嘴部的注视时间比和注视次数比逐渐降低;(3)相对于TD儿童,ASD儿童对社交场景中面孔、身体、眼部、嘴部等社会信息区域的注视加工更少,但对前景和背景等非社会信息区域的注视加工更多。整个研究表明,社交人数变化对ASD儿童和TD儿童社交场景注意模式的影响一致,但ASD儿童对社交场景的具体社会性信息的视觉加工上仍表现出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以卡通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赋予5~6岁儿童三种不同的加工任务,包括卡通面孔识别、分类和吸引力评价,旨在比较其在不同任务情境中的眼动差异。结果表明:(1)任务情境会影响儿童对卡通面孔的加工。在不同的面孔加工任务中,儿童的反应时、正确率、注视时间和次数等存在差异;(2)随着三种任务难度的逐渐加大,儿童的加工程度也相应地加深;(3)儿童在三种任务中的加工方式一致,对面部不同部位的关注程度不同:加工初期特别关注鼻子,而后眼睛部位耗费最多的注意资源,其次是鼻子、嘴巴、前额和脸颊,极少关注下巴;(4)男女童在卡通面孔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童具有速度方面的优势,而男童对于关键信息的搜索则更为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场景年龄特征对ASD儿童场景注视模式的影响,选取14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和19名与其智力年龄匹配的正常发育(TD)儿童为被试,在被试对儿童场景和成人场景图片进行自由观看的同时记录其眼动。结果发现,ASD儿童对全图、面部、眼部和嘴部的访问均显著少于TD儿童,对背景区域的访问显著大于TD儿童;ASD和TD儿童对面部和身体的访问时间比都显著大于前景与背景兴趣区;ASD儿童对儿童场景中面部、眼部和嘴部兴趣区的访问时间比大于成人场景,而TD儿童则相反;两组儿童都表现出对儿童场景中背景的偏好。结果表明,在场景注视中,ASD与TD儿童具有相似的社会性注意倾向,对社会性信息给予更多注视,但ASD儿童表现更弱;场景的年龄特征会影响ASD儿童与TD儿童的场景注视模式,相对于成人场景,ASD儿童更偏向于注视儿童场景中的面孔和背景。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和加工情况,设计两个眼动实验任务,要求14名7~10岁ASD儿童和20名同年龄正常儿童观看图片。实验一采用将情绪面孔嵌入风景图片中引起语义不一致的刺激;实验二采用含有情绪面孔的无意义背景乱序图片刺激。结果发现:(1)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时间都显著长于正常儿童;(2)与正常儿童一样,ASD儿童表现出对恐惧面孔的注意偏向;(3)实验二中,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内部特征区的注意分配与正常儿童不同;正常儿童能注意最能展示该类情绪特征信息的区域,如恐惧的眼睛、愉快的嘴巴,而ASD儿童对三类情绪面孔特征区的注意分配方式相似;(4)两个实验条件下,ASD者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相似。  相似文献   

6.
采用无任务浏览范式,选取积极、中性和消极的情绪面孔作为材料,将面孔划分为3个兴趣区(眼睛、鼻子和嘴),考察中国个体在加工本族与高加索情绪面孔的眼动注视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在浏览本族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面孔时,中国被试对眼睛和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显著多于对嘴部的注视次数和时长。在浏览高加索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面孔时,中国被试对眼睛和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显著多于其对嘴部的注视次数和时长,并且对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也显著多于眼睛的注视次数和时长。结果表明,在加工本族面孔表情,中国被试将鼻子和眼睛作为主要注视区域,而加工高加索面孔表情时则是将鼻子作为最主要注视区域,即中国被试加工本族和异族面孔表情的注视特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72名3~5岁儿童在三个改造过的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结果显示,大部分4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错误信念;大部分5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他人错误信念;大部分3~4岁儿童的自我错误信念认识显著好于他人(真人和玩偶)错误信念认识,5岁时这两种认识才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真人与玩偶错误信念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中错误信念问题回答的一致性较高,而对“外表—真实”任务的回答与前两种任务的一致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背景性质对ASD者搜索面孔的影响,设计两个眼动实验任务,要求14名7~10岁ASD儿童和20名同年龄正常儿童观看图片。实验一采用将面孔嵌入风景图片中引起语义不一致的刺激;实验二采用含有面孔的无意义背景乱序图片刺激。结果发现:(1)面孔与背景语义不一致并不能促进ASD儿童对面孔的搜索;(2)乱序背景对ASD儿童面孔搜索与加工没有产生干扰作用,但使正常儿童的搜索时间变长;(3)一旦觉察到面孔后,ASD儿童对面孔的注视时间少于正常儿童。