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以降,融会佛教诸宗已成佛教界主流,继而又与"三教合一"思潮相互激荡.明代的智旭,他既"究心于台部",又倡导融会诸宗、儒佛会通,他的<周易禅解>一书即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书中智旭把天台的无情有性与周易之铺天匝地、天台的止观并重与周易之乾坤刚柔、天台的四悉檀与周易的训蒙之道加以会通,并以周易的<井>卦解天台六即果位,以周易之<大有>卦解天台之"十界互俱"说.  相似文献   

2.
通行本和<集解>本蒙卦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中的"告",帛书本和汉石经皆作"吉".自帛书<周易>出土以来,有许多学者开始脱离传统的看法,而越来越倾向于以帛书本和汉石经的"吉"字作为正解.然而.从蒙卦卦辞的文意来看,还是以作"告"字是;从赞同以帛书作"吉"为长的各种观点来看.他们其实也并没有提出可以站得住脚的论据.虽然帛书<缪和>的确已将蒙卦卦辞的"告"解作"吉"字,但这种解法实际上是对蒙卦卦辞的篡改、曲解或误读;就笔者有限所见,在各种主要传世文献中,至少从西汉时代起,就基本上是将蒙卦卦辞解作"告",而非解作"吉"的.说明作"青"解读的帛书本和汉石经本并非主流版本.  相似文献   

3.
刘向、刘歆是汉代著名学者,对<周易>颇有研究.其易说保存在<汉书>的<艺文志>、<律历志>、<五行志>和刘向<说苑>中.本文据此对刘氏父子的易说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他们所提出的"<易>为五经之原"、"人更三圣"说、"太极元气"说、"河图洛书"说,在易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一份值得发掘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尹志华 《中国道教》2008,(5):31-32,33-35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独特的经文和注释 本文所据以讨论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以明<道藏>所收题"河上公章句"之<道德真经注>为底本,参校敦煌唐抄本、<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明<道藏>所收宋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本及题"顾欢述"<道德真经注疏>本.  相似文献   

5.
<周易>的希望品格是指<周易>在时间之维中展现出的对未来昂扬自信、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象和文化面貌,对其充分认识对开掘<周易>的文化内涵具有基础性意义.<易经>卦爻辞中的吉辞明显多于凶辞,凶转吉的现象显著,在事实上彰显出对未来的自信与希望.<易传>进一步在哲学理路上,从天道、人事、愿景等方面系统展现出<周易>的希望品格.从<周易>希望品格的视角考察中国式的终极关怀和民族精神,能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典籍之一,被誉为"六经之首"、大道之源.同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周易>也是一部最难读懂的书.  相似文献   

7.
论陆九渊《易》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体系中,多有依傍<易>论、融汇<易>理者在.对<周易>这部经典,陆九渊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的阐释,却以随机指点的"圆而神"的形式,发挥了许多精辟的论说."无极""太极"之辩、"乾坤易简"的原则性观念、"三才之道"的哲理内涵、<复><艮>二卦及"三陈九卦"的义理精蕴、<周易>经传所示社会人事观等,构成了陆九渊<易>说的最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对于<周易>的解读,诸家各执一辞,令人莫知所从.本文参考古今诸家论著,并对其中"需于沙","自我致寇","出于穴","入于穴"等分岐较多的疑点进行了深入辨析.力图探求<需卦>的微言大义,以兹引起世人对<周易>当中蕴含的伟大人文哲学思想和科学精蕴的全新关注.  相似文献   

9.
<云笈七签>是北宋张君房编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素称"小道藏"、"道教小百科".更为重要的是,张君房据以编修<云笈七签>的底本<大宋天宫宝藏>在流传中佚失,<云笈七签>这一<大宋天宫宝藏>的"简抄本"的史料价值就变得更加重要.而<云笈七签>的作者张君房,由于<宋史>无传,其生平事迹散落在诸多笔记小说之中,难以形成整体印象.为了对张君房的认识有所深入,特依史乘中的记载,做一辑考,以求略知张君房之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也是地位最显要的一部典籍.因为它年代久远,就自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由于它地位显要,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都受到它的影响而与之交融会通.探讨<周易>与太极拳的关系,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深刻认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的名称受<周易>的深刻影响;太极拳的理论源于<周易>的阴阳学说;<周易>思想指导着太极拳内功的修炼;太极拳体现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太极拳蕴含<周易>"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1.
《封神演义》与宗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封神演义>的主题是歌颂仁政,痛斥暴政,伸张正义,鞭挞邪恶.<封神演义>那些宗教的和貌似宗教的描写,皆紧紧围绕这一积极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貌似宗教的神魔斗法的情节,变幻奇诡,光怪陆离,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性的新神话,使作品与<西游记>一起揭开了"神魔小说"的新篇章.故而,<封神演义>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12.
易、道相关"舆"象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象、象喻在<易经>和道家文献中的大量运用,不仅表现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更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破解其中的象喻是探得这些经典文献的理蕴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必须的.道家文献与 <易经>在相关于"舆"象的象征意义上有很多相互关联之处.本文在道家思想受<易经>影响的认识基础上,对<易经>中的<坤>、<姤>、<剥>、<大壮>、<乾>等卦与道家文献的相关车舆之象的象征意义进行相互阐发,并据以对<易经>与道家文献中涉及到车舆之象的文句进行诠释,以此探讨道家文献与<易经>在内在思想上的异同关联.  相似文献   

