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慧远与“莲社”传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唐流传开来有关慧远等“十八贤’’结“白莲社,,之事,考之史实,大半是虚构。其中,属于儒的六人,虽然确有其人,并和慧远有关系,但从现存资料看,并不一定都参加过结社立誓活动;属于僧的十二人中,佛陀跋陀罗和佛陀耶舍未参加兴元元年(402)的这次结社活动;慧持、道生虽与慧远有交往,但此时也未在庐山;其余七僧,有的与庐山有因缘,有的资料缺为。因此说,这十位僧人不过是后人撮合的“庐山诸道人,,的缩影。总之,慧远等“十余贤”结社之事,不是史实而是传说,但传说也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往是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某些侧面和制造这些传说人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2.
张钰婧 《法音》2021,(11):39-45
东晋名僧支遁、慧远为中国佛教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不仅在玄佛义理、诗歌创作上开风气之先,而且以高蹈出尘、不随流俗的名士风范显于当时、闻于后世,兼有名僧与名士的双重身份.正如孙昌武先生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中将支遁称作"披着袈裟的名士",认为慧远的精神是"魏晋名士风流逸韵的尾闾"[1].随着支遁买山、放鹤养马,慧远结社、虎溪三笑等典故传说在唐宋之际流传定型,支遁、慧远在诗语中逐渐成为对僧人的敬称,与之相关的交游结社典故常用于类比士僧交往.在宋代的士僧交游、唱和诗,以及文人游寺诗、僧侣赠答诗中,支遁与慧远是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典故.据统计,《全宋诗》[2]中包含"支遁""慧远"用语的诗分别为257首与216首[3],数量相近.然而,具体到文人诗与僧诗的用典倾向,支遁、慧远在士僧笔下呈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僧人形象.因此,本文拟从文人诗与僧诗两方面分析支遁、慧远的用典情况,梳理宋诗对支遁典故的接受与慧远形象的演变,进而探究两种僧人形象所反映的宋代士僧共有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3.
张钰婧 《法音》2021,(11):39-45
东晋名僧支遁、慧远为中国佛教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不仅在玄佛义理、诗歌创作上开风气之先,而且以高蹈出尘、不随流俗的名士风范显于当时、闻于后世,兼有名僧与名士的双重身份.正如孙昌武先生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中将支遁称作"披着袈裟的名士",认为慧远的精神是"魏晋名士风流逸韵的尾闾"[1].随着支遁买山、放鹤养马,慧远结社、虎溪三笑等典故传说在唐宋之际流传定型,支遁、慧远在诗语中逐渐成为对僧人的敬称,与之相关的交游结社典故常用于类比士僧交往.在宋代的士僧交游、唱和诗,以及文人游寺诗、僧侣赠答诗中,支遁与慧远是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典故.据统计,《全宋诗》[2]中包含"支遁""慧远"用语的诗分别为257首与216首[3],数量相近.然而,具体到文人诗与僧诗的用典倾向,支遁、慧远在士僧笔下呈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僧人形象.因此,本文拟从文人诗与僧诗两方面分析支遁、慧远的用典情况,梳理宋诗对支遁典故的接受与慧远形象的演变,进而探究两种僧人形象所反映的宋代士僧共有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4.
慧远(334—416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人,至今村中仍有楼烦寺。依照慧远传记资料记载,慧远一生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334年至354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慧远主要是四处求学。他早年博综六经,阅读儒道典籍,尤其对《庄》、《老》,颇有心得。这为其日后广行教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时局动荡,慧远萌发隐居之志。从354年至382年是慧远追随道安,辅助弘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慧远偕弟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听道安讲《般若经》,颇有领悟,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遂与弟俱投道安座下,剃度出家。从…  相似文献   

5.
慧远(公元334—416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慧远一生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334年至354年,四处求学,为日后广行教化奠定了理论基础。354年至382年,追随道安,辅助弘法。383年至416年,离别道安后独立在庐山东林寺建立弘法道场。在这一时期,慧远遁迹庐山,孜孜于道,务在弘法,聚徒讲学,率众行道,创立莲社,观想念佛,组织译经,撰论著述,并与天下名僧及当政者深相结交,为僧团创造了宽松的弘法环境,为天下创建了“道德所居”的模范道场。由此,慧远僧团所居庐山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与鸠摩罗什僧团所居长安,南北呼应,中分天下,使中国佛教呈现…  相似文献   

6.
敦煌慧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史上,僧人取名慧远者很多,就隋朝以前来说,见于史载者便有三人。即庐山慧远(雁门楼烦氏)、江陵长沙寺慧远(籍贯不明)和京师净影寺慧远(敦煌李氏)。庐山慧远为东晋人,是早期佛教史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僧人,故多为人们熟知。长沙寺慧远,为南朝刘宋时人,在佛教史上,没有多少影响。至于本文要谈及的汝煌慧远,虽无庐山慧远之声誉,但也不失为一代高僧。正因如此,有人把他与庐山慧远相比,称之为“小慧远”,然因庐山慧远在中  相似文献   

7.
庆道 《中国宗教》2022,(6):44-45
清规是中国禅宗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僧众日常行事的规章,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丛林创行的僧制。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以后,就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的措施,例如,支遁创立“众僧集仪度”,慧远创立“法社节度”。唐代中期,禅宗盛行,百丈怀海于唐元和九年(814)创立禅居制度,成为新的丛林规制,世称“百丈清规”.  相似文献   