表明正常儿童对面孔的搜索与加工受背景性质的影响,而ASD儿童不受背景性质的影响;一旦发现面孔,ASD儿童的注意维持较短,但面孔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相似。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发现眼睛注视方向知觉受面孔表情的影响,愤怒面孔相较于恐惧面孔更倾向被判断为看着观察者。虽然研究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但目前尚不清楚愤怒和恐惧表情在注视方向知觉中的这种差异影响到底来自于面孔的结构信息还是物理特征信息。本研究采用注视方向辨别任务,计算直视知觉范围(The Cone of Direct Gaze,CoDG)为因变量,分别以直立,倒置及模糊图片为实验材料,试图通过分离面孔结构信息和物理特征信息,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在保留面孔全部信息的情况下(实验1)愤怒面孔的CoDG大于恐惧面孔;在破坏结构信息加工,只保留特征信息加工的情况下(实验2))愤怒和恐惧表情在直视知觉范围上的差异消失了;在削弱物理特征信息加工,保留结构信息加工的情况下(实验3)二者在CoDG上的差异又复现。本研究结果说明不同威胁性面孔表情对眼睛注视知觉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二者在与情绪意义相关的结构信息加工上的不同,而二者非低级的物理信息上的差异,支持信号共享假说和情绪评价假说对威胁性面孔表情与注视方向整合加工解释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参数设计考察了大脑加工面孔生命性时的神经电活动动态进程。结果显示:非生命性面孔比生命性面孔在中央顶区诱发了更大的LPP波幅;生命性和非生命性面孔诱发的LPP波幅均显著大于中间等级(60%)面孔,提示随生命性信息增强,LPP波幅呈“U”型变化。P1和N170未表现出面孔类别差异。结果表明LPP是探测面孔生命性加工的有效成分,支持面孔生命性加工位于面孔加工的晚期阶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探讨面孔整体性加工方式下结构信息和特征信息加工之间的关系。通过聚焦窗口技术在结构信息和特征信息的权变过程中考察二者对面孔整体性加工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确定两类信息的加工关系模式。结果表明: 面孔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加工; 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和特征信息加工系统两者并行存在, 在当前实验任务中两类信息加工之间为竞争关系; 面孔以结构信息加工为主还是以特征信息加工为主取决于两类信息在当前任务中提取和加工难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ERP方法,考察卡通面孔分类(人和动物)的脑机制及其与卡通面孔识别(人与车)的差异。结果表明,分类任务中,动物面孔VPP潜伏期显著长于人,N170潜伏期主效应不显著、波幅半球效应显著,LPP波幅在顶叶和中央区最大;分类任务VPP和LPP波幅均显著大于识别。结论:卡通面孔分类比识别速度慢、强度大,消耗心理资源多。顶叶和中央区可能是执行分类任务的主要脑区,且加工人类面孔具有优势。面孔加工中结构编码和特征编码可能部分是并行的。  相似文献   

13.
兰公瑞  刘成刚  盖笑松 《心理科学》2011,34(5):1120-1123
关于面孔识别能力的认知发展机制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面孔特殊性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面孔识别之所以不如成人,是由于儿童和成人对面孔的加工方式不同,代表性理论有部分加工-结构加工理论,内部特征-外部特征加工理论,多维空间理论等。另一种是一般认知能力观点,认为儿童很早就具备了成人式的面孔加工方式,之后面孔识别任务中成绩的提高都可归因于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对两种观点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对未来的面孔识别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在不同眼睛注视方向下对面孔情绪的识别能力及视线加工特征,研究选取ASD儿童和普通儿童各17名为被试。结果发现,ASD儿童识别面孔情绪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而对高兴情绪识别的正确率最高;ASD儿童识别面孔情绪的反应时不受眼睛注视方向影响,而普通儿童表现出对正视面孔情绪更快的识别速度。研究认为,ASD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偏低,受情绪类型影响显著,且在面孔情绪识别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视线加工障碍或缺少对眼部线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具备自我面孔的识别能力是个体发展中的里程碑,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儿童镜像自我面孔认知能力的发生发展,而缺乏对稍微年长儿童自我面孔识别发展特点的研究。本研究采用逐张呈现被试原本照片以及通过Photoshop改变内外部特征的面孔让儿童进行辨认的方法,考察5岁儿童自我面孔识别的特点。结果发现:(1)5岁儿童能正确识别原本的自我整体面孔,但对自我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的识别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2)大多数5岁儿童认为发型变化的自我面孔不再是自己的,尤其是更换了异性发型的面孔;(3)儿童对自我面孔的眼睛部位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6.