13.
论程大昌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大昌是南宋时期图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易原>、<易老通言>两部易学专著,他以刘牧所论的黑白点图式的河图洛书为<周易>之原,以"太极"为制变之祖.本文指出,在尚未对河图洛书的来源与内容上进行理性求证的情况下,程大昌提出"卦画之智发于图书",并将圣人作<易>看成是天地用心"以数发智"的结果,为<周易>的源起抹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他解"易有太极"为"变易之道有立乎其极者焉",释"四象生八卦"为四气生八卦"出震终艮"更迭之序,将<周易>之"太极"与<老子>之"一"贯通理解,则拓展了<周易>文本的诠释空间.  相似文献   

14.
<四部丛刊>的版本优良,已经是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日前,由于工作关系,我对勘了清人编纂的<全唐文>与<四部丛刊>的部分篇章,却得出了另外一种印象:<全唐文>明显优于<四部丛刊>.现将所见材料略述一二,与各位同仁共享.  相似文献   

15.
<全真正韵谱辑>是我国当代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正式出版的全真教派的醮坛科仪音乐谱辑.它集道教音乐文化之大成,传承着我国道教音乐文化的精髓.孙凡所撰<全真正韵闵谱研究>"是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地研究<全真正韵谱辑>的理论著作";她是采用民族音乐学方法论研究<全真正韵闵谱>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魏峨 《美与时代》2005,(1):80-82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专集,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文化巨擘"、"万世师表".他有个著名的美学与文学命题是"文质彬彬"[1]."文"即文采、文饰;"质"即实质、本质;"彬彬"即适均、和谐,"文"与"质"的关系即外表文饰与内在实质的关系.这表明,孔子既重事物的内容,也重事物的形式.所以,对于文学语言,他很注意修饰,说:"辞达而已矣."[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3]在<礼记·表记>中他又说:"情欲信,言欲巧."他的弟子曾参也说:"出辞气,斯远鄙倍矣."[4]可见,孔子及其弟子都顿讲究语言的精美.<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而又不乏情趣,原因正在于此.下面针对<论语>的辞格略作例释,以窥其语言的隽永.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周易>古经的成书及流变过程,提出了解释<周易>古经应该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据此,笔者对<周易>古经中的<离>卦、<兑>卦作出了新的解释.作者认为,<离>卦以狼群袭击人类喻异族入侵.其中的"离"就是狼.狼很可能是异族入侵者的图腾,也是对该族人的称呼.笔者认为,<兑>卦反映了先秦比较常见的巫术之——"说"."说"是向神灵祈祷的一种巫术.从出土的占卜材料来看,占卜时若遇到有"忧"或有"祟",贞人往往建议人们进行"说"以除之.  相似文献   

18.
群雕<拉奥孔>是一颗在辉煌灿烂的希腊艺术中闪烁着永恒生命力的珍珠.它在人物刻划上的鲜明,在人体解剖上的精通,在构图上的纯熟与完整、深刻表达了希腊艺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美学理想.在当今美学思想纷争多变之时,欣赏和研究<拉奥孔>不仅有重要意义而且定会获得新的审美启示.  相似文献   

19.
<理想国>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其对正义问题的探索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理想国>这部著作在正义问题的背后还存在一个隐形目标,即纯粹正义生活的建立.纯粹正义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由三种不同身份和职业的人们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简单而纯粹、同质而和谐.这一生活方式被柏拉图建立在"自然"和"知识"这一对范畴的基础上."自然"和"知识"概念赋予这一生活纯粹性和正义性--在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纯粹正义生活中的身份和职业区分得以可能;在知识的指导下,纯粹正义生活的合理性和可欲性得到保证.通过这对概念,苏格拉底表明纯粹正义生活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然而也正是"知识"和"自然"这对概念之间的不一致性暴露了<理想国>中纯粹正义生活的局限.自然概念受到哲学家的过多干预无法保证其作用的发挥,知识概念更是无法保证一种言辞中的生活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在任何一个解释活动中,概念范畴都作为重要的前提限定着意义的生成,"刚柔"在今帛本<易传>中就作为基本的范畴性前提而存在.<易传>形成时,人们对"刚柔"的涵义及内在关系即有着一定的基本理解..刚柔"被用以解<易>时,这些涵义及内在关系便被赋予<周易>文本,从而使<周易>生成了丰富的意义;同时,在此过程中作为前提性范畴的"刚柔"也实现了意义增值.今帛本<易传>对"刚柔"的把握既有同又有异,故而对<周易>的解释也有所差别.今本<易传>中,"刚柔"观念的"人文义"、"秩序义"、"变动相推义"作为"前理解"构成解<易>的前提,限定着今本<易传>的意义生成;而在帛书<易传>中,除此诸"义"之外,更突出了"刚柔"范畴的"相济义",从而使其易学解释、意义生成展现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