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俊 《宗教学研究》2008,(1):163-166
陈靖姑信仰是闽、台、浙等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其形象的形成与建构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文献的解读,我们认识到陈靖姑信仰既是多面相的,又具有正统性的特征,这是其复杂建构过程的反映.在地方神明建构脉络中,国家与地方常常是共谋的关系,陈靖姑信仰固然是多样性的地方文化不断衍生的产物,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刻上了国家文化一统性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是闽东方言区陈靖姑信仰文化建构与成型的时期,也是畲族大量迁入和定居在闽东的时期。在畲汉民众的社会交往中,畲族乡村的巫术文化选择、吸纳了原本属于当地汉人的陈靖姑信仰,并使之成为畲族巫术文化的重要构件。同时,畲族乡村的陈靖姑信仰文化又反作用于闽东方言区,直接推进了该地陈靖姑信仰文化的发展。在相同的时间与空间,闽东方言区的畲汉民众共同完成了陈靖姑信仰文化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三山女神陈靖姑,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仓山区志》有载:陈靖姑于唐天佑元年(904)正月十五日生于藤山下渡,父陈昌,夫刘杞,堂兄陈守元,南台闾山学法,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卒,享年24岁。陈靖姑一生“讲经行法,降妖伏魔,扶危济难,救产护胎”,尤其是祈雨,除妖,拯救万民,做了许多好事;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爱戴,乃至于被神化,群众为她建庙纪念。当时福建、江西、浙江和台湾等地香客纷至,朝谒无虚日。按返榕探亲的台胞说,目前仅台湾岛内就有一百多座宫庙供奉陈靖姑。据说在台湾有两大民间信仰,海上渔民信奉“…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福建省坚持在依法管理基础上,注重正面引导,发挥民间信仰在文化传承、道德教化、公益慈善、民间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一、挖掘传承民间信仰优秀文化,融通福建精神福建民间信仰神祇大多数为历代人们敬重的忠良义士及慈善施恩的传奇人物,妈祖是海上救苦救难的女神,保生大帝是慈悲济世的医神,陈靖姑是陆地上的妇幼保护神。福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民间信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气氛浓郁。妈祖、城隍、潮神、关公、蚕神、陈靖姑、黄大仙、胡公大帝等各种神祇以及清官廉吏、英雄人物、行业神数不胜数。这些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历史上就是百姓道德教化的主要场所。民间信仰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鲜活载体,保护、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了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天然屏障,但民间信仰领域  相似文献   

6.
《台湾斋教的历史观察与展望》北辰在有关台湾宗教的文献资料中,常会遇到"斋教"一词,它专指以持斋和在家信仰为特征的三个民间教派或教派宗教─-龙华教、金幢教和先天教,又因它们强调在家修行,一面持戒,一面营生,主要受到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影响,也受到佛教禅宗和...  相似文献   

7.
三山国王信仰考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山国王信仰考略谢重光三山国王信仰是发源于粤东潮州,而今广泛流传于粤东和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的民间信仰。近年来,这一民间信仰备受学界和地方文史工作者重视,学者们围绕着三山神的由来、性质、受封时间、与当地其他神祗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不少论著,还专门举办了...  相似文献   

8.
商琳  魏微 《中国宗教》2023,(7):32-33
<正>浙江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形态众多,是浙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民间信仰工作方针政策,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看待和处理民间信仰问题,大力加强民间信仰文化研究,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推进优秀民间信仰文化的现代传承,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正确处理好民间信仰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大事。要正确处理好民间信仰问题,首先必须对民间信仰的现状有个正确的估计和了解。为此,我们到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进行了专门调查。一、北盛镇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我们主要对民间信仰的基本类型、民间信仰者的关系及组织状况、民众参加民间信仰的活动情况、民众参与民间信仰活动的目的、民众在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方面的开支、民众对民间信仰的基本看法与态度等问题进行了结构式问卷和走访调  相似文献   

