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五)条件反射与学习人脑电活动的条件反射与学习研究绝大部分均狭隘地仅以α波阻抑现象为指标。早期的研究(H.Jasper与C.Shagass,1941,与1943等)便曾证明借传统的α波阻抑现象可见条件反射的建立。一般常用的方法为用不引起α波阻抑现象的轻声作为条件刺激,用能引起α波阻抑现象的光刺激作为非条件强化。当轻声与光刺激多次结合后,若单独轻声刺激连续2—5次引起α波阻抑现象便表示条件反射的建立。借上述方法也可探讨分化或延缓条件反射等。例如用高音作为阳性刺激信号与用低音作为阴性刺激信号或用节拍器为条件刺激,延迟10—20秒再进行非条件强化等(K.  相似文献   

2.
第一个描記人类脑电图的貝格尔(H. Berger)便观察到頻率每秒20次左右的β波显然較每秒10次左右的α波更加与思維(心算)有关。1935年有人謂心算或感觉想象等思維活动使α波阻抑,以后許多作者都认为α波(枕叶α波)阻抑显然是思維活动的指标。虽然个别作者曾观察到思維时α波未必阻抑,但α波阻抑与思維(默讀  相似文献   

3.
問題 自威纳尔与瓦普纳(H. Werner,& S. Wapner)提出所谓“感觉-紧张”的知觉理论后,关于身体处于不同倾斜状态下对知觉影响的问题,近年来引起不少学者们的注意。鲁利亚(S. M. Luria)比较了身体倾斜状态下视锐的变化,认为身体在不正常的姿势条件下视锐受到影响。长塚研究了身体倾斜状态下的似动知觉,结果表明身体倾斜时  相似文献   

4.
大脑的重要功能之一——记忆。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经典心理学一般地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或三个阶段,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用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则可描述成:对输入信息的编码,整合和储存,以后在一定条件下提取的过程。而记忆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储存.记忆的结构基础不久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舍别尔教授,应用新的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人脑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人脑是由5000多万种细胞构成的,细胞总数约为1000亿个。而与输入信息的编  相似文献   

5.
程序性运动学习包括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M1)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DLPFC和M1之间的联通性及其与不同程序性运动学习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连续反应时间任务, 结合经颅磁刺激(TMS)方法, 探讨左侧DLPFC到M1的联通性在不同程序性运动学习中的差异。实验1采用两连发TMS探测DLPFC到M1的最佳投射时间点; 实验2, 被试分为2组, 分别进行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 在学习前、后采集行为学数据, 以及M1的运动诱发电位和DLPFC-M1联通性的电生理学数据。行为学结果发现序列学习组的学习效果更佳; 电生理学结果发现, 两组被试学习前、后M1的运动诱发电位均未发生改变; 在最佳时间投射点、适当刺激强度下, 序列学习组DLPFC-M1联通性发生改变, 且与学习成绩相关, 而随机学习组没有改变。结果说明DLPFC到M1的联通性增强可能是序列学习成绩更佳的重要原因, 这一结果从电生理角度为DLPFC在运动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6.
前言在知觉辨别中,视觉和触觉的作用已有过不少研究,在J.Gibson 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一周岁左右的婴儿就已具有触觉通道和视觉通道相互传递信息的能力。但对这二者的相互作用问题,仍有不同看法。R.P.Kelvin 的研究表明,通过单一感觉道(如“视—视”或“触—触”)对物体大小的辨别与交叉感觉道(如“视—触”或“触—视”)进行辨别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我们以前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由视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触觉再认,要比由视觉再认的成绩为差;而由触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视觉再认则比触觉再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问题视觉和动觉通道在运动学习中最为常用。在视觉输入和运动的选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往的研究主要考察了视觉和动觉通道在同通道和异通道匹配条件下进行识记一回忆时的相互关系,对于视、动两种感觉通道同时或先后识记同一刺激物的问题,尚无报告。研究运动记忆的传统方法,主要使用线性定位作业。近来,一些研究已注意使用划图作业来探讨运动记忆,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实验拟以信号检测沦为手段,运用模糊集合统计方法处理实验结果,计算肯定程度函数作为再  相似文献   

