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可能世界的名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能世界”是模态逻辑语义学的核心概念,一般也可以称为“世界”、“点”、“状态”、“时间”以及“情境”等。模态语言本质上是研究通常一阶模型论意义上的关系结构的简单、且具有丰富表达力的形式语言,但是,传统的模态语言没有一种机制来指称关系结构中的个体并对其进行推理。以传统模态逻辑为基础,在句法中引入“可能世界的名字”作为第二类原子命题、引入相应的算子和约束词而得到的语言称为混合语言,这一语言既发扬了模态语言积极的一面,同时又克服了模态语言前述的重大缺陷。本文首先介绍“可能世界的名字”引入的逻辑背景和主要思…  相似文献   

2.
可能世界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简单谈谈这方面情况,以利于我们对其进行批判和借鉴。1.分析哲学可能世界理论起源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弗雷格在他的著名文章“论涵义与指称”中,通过对同一命题a=a和a=b的分析得出结论:任何完备的语言表达式(他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这种客观性与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战略是分不开的。我们在经验意义上描述全球化的同时,更需要规范性地作出倡议和行动。全球化和全球化理论应受到理性的辩护,但是全球化需要变革,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理论需要批判。而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并不意味着需要回到国家主义,全球化的新分析框架应该建立在一种超越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二元对立的立场上。这种新分析框架强调对世界秩序的重建,强调对政治作出新的理解和开始一个新的政治时代。“承认的政治”应该是全球化的政治含义。  相似文献   

4.
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决定论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此推断没有自由意志和恒定不变的自我。而传统生命伦理学中我们对其它生命体的伦理义务乃是基于这个生命体具备自由意志,即有自我的精神生活。神经科学技术对自由意志和自我的挑战不会对我们的伦理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在实践生活中人们采用了科学研究结论,从神经科学的发现到影响我们伦理实践的范式转换才会发生。从相容性与非相容性、物理系统自身的识别、神经科学的其它证据等方面探讨了怀疑的内在原因,认为不会因为神经科学家的新发现而否认自由意志和恒定自我。  相似文献   

5.
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决定论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此推断没有自由意志和恒定不变的自我。而传统生命伦理学中我们对其它生命体的伦理义务乃是基于这个生命体具备自由意志,即有自我的精神生活。神经科学技术对自由意志和自我的挑战不会对我们的伦理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在实践生活中人们采用了科学研究结论,从神经科学的发现到影响我们伦理实践的范式转换才会发生。从相容性与非相容性、物理系统自身的识别、神经科学的其它证据等方面探讨了怀疑的内在原因,认为不会因为神经科学家的新发现而否认自由意志和恒定自我。  相似文献   

6.
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决定论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此推断没有自由意志和恒定不变的自我.而传统生命伦理学中我们对其它生命体的伦理义务乃是基于这个生命体具备自由意志,即有自我的精神生活.神经科学技术对自由意志和自我的挑战不会对我们的伦理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在实践生活中人们采用了科学研究结论,从神经科学的发现到影响我们伦理实践的范式转换才会发生.从相容性与非相容性、物理系统自身的识别、神经科学的其它证据等方面探讨了怀疑的内在原因,认为不会因为神经科学家的新发现而否认自由意志和恒定自我.  相似文献   

7.
莱布尼兹通常被视为现代可能世界理论的先驱.本文在西方哲学传统的背景下,特别是从莱布尼兹的关系理论和共同可能概念出发来理解他的可能世界理论.根据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可能世界是可能个体的集合,而可能个体之间的“共同可能”关系则是构成一个可能世界的必要条件.由于莱布尼兹否认关系的实在性和必然性,这造成了理解莱布尼兹可能世界的困难.本文认为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需要关系,而共同可能既不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事态之间的关系,正是事态之间的不可共存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个体能否构成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一文(见《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中,作者黄顺基、刘大椿和李辉同志认为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此,我不同意。本文针对黄顺基等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黄文)中的两点主要理由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黄顺基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9.
评价小说有很多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维度是小说中的"真","真"同时也是逻辑哲学的核心概念。有鉴于议题的相关性,从逻辑哲学的角度探讨小说中的"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卫·刘易斯从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角度来解读小说中的真,他从语用的维度将小说理解为说故事的行为,将小说看作可能世界,将小说中的语句看作省略了"在如此这般的小说中"这一作用于可能世界上的内涵算子,并从反事实句的角度来探讨小说中的真语句及其推理,体现了逻辑分析的严谨性,为探讨小说中的真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彰显了刘易斯系统哲学的解释力和理论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框架问题的核心命意乃是:在对智能体的行动进行表征之时,如何能够在有效地表征出行动的效果之时,避免对于其非效果的表征?对于符号主义路数的人工智能研究来说,框架问题的确非常棘手,因为它的存在使得对于行动的知识刻画必须引入大量的框架公理,并由此使得系统的计算负荷剧增。从历史上看,人工智能界赖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诉诸于"关于惯性的常识律"或缺省逻辑,即在行动表征中预设:没有被表征式牵涉到的"世界其余部分"都将保持惯性。另一条路径则采纳了海耶斯的"素朴物理学"表征方案,即试图把日常物理学知识全部用谓词逻辑公理化,让系统自动推算出哪些动作会导致哪些结果。本文将论证,这两条道路其实都走不通。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定性》中寻找灵感,建立一个关于信念网动力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某些知识节点的激发只会导致某些与之毗邻的节点的激发,因此,对于特定问题求解路径的表征,就能够避免对于一个更大范围内的知识网络的牵涉。框架问题也有望借助于这个模型得到解决。最后,我将利用"非公理推演系统"(NARS)为这个模型提供一种尽量逼真的工程学模拟。  相似文献   

