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试图在传统的宗教基础失效之后,重建道德,为道德规范提供新的基础。通过对道德意识的思考,哈贝马斯论证了道德共同体所有成员共有的内在超越视角,提出了话语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虽然话语伦理学仍有自己的理论局限,但它的道德视角重建却为在当代多元化社会中达成规范共识指出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宗教伦理学研究从无到有、从不重视到重视、从自发到自觉,逐步开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宗教伦理学研究兴起的主导原因是:中国社会宗教信仰广泛存在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良好的民族宗教政策环境、现代宗教对社会道德和信仰的挑战,以及宗教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内在一体性.在不断整理和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伦理学研究者做出了开拓性探索,使宗教伦理学逐步系统化、学科化.宗教伦理学研究发展趋向体现为:学术视阈不断拓展,基本理论研究走向深化;比较研究持续推进,理论、应用层面多元发展;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逐步确立,科学方法论体系日渐形成;针对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为主流,理论建构显示活力.  相似文献   

3.
规则伦理的宗教痕迹与美德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德伦理学讨论中,规则伦理学被批评为一种具有律法主义色彩的宗教残留物.在美德伦理看来,规则伦理学残缺地继承了基督教的伦理思维框架,不恰当地理解"规则"的性质却又没有在现代社会中提供充分的依据.因此美德伦理学主张,必须改变规则伦理学的思路,不把"规则"视为某种普遍绝对的律法式条文,而应当看作人们用于处理复杂而不确定的实践问题的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优雅社会--读马伽利特的《尊严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伽利特在《尊严的政治》一书中 ,呼吁要消除国家机构可能存在的对弱势族群及其成员在精神、心灵上的侮辱与伤害现象 ,建立一个优雅的社会。马著的主题及其所引发的论争涉及到当代西方政治伦理学一系列重大的前沿性课题 ,如 :平均主义 ,对人的尊严的认可 ,两种自由主义 (或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 )之争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理解认同性 ,如何处理不同族群、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宗教信仰是历代许多政治家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具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巨大潜力。宗教可以通过其精神信仰以及仁慈博爱、自我约束、维护和谐稳定等教义主张或伦理要求为社会提供精神信仰、价值伦理、凝聚力和整合约束力,进而最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我国社会宗教信仰包容融合的传统优势,因势利导促成各宗教和合共生的宗教共同体,运用其巨大潜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并化解各种社会问题,是可供选择的积极进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性的兴起和传统共同体的解体,如何摆脱个体自由与集体价值对立的两难困境,成为当代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争论中的核心主题之一.对于上述困境,霍耐特出于左派政治的立场,通过重新挖掘传统共同体的内涵,借助其承认政治学,力图以主体间承认的视角在后传统背景下重建共同体,来化解个体与集体的矛盾,进而解决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悬而未决的争论.而霍耐特的承认政治之所以在今天能够得到人们如此大的反响,其理论意蕴与现实意义就在于重新反思启蒙现代性规划的母题与当代入的生存状态,同时结合社会现实去实践人的解放构想,在后传统的解构时代毅然决然地提出有效的建构方案.  相似文献   

8.
“共同体”概念发端于古希腊哲学,近代发展为一个与“社会”相对的社会学概念而受到关注,后被伦理学、政治哲学、宗教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所广泛借用.“伦理共同体”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为共同性、主观认同、内部法则、内在性和内生性.  相似文献   

9.
民间宗教的公共性及其变迁——基于甘肃中部的田野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民间宗教既需要关注个体在宗教活动中的精神心理满足,也需要关注宗教活动的组织过程。传统嵌入到当地社会结构中的民间宗教活动,除了具有满足私人信仰功能之外,还在维系地方社会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后一层面上提出民间宗教活动的公共性质,认为宗教活动组织方式以及信仰活动中的象征资源是建构社区共同体和地方"权力文化网络"的重要部分。民间宗教活动的公共性本质上是产生于社会秩序的公共性,其最显著的表现形式是自然村落的共同体属性。近代以来的政权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消解社区的功能性,瓦解社区内部结构,打破社区边界,随着农民私人生活方式的扩张,社区不再成为共同体。与之相伴,脱嵌于社会结构的民间宗教活动偏向私人性一端。  相似文献   