8.
视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外界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视运动知觉异常是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一种常见表现, 其检测光流、二阶运动、协同性运动、生物运动及运动速度的能力异于健康控制组, 且过度迷恋重复性运动物体。该群体视运动知觉异常的原因探析集中于背侧/M细胞通路特定假设、复杂性假设、神经噪声假设、经验缺失假设、时空加工异常假设、极端男性脑理论和社会脑假设。但到目前为止, 尚缺乏一个统一准确的、可验证的解释。未来研究应注重考察自闭症者视运动知觉异常的个体差异和神经生理机制, 进一步整合和验证解释理论, 并着眼开发有效的视运动知觉测评工具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云  岳文浩 《心理学报》1993,26(3):62-68
以年龄在55—79岁的正常人(男40人,女34人,平均年龄64.34±5.67岁)为被试,做视觉诱发电位(VEP),并测试韦氏智力测验的11项分值及智力商数、临床记忆测验的5项分测验及记忆商数、测量血压和头颅CT的脑萎缩程度,根据眼底动脉硬化表现和神经体征确定脑动脉硬化的程度.将上述资料数字化输入计算机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智力和记忆力分别与视觉诱发电位的某些指标变量有关,与脑动脉硬化程度有关,与收缩压相关性较大,与舒张压相关性不大,与生理性脑萎缩程度关系不大。还探讨了推测老年人智力和记忆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运动的认知控制是机体选择适合当前情境的运动的关键。皮层和皮层下运动区的不同脑区分别参与运动认知控制的不同方面, 同时又相互协作以确保各种运动的正确执行。运动前区(PMC)和初级运动区(M1)共同负责感觉与运动之间的转换, M1区、小脑和纹状体共同参与运动的学习和记忆, 辅助运动复合体(SMC)和M1区在运动的计划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基底神经节和前辅助运动区(pre-SMA)是对运动进行抑制的关键脑区。  相似文献   

11.
自1791年L.Galvani发表著名的“动物电”(Animal Electricity)理論发展到人脑电活动描記的历程是漫长的,經历了九十余年才誕生动物脑电活动的描記(1875年R.Caton),再經历五十年才誕生了人脑电活动的描記(1924年H.Berger)。就人脑电活动研究言,它与心理或精神現象的相关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严格地說,人脑的每一个活动几乎都是生理心理或精神生理的活动,人脑电活动的每一个变化也无不伴随一定的感觉輸入,  相似文献   

12.
在上世纪未,冯特的学生J.M.卡特尔(Cattel)对词的视知觉开始进行了实验研究。但是他的研究没有坚持下去,因为当时所采用的方法不可能取得任何结果。这种情况持续五十年之后才发生较大的变化。词视知觉又重新成为认识过程实验心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之一。这反映在1981年几种主要国际实验心理学刊物就阅读以及与此有关问题而出版的几  相似文献   

13.
感觉寻求的人格特质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仲庚  张雨青 《心理学报》1988,21(3):106-112
本文简要介绍了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近代研究。这一理论及其测量方法(SSS)起始于苏格曼(M.Zuckerman)有关感觉剥夺的实验研究,其意图在于测定最佳刺激水平的个体差异。本文回顾了近代研究文献,评述了(1)感觉寻求量表Ⅰ至Ⅴ的发展情况及四个分量表的意义,(2)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研究,(3)精神分裂症和其它精神障碍的感觉寻求特点,(4)饮用酒精、吸烟及生活紧张易感性的研究。本课题将有助于正常和异常人格的研究,并提供了对行为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一,实验目的记忆在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幼儿知识的掌握,语言的学习,技能、技巧的培养,以至个性的形成,都与记忆活动密切联系。国内外关于幼儿记忆的研究,主要限于有意与无意识记,机械与意义识记,形象与语词记忆等方面,很少从不同感觉道输入信息来进行比较。有的实验虽然涉及到不同感觉道的记忆,但被试者都是7岁以上的儿童,如斯梅德利(Smedley(和三岛:横尾等人的研究。为了全面了解幼儿的记忆发展水平,我们设计了关于幼儿不同感觉道记忆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对幼儿各个感觉道输入信息来全面测查幼儿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动觉和触摸觉的记忆水平,了解其发展规律及特点。以便为幼儿记忆的理论研究提供实验数据,为幼儿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本研究是整个实验的第一部分,即幼儿视感觉道记忆和听感觉道记忆及其比较。  相似文献   

