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莉 《法音》2004,(7):49-49
人民日报讯(记者张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堪称佛教百科全书的清乾隆版《大藏经》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北京经律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重印出版。《大藏经》收佛典1675部,共7240册,若一册一册地摞起来可达40层大厦之高,堪称佛教百科全书。作为宫廷版佛典,乾隆版《大藏经》又称《龙藏》或《清藏》,其雕版工作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三年(1738年)刻完。刻板完成次年即印制了100部,但历经200多年的历史沧桑之后,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龙藏》集佛教传入中国1700多年的译著之大成,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著作和佛学研究著述,是…  相似文献   

2.
彭孙遹(1631-1700),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年七十而卒,是清初著名诗人和词人.他才学富赡,词采清华,与王士禛齐名,时号"彭王",尤工填词,"渔洋推为近代词人第一".彭孙遹著写的文学作品有《词统源流》、《金粟词话》、《南淮集》三卷、《延露词》三卷、《词藻》、《松桂堂全集》四十三卷.彭孙遹以武功起家,转而习文.顺治十一年(1654),彭孙遹于海盐考取举人,并且于顺治十六年(1659)考中进士,成为内阁中书舍人.顺治十八年(1661)由于"江南奏销案"被牵累而落职,他从此便周游四方,与友人闲赋诗词进行唱和.直至康熙十五年(1676)奏销案才得解,而彭孙遹时年已45岁.康熙十八年(1679)召举博学鸿词,彭孙遹考取一等一名,授官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后官升至吏部右侍郎,分别任经筵讲官,平定三藩方略总裁,复充国史馆总裁.  相似文献   

3.
《周易》这部书,自刘向(公元前77—前6年)刘歆(公元?—23年)父子编《七略》起,已被置于《六艺略》之首。及清纪昀(公元1724—1805年)编成《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仍以《周易》置十三经首位。乾隆后更受人重视,迄今国内外的学术界均予以高度重视。故至少有二千年,此书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础。要进一步认识二千年来的文化基础,必当具体地评读并研究二千年前的《周易》原文。首先应理解刘向父子视作为《周易》的原文是什么?下录《汉书·艺文志》之言:  相似文献   

4.
《黄箓科仪》十二卷,不著编辑名氏,今所见为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年)和亲王重刻朱墨套印本,每半页九行,行十五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版心上方有《黄箓科仪》四字。卷端题《清微黄箓大斋科仪目录》一行。朱印乐谱工尺,墨印句  相似文献   

5.
乾隆十二年(1747),江南地区发生苏州教案,两名传教士被处死。乾隆十九年(1754),江南地区再次发生教案,被拿获的五名传教士先被监禁,后被驱逐至澳门。在这两次教案的打击之下,江南传教区日趋萎缩。本文利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苏州致命纪略》和《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中的有关资料,对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视的江南两次教案发生的背景、经过及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探讨乾隆朝严惩传教士的原因,而对教案等相关材料的厘定,有助于考察乾隆时期的禁教政策。  相似文献   

6.
陈金龙 《法音》2005,(2):23-26
《清藏》又称《乾隆版大藏经》,因其每函首册刻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的“龙牌”,故亦称《龙藏》。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雍正帝敕令雕造汉文大藏经,在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庄亲王允禄、和亲王弘昼、贤良寺住持超圣等主持刻经事宜。雍正十三年(1735)开雕,乾隆三年(1738)刻完,历时五年。《清藏》收书1670种,7240卷,724函,依《千字文》字序编目,自“天”字起至“机”字止,共724字,每字一函,每函十卷,合计经版79036块[1]。《清藏》完全按照经律论、大小乘、杂藏的顺序编排,成为中国历代最权威的皇家宫廷版藏经。《清藏》经版,原存武英…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道士,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一代弟子闵苕,派名闵一得,字补之,亦字小艮,号懒云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卒年无差,而其之生年却大有径庭,现在的说法几乎都是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享年七十九岁。如《中华仙学》中陈撄宁先生所作的《闵小艮真人传》,以  相似文献   

8.
前几年,先后读过张培锋教授的《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宋诗与禅》等著作,其材料的丰富、考证的详密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严谨踏实的学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高兴地读到他的新著《居士传校注》(中华书局"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之一,以下简称《校注》)一书。该书作为一部扎实的基础研究著作,为中国居士佛教研究勘定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居士佛教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年(1775),彭绍升(法名"彭际清")述。《居士传》是一部专门记述汉地佛教的世俗信仰,即居士的生平事迹,亦主要是他们的佛教活动的传记,也是清代以前同类题材的一部集  相似文献   

