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大有潜力可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来看,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年龄阶段已大大提前了,这和过去皮亚杰,艾尔金及我国曹日昌等人所做的实验结果,有所不同。他们的结论是:儿童大约从五岁左右起才开始能最初地、并且固定化地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而真正掌握具有相对性的灵活性的左右概念,大约要到10岁左右才有可能。这些实验说明了当时学前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特点是正确的。但是,  相似文献   

2.
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问题,过去已做过不少实验研究。在国外皮亚杰和艾尔金等人曾做过系统的研究,我国朱智贤教授等人于1963年曾对皮亚杰和艾尔金的实验进行验证,得出了与他们基本相同的结论:5—7岁阶段的儿童能比较固定化地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7—9岁阶段的儿童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到了10岁左右,儿童才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旧话重提”呢?  相似文献   

3.
田学红  方格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1,24(1):114-115
对介词的理解是空问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将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总结为:三岁幼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幼儿开始辨认前后方位;5岁幼儿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认左右方位;6岁幼儿还只能达到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的水平,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尚未发展完善。由于实验材料的不同,研究者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幼儿的空间认知发展阶段可以解释幼儿对空问词汇的掌握。目前.在儿童空间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框架基础之上研究幼儿对空间方位介词的认知发展成为一种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自宗教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儿童宗教意识问题就成为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皮亚杰认为,不论是在儿童早期(3-7岁),还是在儿童后期(10-12岁),随着具体到抽象思维的概念形成,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和前因果观念下的泛灵论、目的论、人工论起重要作用,儿童自发宗教观念时隐时现。此理论被宗教神学家所利用,针对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适时进行儿童的宗教教育,即所谓"三岁给我,六岁还你"。  相似文献   

5.
3-6岁壮族儿童颜色命名及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一些心理学家很早就觉察到很小的婴儿就已表现出辨别颜色的能力。1881年W·Preyer 发现,婴儿出生42天时,已能对周围带色彩的物体表示愉快神态。他曾用红色和绿色作为实验的材料,结果两岁以下的幼儿还不能回答颜色的名称,到三岁以后才能有把握地说出某些颜色的名称。在J·F·Dashiell的研究中发现,幼儿到三岁时对颜色命名仍是不稳定的。W·H·Cook 对西欧儿童的研究结果指出,6岁儿童对红、绿、蓝、黄四种主要颜色的命名正确率为62%。我们以8种常见色卡为实验材料曾对我国不同民族的儿童做了颜色匹配、颜色命名及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5岁幼儿还不会正确命名任何颜色;2岁幼儿中有40%会进行1种或2种颜色命名;2.5岁幼儿有80%左右能进行某些颜色命名,正确率可达到25%;3岁幼儿命名正确率呵达50%。在颜色命名的实验中,还发现:正确命名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5岁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个阶段表现出一种“飞跃”现象,平均正确命名率达到90%,到6岁时达到94.5%。从幼儿对颜色命名的趋势来看,幼儿对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似乎都是先是红色,然后是白和黑,再后是黄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概念的模糊性概念的模糊性就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不同于事件的随机性。随机性也是一种不确定性——事件出现机会的不确定性。而模糊性则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通常表现为一个概念没有确定的边界。概念的模糊性更迥别于概念的混乱,模糊性具有客观性,即在一定的语言历史阶段,模糊性是无法消除的。而混乱性则表现为对概念内涵的不正确理解和在应用中的混乱。概念的模糊性也不等于相对性。它包括相对性,但比相对性涉及的范围更宽。如渺茫、彼岸等概念的模糊性,显然不是相对性。  相似文献   

7.
以220名5~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了幼儿策略选择和策略执行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 (1)5~6岁幼儿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加法算术题,包括5种基本加法类型与3种数数亚类型. (2)幼儿主要选择支持性策略. (3)5~6岁幼儿策略执行呈多样性特点,各策略的执行正确率与速度不相同. (4)题目难度对幼儿的策略选择与执行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幼教工作者极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探讨其特点和规律,这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开发幼儿的智力,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选择90名3-5岁幼儿为被试,采用熟悉和不熟悉两种材料来测验幼儿在外表一事实区分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结果表明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随年龄增长在3-5岁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变化.材料熟悉度和任务类型对幼儿心理理论水平的发展有影响.这些结果说明表征不可通达假设的观点似乎要优于表征缺失理论.  相似文献   