10.
宗教共同体并非单一维度的简单构建,而可以从信仰、精神、价值、伦理、文化、组织体制和社会功能等多维度加以研究探讨。其中信仰是宗教的核心,故为宗教共同体的最主要维度。诸维度既相生相应,相辅相成,又可能分别形成共同体,其中任一维度共同体的实现都会促进其他维度共同体的实现,所有维度的共同体都分别是实现宗教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最早产生的伦理学理论主要是目的论的.超验目的论、幸福论、快乐主义是它的重要形式.效用主义是快乐主义的一种较晚近的形式.德性伦理学也是最早产生的一种目的论伦理学.中国儒家学说在其核心处是一种德性的伦理学.在斯多亚学派的学说中,德性与至善概念疏离后成为目的本身.在西方,德性伦理学又由于它具有的不同特点被称为完善论或自我实现论.从德性伦理学中逐步分离出独立的正当概念.康德在许多方面来说是从德性伦理学到义务论伦理学的联系环节.在义务论伦理学中正当(应当)成为核心的概念.在义务论伦理学中,基于对正当的不同解说,形成责任论与权利论两脉.康德学说是责任论的杰出典范.在权利论中,首先形成作为其古代先声的回应的近现代契约论伦理学.从这种传统中新近发展出程序论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2.
郭台辉 《现代哲学》2007,(5):105-110
共同体主义是以批判自由主义而著称的一个政治哲学流派,而鲍曼却从经验层面质疑共同体主义本身的意义。共同体是安全和谐的象征,但被现代民族国家摧毁和置换之后,成为一种人们想象出来的安全感。当代社会对共同体的强烈向往是人们对自由与安全失衡的心理反应,是由于人们在民族国家衰微之后拥有更多的自由但却又陷入社会的不稳定状态中。共同体主义并不能解决自由主义面临的危机,二者都无法解除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人们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桑德尔政治哲学思想的梳理和分析得出,桑德尔的政治哲学立场并非像国内学者普遍所界定的"共同体主义",而是共和主义.在做此界定之后,本文着力于分析共同体主义的理论缺陷以及桑德尔排斥"共同体主义"标签而发展共和主义的理由所在;最后本文指出,桑德尔所坚持的现代共和主义本身亦有着诸多尴尬之处.  相似文献   

14.
对发展伦理学而言,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根本方法论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在什么层面上建构发展伦理学”?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对明确发展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学理层次、研究平台等具有重要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M.库克  王喆 《现代哲学》2012,(2):23-32,50
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理论为探讨道德问题提供了一个思想框架。这个思想框架也可以扩展、运用到伦理问题领域。哈贝马斯在尊重个体自治和合理性论证的前提下,也为后形而上学的伦理问题指出了方向:批判性地吸收形而上学和宗教的真实内容,为探讨什么是好生活、好社会的问题提供帮助。但如同榜样人物对他人的示范和影响一样,形而上学和宗教的内容的被吸收、翻译或显现,也依赖于主观的、偶然的经验因素。这样,为了坚持后形而上学的伦理学思想,我们可以放弃哈贝马斯的认知建构论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16.
甘绍平 《哲学动态》2023,(10):17-25+124-125
应用伦理学是一个正在兴起并广受瞩目的学科及专业领域,它不仅拥有伦理委员会、伦理诊所等实践形态,也具备典型的理论形态。作为一种程序伦理,应用伦理学渗透着强烈的价值理念或价值意涵,贯穿着一种融贯主义的方法论,反映并同时深化和强化了现代伦理学运作的两个基本特点,即现代社会一方面更重视个体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更重视整体的力量。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直面冲突、诉诸商谈、达成共识、形成规则、为立法提供理据。应用伦理学既有对基本原则的恪守,又有判断力和实践明智的运用。它是伦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与规范伦理学、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四足鼎立。  相似文献   

17.
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积极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至"文化大革命"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极端思潮酿成我国社会信仰缺失的危机,一度造成社会道德衰败、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严重、宗教问题凸显、社会和谐稳定难以维持等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社会向信仰常态回归已成趋势。因此,顺应全球化进程,发挥社会宗教信仰包容融合的特别优势,因势利导促成各宗教和合共生的"宗教共同体",并以此主动化解信仰危机和相关的社会问题,不失为可供选择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伊斯兰世界,沙特阿拉伯是唯一以瓦哈比主义(萨拉菲主义)构建国家统治合法性的国家。以严守经训、仿效先贤、劝善戒恶为核心内容的瓦哈比派教义与什叶派教义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对立。沙特将瓦哈比派教义奉为国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凝聚力,决定了其国内什叶派在政治社会生活中一向处于不利地位。与瓦哈比派乌莱玛不同,沙特统治者对待什叶派的态度更多地建立在理性和实用主义的基础之上。在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冲击下,经过瓦哈比派乌莱玛的重新诠释,教义分歧转变为宗教与政治杂糅的教派主义话语。伴随沙特政府对宗教领域掌控力的增强以及沙特国家实力的上升,教派主义成为了沙特对内维护王权,对外追求地区大国地位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话语工具。本文从宗教与政治关系切入,通过分析沙特王室与官方乌莱玛、逊尼派民间宗教力量,以及国内外什叶派宗教政治力量的互动关系,对教派主义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鉴于要使全球性的生命伦理学包括边缘化人群进入主流社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构教育学.通过这种重构,伦理语境从一代代的医学专业人士或社会/医学研究者中复制出来.我们当前的伦理学教学是哲学的,从理性的观点来看,这不是奇怪的.如果伦理学教学方法本身是家长主义的,这种伦理学教学如何传递文化上的多种声音或真理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20.
彼彻姆和查瑞斯的原则主义是现代生命伦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伦理分析进路,它在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的同时也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有关彼彻姆和查瑞斯原则主义的争论凸显出道德境遇在生命伦理分析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暴露出彼彻姆和查瑞斯原则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些弱点.尽管如此,彼彻姆和查瑞斯原则主义基于自身的一些合理性与必要性仍有可能在未来的生命伦理学领域以不断改进了的形式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