9.
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又号素朴散人、被褐散人。原籍山西省平阳府曲沃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他幼年即留心炼养,参学求道,但不得真传。后遇“龛谷老人,即分邪正,复遇仙留丈人,群疑尽失”,方悟丹道秘奥(张鸿汀辑《陇右经学之传授》)。后半生一直在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栖云山、兴隆山修道,并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成为清乾隆、嘉庆时期晋、陕、宁、甘、青一带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有二十多种,民国初年汇刻成集,称为《道书十二种》。这些著作依其内容,大致可  相似文献   

10.
夏言(1482-1548),字公瑾,号桂洲,江西贵溪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嘉靖朝以议礼受帝赏识,嘉靖十年(1531)官升至礼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擢升武英殿大学士,不久居首辅,后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最终为严嵩所构,卒坐弃市.隆庆初,追复原官,谥文愍. 夏言一生著述颇丰,且包括诗、词、文等文体.明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二云:"夏言《桂洲集》五十卷,又《赐闲堂集》十卷,又《应制集》四卷,又《桂洲词》一卷."[1]卷三十二又记载:"夏言《桂洲词》一卷."[2]不仅如此,由于他曾任嘉靖朝首辅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的作品从刊刻之始就一直受到世人关注.明清时期,相较其它文体,人们对夏言词作的研究最多,也最深入.  相似文献   

11.
王裕明 《学海》2011,(5):164-166
《月中人》作者月鉴主人生平可考。月鉴主人为徽州绩溪章传莲。传莲,字天山,号月鉴,别号乐真子,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生以修道为主,著有传奇《鉴中天》和《拈花记》。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寺庙碑刻与社会史"项目启动于2003年,项目主持单位为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高等实践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有二十余位中法学者和学生参与研究,其目的是要理解寺庙在城市中的作用及其与市民的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如下几部分:首先是利用地图查找寺庙。我们主要依据清乾隆十五年(1750)绘制的《京城全图》,辅以若干种近、现代地图,清点并记录地图上已有标注的庙宇。《京城全图》于乾隆十年(1745)开始绘制,乾隆十五年五月十六日(1750)进呈御览。我们在这份地图的内城部分中一共找到了829  相似文献   

13.
金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居大渡河上游,境内有大金川河,因沿河诸山盛产黄金而得名。据金川县县志载:一七七一年(清乾隆三十六年)第二次金川之战时,从陕西渭南调来的清军中有不少回民官兵。战后留住戌垦,为移居该县最早的回族。继后陆续有不少来此经商定居的回族人,伊斯兰教随之传入。一七九四年(清乾隆五十九年)回族穆斯林集资,清政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伤寒论类方》与《类聚方》的思考南京中医学院(210029)黄煌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徐灵胎“探求三十年”的心得之作《伤寒论类方》终于定稿。他在序言中说:“余纂集成帙之后,又复钻穷者七年,而五易其稿,乃无遗憾。”徐氏此书,一改过去从六经...  相似文献   

15.
元建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五台县城内西门旁,俗称西寺,为国家重点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五台县志》载:“广济寺。在县治西。元至正年间建,已就倾圮,清乾隆四十三年知县王秉韬重葺。”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广济寺碑又说:“广济寺建于元代,土人呼为西寺,以其偏于县西门内也。寺制极巍峨,栋宇插云,斗拱焕日……。由此可知,广济寺创建于元代。”  相似文献   

16.
<正> 薛瑄字温德,号敬轩,山西河津(今万荣)人。他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卒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永乐年间进士,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清。其主要著作有《读书录》、《读书续录》等。薛瑄学宗程朱,是明初一代理学大师。卒后其学“诏名正学,隆庆六年,允廷官清,从祀先圣庙庭”(《明史·薛瑄传》)。“海内宗焉”(同上书《儒林一》)。薛瑄之学在明代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作用,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其一,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看,薛瑄思想具有  相似文献   

17.
<正>金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居大渡河上游,境内有大金川河,因沿河诸山盛产黄金而得名。据金川县县志载:一七七一年(清乾隆三十六年)第二次金川之战时,从陕西渭南调来的清军中有不少回民官兵。战后留住戌垦,为移居该县最早的回族。继后陆续有不少来此经商定居的回族人,伊斯兰教随之传入。一七九四年(清乾隆五十九年)回族穆斯林集资,清政  相似文献   

18.
包兆会 《天风》2017,(6):54-55
正李问渔(184-1911),江苏川沙(今属上海浦东新区)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生。他创立了综合性报纸《益闻录》,留下《圣母传》、《宗徒大事录》、《福女玛加利大传》等所译40余种,所著18种,所编《徐文定公集》、《墨井集》等数种。他是晚清从事西学传播的天主教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精通英、法、拉丁语,获神哲学博士学位,为耶稣会再次来中国后首批华人晋铎者;他又号称"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第一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2)
1988年11月24日,木板刷印本《乾隆版大藏经》首批发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到会祝贺并讲了话。《乾隆版大藏经》刻成于乾隆三年(1738),全书共7240卷,分装724函,约7600多万字,是我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