8.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把印度传入的影响并不大的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发挥、改造为中国式的净土理论。他创二道二力之说,以靠自力修持成佛的佛教其他各派为难行道,而以仗他力(佛力)成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从而为净土法门争得独立的地位;论证阿弥陀佛本愿力可靠,往生净土是真,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成佛,从而大开佛国之门;强调持名念佛的方法,简捷方便,从而人人可行。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9.
慧远大师是中国早期佛教界的杰出领袖。在他的领导下,庐山僧团成为东晋时期南方佛教的中心,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慧远继承和发扬道安创设的僧制建设,以僧制管理僧团成员,使整个僧团戒行清净、和合共处,成为模范僧团,为后世僧团内部管理提供了成功范本。僧制不同于戒律,制定者主体具有多元性,内容上既参照了戒律条文,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生命力,一经开创便广为发展,成为各大宗派竞相效仿的僧团管理模式。慧远进行的僧制建设解决了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2,(3)
寺院的来由和沿革佛教创立之后,随僧团之扩大,信众之供养,佛陀及其出家弟子们起先那种以天地为庐舍,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简朴生活条件,有了改变,建起了名为“僧伽蓝”(Sa ngharama)的固定居止处所。僧伽蓝意译“众园”、“僧院”,指众僧居住办道的园苑庭院,从房舍的角度亦名“精舍”,意谓精进修行者所居宅舍。由给孤独长者施建的祗树给孤独园,和迦兰陀长者、频婆娑罗王施造的竹林精舍,为佛世的两大伽蓝,佛陀于中说法多年。《十诵律》卷五云:“佛听受地,为僧伽蓝故,听僧起坊舍故。”佛听许众僧接受布施的地基园苑,营造伽蓝,并制定了营造伽蓝的基本法则。佛弟子如大迦叶尊者等,皆亲自带头建造僧舍。当时的僧伽蓝,只是众僧集体居止修行的处所,其建筑主要有僧房、讲堂、食堂、浴室等,并无  相似文献   

11.
佛学小词典     
《佛教文化》1995,(2):16-16
净土宗:亦称“莲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唐代善导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论》。说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名。相传东晋慧远在庐山邀集僧谷十八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故被后代奉为初祖。次后影响较大的是东魏汾州玄中寺昙鸾,著《往生论注》,认为世风混浊,靠“自力’”解脱甚难,靠“自力”解脱甚难”,而主张“乘佛愿办”(“他力”)往生净土,这种教义为“易行道”;称“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因为受望月信亨的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慧远大师的念佛思想基于<般舟三昧经>,由此导致对慧远大师念佛思想的把握不够到位,对慧远大师干净土法门的开创之功认识不足.本文认为,慧远大师的念佛思想主要是基于<无量寿经>而非<般舟三昧经>.  相似文献   

13.
《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经中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此经一译再译,先后有七种译本,现存的有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其中以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译出的《维摩诘所说经》最著名。此经译出之后,备受中国佛教学界的重视,疏注此经的著作层出不穷,不下三四十种,其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是影响一代的名僧,如南北朝时代的僧肇,道生;隋代的净影寺慧远,中国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唐初名僧、三论完的创始人吉…  相似文献   

14.
慧远是初期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学僧,并在庐山首创汉僧教团。虽然庐山教团的具体运作现已不详,但僧传所记慧远及其弟子的生平中,有涉及戒律的片段,由此可见慧远的戒律观及其实践;尤其慧远临终时为遵从戒条,拒服米汁蜜浆或续命,更是千古传诵。本文征引原来律典的说法,对这些事例加以分析,期望能对中国戒律学和僧团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9,(10)
道安曾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高僧传·慧远传》)慧远继承了他老师道安的衣钵,“以大法为已任”(同上),以一生的精力从事对佛教基本理论的传播,宏扬佛法。慧远为了引导人们超脱尘世,体认本体,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着重宣扬了他的神不灭思想和佛教因果报应理论。其中困果报应理论是慧远佛教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净影慧远生平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影)慧远,是隋代著名义学高僧。考证慧远的出家年代、受戒之师以及其住持初建的寺庙,对于研究《涅槃经》等大乘经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帅 《法音》2023,(6):12-19
<正>《景德传灯录》云:“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1]祖师体系是佛教宗派成立的重要因素。和其他宗派的“衣钵传承”不同,净土宗的祖师体系“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2]。其立祖之说始宋元,经明清,至近代最终完成。魏磊曾梳理这一过程:净土立祖之说始于宋代,南宋宗晓以“慧远、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为莲社六祖。而后志磐在《佛祖统纪》中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社七祖。清中叶,  相似文献   

18.
清凉三考     
一、慧远故里考慧远故里的记载,早见于南朝梁慧皎撰的《高僧传》。其卷六《释慧远》中记叙:“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娄烦人也。”娄烦,历史上也称楼烦。关于雁门楼烦的具体位置,后世名家注释多不一致。《辞海》与《宗教词典》的《慧远》条目中,均将雁门楼烦注释为“今山西宁武附近”。而由中国  相似文献   

19.
僧伽社会古风犹存──斯里兰卡佛教考察报告(续一)邓殿臣俗称出家人为“僧”。“僧”是“僧伽”(Samgha)之略,其意为“众”。僧众和合共住,组成的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姑且把这个群体名之为“僧伽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是由佛祖释迦牟尼创建的,至今已有...  相似文献   

20.
宗教研究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匡永琼(2.3)佛教哲学与德里达解构主义郭延成(2.8)佛学研究《金刚经》研究述评杜正乾(1.10)佛教哲学中的“是”林晓辉(1.15)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袁升祺(2.12)赵朴初是中国佛教现代化历程的开拓者李霞(2.16)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佛名考辨曹彦玲(2.22)庐山慧远的佛教发展策略梁民政(3.3)皈依佛教的精神超越之旅——宗炳的佛学活动及其对晋宋之际佛学思想的诠释杨遇青(3.9)如来藏本有与空性之关系略述聂伟荣(4.3)试论佛教戒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竹音(4.9)宗宝本《六祖坛经》“止恶行善”论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