15.
既往自评问卷和神经心理学研究提示注意损害有可能是化疗相关认知障碍的重要表现之一,却并未得到脑影像学和脑电生理研究的充分证实。本研究以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新异oddball范式,对化疗相关注意障碍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对相关诱发电位(主要包括P2、N2、P3及其子成分)的波幅分析表明:化疗后患者与术后化疗前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非随意注意(而不是随意注意)功能受损,但前者主要表现为对新异刺激的察觉、探测能力减弱,而后者的问题则更多地与分配给分心抑制的注意资源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1.相关理论感觉统合理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Ayres A.J)于1969年首先系统提出。1970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J.Ayres)根据脑功能研究,提出感觉统合理论。爱尔丝博士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正确反应。  相似文献   

17.
信息降格说认为, 感觉功能老化使认知系统难以获得良好的信息输入, 并必须牺牲有限的认知资源获得更好的刺激信息, 使能用于认知加工的资源不足, 造成认知老化。为探讨感觉功能对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作用, 该研究采用2(年龄组:年轻、老年组)×4(视知觉压力水平:高、中、低、无噪音)的混合设计, 考察年轻、老年组在相同视知觉压力下基本心理能力的年龄差异。结果发现和无噪音条件相比, 相同视知觉压力下基本心理能力(数字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的年龄差异减小, 甚至消失, 一定程度上支持信息降格说。视觉功能衰退可能是影响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重要因素, 但这种作用受认知资源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肢体运动(空间位置运动与身体模式运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重要途径。以往行为学和脑成像研究分别探讨了空间位置运动信息和身体模式运动信息的工作记忆存储问题, 发现两种肢体运动信息的存储均独立于语音环、视空间画板的视觉子系统, 需要视空间画板的空间子系统的参与; 两种肢体运动信息激活的脑区(运动相关皮层)独立于语音环、视空间画板的视觉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 并存在差异。这表明, 现有的工作记忆多成分模型不能完全解释肢体运动信息的存储。据此可推论, 工作记忆系统中可能存在一个负责处理肢体运动信息的“肢体运动系统”, 其隶属于视空间画板, 与视觉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并存; 其激活脑区因肢体运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应用皮层多点记录的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方法对眼睑痉挛患者进行研究,推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提供该类疾病早期诊断、筛查的客观指标。对24例首次确诊为眼睑痉挛的患者行皮层多点记录的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与19例正常对照比较,分析双侧中枢成分峰间潜伏期与峰峰幅度测值变化情况。病例组N13/P19及P19/N30峰峰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各波峰峰幅度比较,病例组N13′/P19′及P19′/N30′峰峰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睑痉挛患者脑桥、丘脑-基底节、双侧初级感觉皮层、辅助运动皮层兴奋性均增高,皮层多点记录的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方法有助于眼睑痉挛的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韩凯  林仲贤 《心理学报》1983,16(3):88-94
本实验探讨了3—6岁学前儿童的视、触大小知觉的发展规律及视、触不同感觉道在大小知觉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哪一个年龄组的儿童均以“视—视”条件的大小知觉结果最优,其次是“触—触”条件的结果,而“视—触”及“触—视”的结果均较差。本文结果否定了认为交叉感觉道(“视—触”、“触—视”)对大小知觉的辨别与单一感觉道(“视—视”,“触—触”)没有差异的看法。实验结果还表明了,学前儿童的视、触大小知觉有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单一感觉道(视—视”,“触—触”)的大小知觉的准确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交叉(不同)感觉道(“视—触”,“触—视”)的大小知觉的准确性在5岁阶段为高峰期,6岁后便开始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