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上的《谈“一样”——兼谈“似的”》(以下简称《谈“一样”》)以后,我们有些不同的意见,现提出来,以就教于作者和读者。《谈“一样”》认为:“一样”作为词,不管是独立型的还是结合型的,都是形容词;“‘一样’和‘似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词”。我们认为这两个判断都不恰当。正如《谈“一样”》指出的,“一样”有独立型和结合型两种类型。独立型的“一样”能“象其他实词那样独立运用”,且有形容词  相似文献   

2.
“是……的”句式有两种。一种是“是 的字词组”作谓语的(以下简称“是……的A”).例如: ①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鲁迅:《社戏》) ②村长是外来的.(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另一种是“是 动词(动词词组)或形容词(形容词词组)等词语 的”作谓语的(以下简称“是……的B”)。例如: ③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赵晓阳 《天风》2023,(2):51-52
<正>一随着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他们逐渐发现了远超认知和想象的巨大困难:南方方言口语是如此的繁杂丰富,差异之大,不能互通,而一般民众的识字率低下,没有阅读能力。前期的深文理圣经虽然已有《马士曼译本》(“马士曼”又译“马殊曼”)《马礼逊译本》《委办译本》等圣经全书,但却无法提供给只能讲本地方言口语却无阅读能力的广泛民众。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愈来愈多了,书面语比口语里更多。复音词大多由单音词构成,这是因为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这是汉语结构上的一个很大变化。周秦时也有少量双音词,如《诗经》中有“河上乎逍遥”、《左传》有“摇荡我边疆”、《庄子》有“抟扶摇、羊角而上”、《楚辞》中有“颜色憔  相似文献   

5.
“有”除了表示确有、具有(“我有一张童年的照片”)和存在(“门前有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以外,还有一种表示估量的用法,我们把这种由“有”做述语表示对主语进行估量的句子称为表示估量的“有”字句。这种“有”字句在语法形式和语义内容方面均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一、这种“有”字句谓语部分的基本结构是“有+名词/代词/数量词+形容词”,宾语部分是以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因为估量必须有结果,不能只是孤伶伶的一个词。值得注意的是:用在“有”字句中的形容词只能是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而不能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我们可以说: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诚”与“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语》中 ,“诚”字凡 2见 ,“信”字凡 3 8见 ,诚、信连为一词组者未见。“诚”字 2见 ,一为《颜渊》篇“诚不以富 ,亦祗以异” ;一为《子路》篇“诚哉 ,是言也”。这两处“诚”字或做副词或做动词 ,都可解做真正、真实 ,无一做德目解者。“信”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做动词解者 ,如“朋友信之” (《公冶长》) ;有做副词或形容词解者 ,如“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宪问》) ;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德目出现 ,其例甚多 ,不胜枚举。大致说来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其主要含义和适用范围是 :(1 )言说真实无妄 ,重然诺 ,如“与朋友交 ,…  相似文献   

7.
从述语和补语的意义关系给补语分类,一般都分出一个“程度补语”。然而,关于什么样的补语是程度补语,各家却颇有分歧。下面让我们先看一些实例: 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把“你听得清楚吧?”看作“形容词作补语,表示程度”。江天在《现代汉语语法通解》中把“这一来,人们笑得更厉害了”中的“更厉害”  相似文献   

8.
吕叔湘先主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将“那么”划分为“指”“代”“连”三类,后来,金立鑫同志发展了《八》的观点,明确指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这是在总结书面语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变换比较而得出的比较客观的结论,只是他忽视了汉语口语中“那么”的一种现象。“那么”一词在口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例如: (1)我们这些个都是个文人了,都是书生了,那么力量者很单薄,而且就是说都是个体劳动者,我们必须作研究。那么这个偶有所发,或是这个有些心得,有些认识,那么想把它给它呃交流一下,和别人交换一下,我的看法对不对。那么,毕竟咱考虑将来想要发表或者是要讨论,那么,我觉得有这么个团  相似文献   

9.
本测验有50个形容词,请从头到尾读两遍。读第一遍时,如果碰到的形容词适合自己的个性或形象,就在“我正是”栏的方格内画一个“×”。 读第二遍时,不要管你在前述栏内画了多少“×”,这次是在“我想要成为”栏画“○”,一路读下去,碰到自己将来想具备的形象特质形容词,就域个“○”。 当然,有些形容词在两栏中都  相似文献   