11.
孙和平 《哲学研究》2012,(8):81-89,113,129
本文写作之时传来美国"死亡医师"科沃基恩(J.Kevorkian)的去世消息,他在巴赫的音乐声中平静离世。①目前对安乐死的讨论尽管激烈,但无论赞成与否,其在方法论上都只是一个经验上必然碰到的"二律背反"的问题,这就是幸福论与义务论伦理思想的对立在死亡问题上的表现,即:"(自我)杀死"与"(自我)牺牲"。本文的目的则是要在先验层面解决这个问题,并揭示自杀的风险性质。在蕴含式A→B(如果A,那么B)中,若只有当A为"真"而B为"假"时A→B才是  相似文献   

12.
通常,墨家被看做功利主义,儒家则被认为反对功利主义.本文提出,儒家虽然不是墨家的那种功利主义,但就其强调后果作为判断行为是否是善的依据这一点而言,儒家与墨家都可以说是一种后果论.通过对孔子、孟子经典文本的分析,儒家与墨家在义利观上相同之处远远超过人们想当然以为的不同.儒家跟墨家一样,都欣赏"老谋深算的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3.
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14.
盖梯尔问题是当代认识论的焦点之一,它指出了传统的知识定义存在严重缺陷。众多学者发现,盖梯尔问题的本质是知识与运气不相容,即知识不能是凭借运气而为真的信念。本文进一步分析运气所带来的认识论难题,指出盖梯尔问题及其后续探究实际上可总结为一个以悖论形式呈现的运气怀疑论。运气怀疑论为理解各种知识理论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并明确了目前的知识理论需要在分析论题无运气论题运气的遍在三个命题所构成的悖论中给出合理的解悖方案。  相似文献   

15.
16.
意志软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问题。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最早确立了讨论意志软弱问题的框架。鉴于意志软弱问题在行为理论、自主性和道德责任研究中的地位,它经常被用以检验某些自主性观点的解释力。法兰克福的自主性理论作为一个有影响的自主性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意志软弱的发生及意志软弱行为的道德责任,因此不但证明了自身的合理性,而且推进了对于意志软弱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用情感控制理论来分析教师(教授)在中国和美国化中扮演的角色。中国教师和美国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反映在他们分别通过不同的行为来证实他们作为教师的角色身份。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教师行为的情感反应体现了中美化中关于教师的不同角色期望。  相似文献   

18.
公平和效率:一个历史和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关论述公平和效率的文章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这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也反映出我国理论界对重大问题的敏感把握。公平和效率问题提出的意义在于,就其对象而言,已不再单纯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涉及到了社会领域、政治领域以及道德领域;就其本身论域而言,也必须是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研究。这无疑为我们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更是一个历史性很强的问题。也就是说,其概念的定义和关系状态的定义都有其特定…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与《资本论》等一系列著作中创立了自成体系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条件、过程、机制和方向,形成了一种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世界历史视野:一方面,它通过揭示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到的有机整体论眼光。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20.
对模态和可能世界概念的哲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态逻辑是现代逻辑的一个蓬勃发展的分支。它所取得的许多重要成果对逻辑的其他分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研究提供了新课题。因此对它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方法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就十分必要了。目前国内涉及这方面的文献不多。本文仅就模态和可能世界这两个概念及其有关问题作哲学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