10.
林馨 《福建宗教》2002,(4):27-28
福建是一个民间诸神信仰相当多而且杂的地方。在福建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灵中,佛教高僧信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些高僧信仰不仅拥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影响深远,一直持续至今,形成十分引人注目的信仰文化现象。本文试就此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1.
闽台民间信仰的兴衰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地区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宫庙寺观随处可见,其民间信仰经历了秦汉时期的原始宗教和巫术盛行、东汉至唐中期的汉民族民间信仰逐渐占主导地位、唐末至明初的福建民间信仰的迅速发展和本土化、明中期至民国时期的福建民间信仰的兴盛和在台湾的传播等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终于蔚为大观,成为闽台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种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对闽台社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虽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但它的“根”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沃土里,“源”于奔腾不息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9月21—25日,"中国首届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临水夫人信仰发源地——福建省古田县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福建省文化厅、宁德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福建省非遗中心、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协办,古田县人民政府承办。与会的专家学者近百人,有来自法国远东研究院的劳格文教授,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人类学家苏庆华教授,台湾东吴大学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众多的地方神中,陈靖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女神,她是以“扶胎救产,保赤佑童”为职能的妇幼科专业神。陈靖姑,又作陈静姑、陈善姑、陈贞姑,尊称极多,有顺懿夫人、慈济夫人、临水陈夫人、大奶夫人、陈太后、顺天圣母、通天圣母、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注生娘娘等,民间常以奶娘、娘奶、陈夫人、夫人妈、仙姑妈或临水奶代称。在闽北,福州语系的俗称“夫人妈”,建瓯语系的俗称“奶娘”或大奶(浦城一带俗称“奶娘佛”)。千余年来,陈靖姑已成为对福建民众的社会生活和人生进程有着巨大影响的女神,同时也在闽北民俗信仰中占有重要位置,信众千…  相似文献   

14.
史家通常关注晚清政界精英如何参与民间信仰实践,少有人解析精英自身人际网络中的宗教信仰世界。清代官方文本中对地方信仰、灵媒等的描述通常使用程式化、谴责性的语言,但私人文集中却呈现出与此不同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通过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中丰富的奇闻异事,去解读分析俞樾本人的宗教文化观。并尝试解析俞樾对所处宗教环境理解的程度。不难看出,尽管俞樾看待民间宗教习俗受到精英阶层阶级优越感的影响,他仍通过与家中沉浸在民间信仰世界的妇女之间的讨论,对当地民间信仰的概念与做法有较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惭愧祖师本是粤东客家人的重要民间信仰。祖师原型是唐代高僧潘了拳,来自福建汀州,至粤东阴那山行化,祖庙为梅县阴那山灵光寺,信仰圈主要涵盖梅县、大埔、兴宁等县,清代传至台湾。但现在台湾的惭愧祖师庙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南投县,信众多是来自漳州的移民后裔,族群属性为福佬人。台湾一般信众已不了解祖师的身世,产生了种种附会的说法。祖师塑像为文武装,与阴那山祖庙的塑像迥异。惭愧祖师信仰由客家原乡辗转传至台湾,祖师身世、功能、神性、形象乃至信众族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与台湾南投等地拓垦初期的族群性质及自然环境、现实需要有深刻的内在关联,也反映了民间信仰因环境转变而移易混化的现象。本文将对此作初步探讨,希图揭示客家文化在台湾传承和变迁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6.
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间信仰研究至少应包括三个基本领域,即民间信仰志、民间信仰论、民间信仰史,它们又各有自己的支系,共同合成一个较完备的研究体系。其中,“民间信仰志”是研究的基础,“民间信仰论”是总体系中的主体,而“民间信仰史”则是对这一研究的总结与深化。民间信仰研究体系的建构,不仅是丰富学理的努力,也是对研究实践的引导。其理论的完善与研究实践的深入,标志着“宗教民俗学”这一学科的建立与成熟  相似文献   

17.
马仙是我国浙江、福建及周边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女神,其信仰以孝德为核心,体现儒家思想和文化价值,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其祈雨保丰收之农业神的地位突出,与生育保护神临水夫人陈靖姑和海上交通保护神妈祖,被民众并誉为三大女神。近年“马仙信俗”已由福建柘荣县申报,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历史上各地地方文人从儒家思想出发,对马仙之“孝德”涵义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产生出诸多不同的马仙信仰传说、人物和信仰内涵。本文就马仙信仰中之孝姑感天的马五娘、学道祈雨的马七娘,以及马仙之孝妇、孝女、贞女身份的异变进行解读缕析,对其孝德文化之价值及当代的实际传承意义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台湾童乩、红姨、法师、符法师、司公、术士、扶鸾等与巫术有关的现象分析,还述了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巫".  相似文献   

19.
台湾民间信仰的发展与台湾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一方面它受到历史演变的影响而改变了原有的面貌,反映了台湾民俗、文化、政治等社会生态;另一方面,它也印证了台湾人民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和奋斗历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上海的三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与民间信仰、黄道婆信仰与上海的海派精神两个专题的探索,论述了下列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为我国民间信仰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因为前者的使命就是保护与传承对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而一部分的传统文化正寓含在民间信仰中。因此,我们研究保护与传承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忽略研究其民间信仰的源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