廖渝  吴睿明  李红  张婷  张莉  高山  李小晶 《心理学报》2006,38(2):207-215
旨在讨论意外地点任务中“知否问题”与“预测问题”可能存在的差异及两者与执行功能任务的关系,并初步探讨意图理解与执行功能间的关系。用意外地点任务、膝跳反射任务和两个执行功能的任务(DCCS和手部游戏)对59名3~5岁的儿童施测。结果显示:(1)儿童在意外地点任务的“知否问题”上的表现显著好于“预测问题”,儿童对“知否问题”和“预测问题”的回答可能反映了心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2)膝跳反射任务,DCCS任务与“知否问题”三者间有显著的相关,且其高相关在排除年龄及语言能力的影响后仍保持显著。“双表征区分结构”可能是三者间具有共同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面孔作为一种高级的视觉刺激,在人际交往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面孔吸引力更是影响着日常生活的重要社交决策,如择偶、交友、求职、社会交换等。长久以来,研究者们从面孔特征、社会信息和观察者因素等角度不断探索着人们对静态面孔吸引力的感知,且多从进化角度加以解释。但是,人们如何表征面孔吸引力以及其动态性增强机制仍未可知。本项目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从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以及面孔动态性通过影响整体加工、影响对整体信息和特征信息的注意、以及影响社会信息来增强吸引力,从这两个角度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在研究1中,本项目从整体加工的角度探索了面孔吸引力的认知表征。研究1.1通过评分任务和适应范式探索高空间频率(更多局部特征)和低空间频率(更多整体特征)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旨在从空间频率探讨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研究1.2通过操纵面孔对称性和面孔常态性探索面孔常态性在面孔对称性和面孔吸引力间的中介作用,探讨面孔吸引力的常态构型表征。研究1.3引入“三庭五眼”这一中国传统面孔审美理论,通过评分任务和适应范式研究“三庭五眼” 构型是否符合中国人对高吸引力中国面孔的表征,以此探讨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研究1.4通过评分任务和适应范式考察局部面孔遮挡是否促进整体面孔吸引力,以及这种促进作用是否由于人们通过局部特征“脑补”出了完整面孔。研究2从整体加工、注意和生命力的角度探讨面孔吸引力的动态性增强机制。研究2.1使用合成效应范式测量动态面孔吸引力的整体加工,探索动静态面孔的吸引力差异是否源于其整体加工程度的不同。研究2.2使用注意分散范式,并结合眼动技术,探讨人们对动静态面孔的注视模式是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能解释动态面孔吸引力的增强。研究2.3结合问卷法、实验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生命力这一社会因素对动静态面孔吸引力的影响。本项目探讨了面孔吸引力的认知表征以及其动态性增强机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人们对面孔吸引力的认知加工以及人类欣赏美这一高级智能。同时,本项目的结果对于日常人际交往和面孔吸引力相关算法的优化等方面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青春期被喻为“狂风骤雨期”,青少年可能比年幼的儿童和年长的成年人有更大的情绪抑制和控制的需求。情绪抑制控制能力与冒险行为、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有关。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探讨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情绪冲突控制的差异。31名早期青少年(男生19名;M年龄=12.66岁)和33名成年人(男生16名;M年龄=20.15岁)完成了面孔-词Stroop任务。在该任务中,情绪词叠加在情绪面孔上构成一致和不一致条件,被试被要求判断面孔的效价(面孔任务)或词语的效价(词语任务)。分析两组被试在行为表现和与情绪信息加工相关的ERP成分上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面孔判断任务中存在Stroop效应(一致性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比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短),而对于成年人而言,在面孔和词语判断任务中均发现了Stroop效应;(2)在青少年中,不一致条件诱发的N450波幅显著大于一致条件;(3)N450成分的Stroop效应仅在词语判断任务中出现,而SP成分的Stroop效应仅在面孔判断任务中出现。研究结果提供了神经证据表明,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处理情绪冲突的能力较差,这可能与其情绪控制相关的前额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面孔认知中内部特征和加工时间对种族判断的影响,采用面孔种族评价任务,选用被试内设计,通过操纵内部特征替换部位,刺激呈现时间,以及种族三个自变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中国被试来说,面孔种族信息的获取是一个随时间不断累积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鼻和口特征并不能提供有效的亚洲和高加索种族信息,眼部特征和构型信息在加工中...  相似文献   

20.
使用融合面孔范式和倒置面孔范式来研究面孔知觉的年龄偏差效应,检验知觉场能否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并以此发展年龄偏差的整体加工解释。结果发现:(1)成人和儿童在加工正立面孔时的知觉场均大于加工倒置面孔时的知觉场;(2)在加工正立面孔时,成人加工本年龄面孔比加工他年龄面孔的知觉场更大。上述结果表明:(1)知觉场大小可以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且受面孔朝向的影响;(2)知觉场假设可以解释面孔的年龄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