10.
随机选取幼儿园托儿班、小、中、大班幼儿各一个班,共130名幼儿为被试,运用从Matsumoto和Ekman编制的面部表情图片(JACFEE)中选取的36张,让3~6岁幼儿分别进行识别和标签,探讨了3~6岁幼儿面部表情识别与标签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幼儿最先能够较好识别高兴表情,其次是愤怒、悲伤表情;再次是恐惧、惊奇、厌恶表情。(2)3岁左右幼儿对于6种面部表情均不能正确标签。4~6岁对于高兴、愤怒、悲伤面部表情标签成绩较好,恐惧和惊奇面部表情标签成绩次之,3~6岁各年龄幼儿对于厌恶表情均不能正确标签。(3)3~6岁各年龄幼儿的面部表情识别成绩高于标签成绩,无论是表情识别还是标签3~5岁是一个迅速发展期,5岁以后逐渐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幼儿对不同情境中的情绪认知及其归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雄  方富熹  赵佳 《心理学报》2006,38(2):216-222
考察了90名3~5岁幼儿对4种与情绪关联程度不同的日常情境中,具有积极或是消极行为表现的故事主人公的情绪理解。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幼儿都能理解各情境中具有积极行为的主人公觉得高兴。(2)幼儿对相应的消极情绪认知要相对差一些,并在3~4岁之间获得了较显著的发展进而达到基本能全数理解的水平;尤其是在低关联情境中,幼儿对消极情绪的认知更差一些,且显著低于对高关联情境中的消极情绪认知。(3)60%左右的3岁幼儿能认识到同样情境中具有不同行为表现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情绪体验,到4、5岁时,幼儿的这一情感观点采择能力获得较大发展并达到成熟水平。(4)幼儿的情绪归因与情绪的性质以及具体的情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幼儿幽默感结构和发展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开放式问卷、个案观察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自编3~5岁幼儿幽默感教师评定问卷,通过因素分析研究3~5岁幼儿幽默感的结构.结果表明:3~5岁幼儿幽默感包括幽默理解、幽默应对和幽默创造三个维度;所编制的3~5岁幼儿幽默感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3~5岁幼儿幽默感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儿童对时间顺序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格  方富熹  刘范 《心理学报》1984,17(2):65-73
本实验以按时序排队和组成时间系列以及口头申述理由为客观指标、探讨4—7岁儿童对每日时序(早晨、中午、晚上)和一日之延伸(昨晚、明早)以及对时序的相对性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5、6岁儿童对一日之内早午晚时序已能正确认知,但4岁儿童仍相当困难;4、5、6岁儿童对一日前后延伸的时序和时序相对性的认知随年龄而发展,但总的认知水平仍较低;对时序相对性的认知到7岁可以达到。儿童对时序的理解是以本身的生活经验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儿童时间词语的发展与对时间关系的认知是互相促进的,两者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相似文献   

14.
唐洪  方富熹 《心理学报》1996,29(4):359-366
以幼儿易于理解的有关享用财物的小故事,对4、5、6岁儿童作个别随访,综合考察其已获得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认知的特点,以及相关情绪预期的情况。结果表明:1.幼儿已经获得了有关社会道德的最初步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日常概念水平的知识对行为作道德判断,其道德认知已出现关心他人利益的成分,自我中心主义不突出;2.幼儿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绪预期与对故事中损人者的情绪预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脱节的现象在前者未有明显表现,却在后者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一、“原始思维”概念的语义界定思维 所谓原始思维,实际上只是思维的一个特殊方面,因而,对原始思维这个概念的理解和界定,还应从对思维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入手。什么是思维?对此,可以有不同角度的不同回答。(一)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看,思维是一种“认知行为,即我们回忆或操纵代表物体和事件的意象或观念的符号行为。”(高登森(R.M.Goldenson)主编:《人类行为百科全书》第2卷,纽约,1970年英文版,第1312页)  相似文献   

16.
陈俊  贺晓玲  李霞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12,35(4):906-910
采用故事法, 考察在3种动机冲突下幼儿反事实思维理解的发展。结果表明:(1) 2岁幼儿的加法、减法反事实思维得分显著高于替代反事实思维。(2)在加法反事实任务中, 2岁幼儿显著低于4岁幼儿;在减法反事实任务中, 3个年龄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3)在趋避冲突下, 加法与减法反事实得分都显著高于替代反事实。(4)在结果反事实理解任务中, 随着年龄增长, 幼儿结果反事实思维理解能力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赵杨柯  钱秀莹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64-1871
自我中心视角转换是通过调整自我中心参考系以认知外界物体的心理过程,是相对于基于物体空间转换的另一种心理空间转换方式。行为数据显示自我中心视角转换存在观察者优势,脑成像结果也表明这类转换与基于物体空间转换存在脑区上的分离,这些结论都支持了多系统模型,说明自我中心视角转换是一种拥有独立脑机制的心理转换方式。自我中心视角转换的研究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是在8—13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共有200名被试,分5个年龄组,每组40人。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以幼儿为对象重复对8—13岁儿童的实验,第二单元采用四个侧面都有鲜明特征的单个物体为刺激物。 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知觉经验和物体的鲜明特征是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中心现象在8岁组表现最为突出;我国儿童解决三山课题的发展阶段与皮亚杰划分的阶段基本一致;发现解决三山课题的成绩与错误结果之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8岁以后成绩的发展变化与脱中心化的倾向相应,7岁以前是与其他错误相应,7岁是两种性质的转换点。 研究数据提供了我国儿童解决三山课题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幼儿对基于信念的惊奇情绪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雄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7,39(4):662-667
采用简化的错误信念任务,考察了90名3~5岁幼儿对自己或他人信念证伪引发的惊奇情绪认知及其错误信念理解。结果显示,3~5岁幼儿对自身或是故事主人公信念证伪之后的惊奇情绪理解表现出显著的发展趋势,其归因均以情境定向为主,只有极少数幼儿提到了相应的信念状态。3、4、5幼儿对他人、以及自身错误信念的认知基本是一致的,通过率分别为一半左右、76.7%、93.3%。幼儿对惊奇情绪产生原因的逆向推理能力在3~5岁之间获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一能力显著差于其错误信念认知,且略低于其顺向预测能力。这些结果揭示出幼儿很早就发展的心理理论以及心理表征技能在惊奇情绪理解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16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谎言概念理解的年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幼儿心理理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谎言概念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1)幼儿对说真话行为与说谎行为的概念理解不是同步发展的,对说谎的概念理解要早于对说真话的理解,4岁幼儿的谎言概念理解水平高于3岁;(2)控制幼儿的年龄和言语能力后,心理理论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正相关,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负相关;(3)幼儿心理理论在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