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道之义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十五章中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教》2018,(6):1-1
《老子道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云:道冲而用之,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又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德经》云: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  相似文献   

3.
祖师语录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 :“大”。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4.
台湾、港澳《老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港学者重视对《老子》的研究。台湾中华民国孔孟学会理事长陈立夫主编的《易学应用之研究》一书在“易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一篇中论道:《易经》乃古代学术思想之根本。至于老子五千言,自首至尾,一贯的都是在阐明“易”义,可以这样看法: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如云:“万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一则见之于第二十五章,其对道之描摩,仿佛包羲氏  相似文献   

5.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6.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7.
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中国道教》2003,(3):33-35
一、正确认识庄子语言观在道家经典《老子》中有不少章节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的这些观点在《庄子》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如《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乎,…  相似文献   

8.
道与言——论存在与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第一章) 什么是道? 《庄子》说, 道有是非; 道有封; 道有物; 道未始有物。道是无。一、道: 以为未始有物与以为有物1. 未始有物: 存在的本体是生  道存在。《老子》说: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廖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第二十五章 ) 道确确实实存在。道普遍存在。《庄子》说: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道自己为自己的存在的根本。道是元。从时间的角度来看, 道先于…  相似文献   

9.
道与人生     
诗云 :求道问道先问己 ,问心问身安舒否 ?能安能舒何外求 ,安心舒身即是道。人生无因不出生 ,无命无果不出世。无缘相逢不相识 ,有缘千里来相会。  一、何谓道《道德经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道”以字来分析 ,左为走部 ,右为首部 ,意为人生之道路应走在人之前头 ,做为人们之楷模 ,是众人遵守之目标 ,亦是大家公认之道理、准则或道路。一个人如为众人之领导或楷模 ,其言行、举动在食、衣、住、行中表现出来之动作 ,需合乎大家公认之标准 ,学习之…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人类正处在一场新科学革命的前夜,这场革命必然也会在哲学领域发生。有趣的是,这场新科学革命将有可能再次回到曾经做出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四大发明的中国,向老子的道学文化汲取智慧。人们发现,21世纪的新科学将是整体的科学,是揭示宇宙、生命和心灵三者“大统一”规律的科学,这种新科学我们称之为新道学。一什么是道?老子《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相似文献   

11.
梁发 《中国道教》2011,(6):18-19
在道家哲学中,道有体用.道体就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从其“用”看,道就是法则秩序,能够顺应天地秩序而行的,那就是“常道”,所以能“周行而不殆”.因此《老子》首章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21章具体地描述了道的面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宋儒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句,用“心地光明”作为注脚,充分显露出“道”的玄妙性与真确性.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老子不仅提出虚空的道是宇宙的本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而且说明道是混成之物,即道是有精妙的内部结构属性的,并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认识"道"是混成之物的路径。道是由无限创生因子混融而成的系统,宇宙在创生及万物演化的过程中,道或无限的创生因子始终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道所为。道是由创生因子混融而成的思想观点,可为现代宇宙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维维度,为科学探索真空世界的奥秘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推进现代宇宙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一、庄子“道”的境界性质先秦老子和庄子都讲“道”,但“道”在老、庄处的哲学性质、旨趣、意蕴并不相同。在老子处,“道”基本上有这样几种涵意:一是本体意。如《老子》第一章讲的“常道”;第四章讲的“道冲”;第六章讲的“谷神”;第十四章讲的“道纪”。作为本体之“道”,其根本的性质是“自然”,即《老子》第二十五章讲的“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无为无造、自然而然。二是生成意。如《老子》第三十四章说的“大道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四十章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特别…  相似文献   

14.
早期道教选择性地接受了先秦时期的混沌意象,将其改造成道教的至上神。《山海经》中的浑敦;《庄子》是为“中央之帝”的浑沌及浑沌氏之术;加上《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一内涵极度宏大的宇宙生成论,使道教徒对之借鉴、思考的同时,也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建构,将恍惚若存却又抟之不得的“道”,也即混沌,附着于历史人物老子的身上,使抽象的“道”具象化,形成了混沌、道、老子三位一体的道教理念,确立了以老子为创教宗主的具体形象。唐宋时期,由于内丹术的兴盛,混元气的重要性得以凸显,道教徒将抽象的混元气等同于创教宗主老子,重新建构了混元、道、老子三位一体的宇宙发生论。而混沌则退化为宇宙演变中的一个阶段,其本应有的神圣地位转移给了混元。  相似文献   

15.
韵诵道德经     
体道章 :道可道  何为道者能成立 ,阴阳未判始无极。虚无之为本体 ,宇宙起源信无疑。天地本始万物根 ,造化枢机由此生。有物混成先天地 ,无所不在满乾坤。无形无情又无名 ,至虚至实且至灵。万物之始天地母 ,不生不灭永恒存。何为可道非常道 ,有形有名万物造。混沌初开阴阳判 ,清浊乾坤从此肇。天布三景日月星 ,风雨阴晴气象新。八卦九州地舆奠 ,飞潜动植山水分。如此万物非永恒 ,有生有灭毁与成。所以称其为可道 ,谓非常道亦是名。何为无欲观其妙 ,先天本性无上道。至虚至寂常无欲 ,杳冥洞观造化奥。徼属有欲后天存 ,虚无发动有性情。六…  相似文献   

16.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7.
学界通常把老子之道理解为无情感、无意志的道,而难以整体自洽打通全文,而《老子》文本里多处原文涉及超越性的意志存在。道不是无生命的死道,作为情意性存在,具有情感性与意志性。楚简《老子》里,作者用“悦”(“敚”)来规定道,具有喜悦之情感性,可以理解为喜神(老子还用“谷神不死”言道,道是一种神性存在);今本《老子》里的“以慈卫之”也是道的情感性,用“道亦乐得之”来论述情感性的人·道关系;今本《老子》的“天将救之”“有罪以免”“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系统体现了天道的意志性,可以解读为天道的救赎性与终极价值性。道有情意性,同时又不干预人的主体性,“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正>《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经典,其"恶杀好生"、"敬天法地"、"万物各自有宜"、"和谐共生"的思想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恶杀好生《太平经》把生喻为天地之德,把道德与天地相配,旨在说明道兴则万物生。"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万物多不能生,即知天道伤矣;其有不生者,即知天克有绝者矣。一物不生一统绝,多则多绝,少则少绝,随物多少,以知天统伤。夫道兴者主生,万物  相似文献   

19.
先秦道家在推论万物的根源与万物、实在与现象、形而上的本体与形而下的器物、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以及万物之为万物的终极原因时,提出了“道”与“物”这对范畴。老庄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庄子·秋水》)、“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物物者之非物也”(《庄子·在宥》)、“物物者与物无际(《庄子·知北游》)等,都在向人们展示“道”与“物”这对范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坦途。春秋后期的老子将“道”延伸为形而上的、非物质的宇宙…  相似文献   

20.
道德通玄静夫“道”者,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一体。道教早课《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又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欲求大道,须先积德。因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德”是“道”的动转,故,无德难求道。即有了德,求“道”须用“通”字才能超凡入圣。以人身内修而言,人有道德,疾病不生,诸魔不侵,再通过内功修炼,即能长生不死,若再不断加修,通玄达窍,出神入化,也就成为人们崇奉的活神仙。夫“玄”者,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