10.
有些讲古汉语的书,对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是这样下定义的: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见北京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10次印刷的《古代汉语》上册270页) 动词对于其宾语含有“使他那样”的意思的,叫做动词的使动用法。(见北京出版社出版、1957年5月第3次印刷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增定本74页) 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也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使动用法的格式也叫使动式。使动用法或使动式是指动词对于宾语包含有“使它  相似文献   

11.
一、表量形容词及其语法特点本文要研究的是下边这组形容词:“高、大、长、重、宽、厚、粗、深”分析这些形容词的意义,它们都与物体的量有关:“重”与物体的重量有关;“高、大、粗、厚、长、宽、深”都与物体的几何量有关。找不到更恰当的词概括它们,姑名之为“表量形容词”。表量形容词是形容词范畴里边的一个次范畴。我们说“表量”是着眼于意义,而一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矛盾产生于如下假定:存在一个形容词,它对每一个对自身为假的形容词都绝对地为真。也就是说,这个假定是不合理的,是必须放弃的。如果理发师悖论和“他谓”悖论有着相同的结构,为什么后者要比前者需要进行如此之多的讨论呢?首先,存在一种普遍的错误观念,认为“他谓”悖论是一个从本质上与意义有关的悖论。其次,或许更重要的是在“所有村民”和“所有形容词”之间有一种明显的不同。在历史上的某一特定时刻,在英语中究竟有哪些形容词,是一个可判定的问题。而判定一旦做出,该集合必是固定的和有限的。(其确切数目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对那些实际上说英语的人来说,其所能使用的形容词的数目并不是固定的和有限的,因为人们随时可以发明诸如“他谓的”这样的新词。所以,某个把“他谓的”定义在现  相似文献   

14.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语气助词通常被认为是个难点。“呗”便是其中一例。在现代汉语研究中,涉及到“呗”字的文章、著作很少。除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外,比较详细地解释“呗”字的当数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刘月华等先生编写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以下简称《实用语法》)和北大中文系55级、57级语言班编写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以下简称《虚词例释》)了。我们在教学中引用以上三本著作对“呗”字的解释时,发现有些地方很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此,搜集了大量的生活中出现的“呗”字句(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姑且这样称呼)进行考察研究,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以求方家斧正。一关于“呗”字句在表达功能类型上归属于哪一类,《八百词》明确指出“呗”“用在陈述句末尾”。《八百词》对于有语气助词的句子在表达功能上的归类措词是很严谨的,统一的。这里的“用在陈述句末尾”中的“陈述句”不难看出是指包括“呗”字在内的句子整体。比较起来,《实用语法》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丁秀峰 《心理科学》1993,16(6):374-376
目的与方法个体焦虑和抑郁情绪体验的变化有明显的时间性与条件性,国外学者朱克曼(Zuckerma)等人曾编制过测量这类情绪变化的形容词检核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张雨新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从中文词典中选取132个情绪形容词,也初步编制出具有69个中文形容词的《多种情绪形容词检核表》,用来测  相似文献   

16.
郭老《甲申三百年祭》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未入北京前,诸王归顺者多受封。”类似这样的话,在口语与书面语言中经常听到或见到,人们习以为常,不以为病,所以应当看做健康的句子。但从逻辑上分析,“未入北京前”所表达的时间概念并不明确。查《明史》,知李自成入北京时在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三月十九日。“入北京前”即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以前。  相似文献   

17.
“雪白”这类形容词是含有比喻意义的偏正式合成词。例如: 笔直蛋圆火热雪亮火红枣红蜡黄油亮对这类形容词,本文力图从意义、结构、语法特点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一、意义上如果把这类词的第一个语素称作A,第二个语素称作B的话,其词义可以概括为“象(如)A—样(那样)B”的格式。例如“火红”可理解为“象火那样红”;“雪白”可理解为“象雪一样白”。二、结构上这样形容词与“大型”“通红”“初级”等形容词虽然都是偏正式合成词,但二者的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8.
我们于1979年对福建师大幼儿园48个儿童的口头言语进行调查,共收集到3192句口语,写成《3—6岁儿童口语句法结构发展的调查》一文.现再就幼儿口语发展的一些特点与问题分析如下:一、一般特点1.中、小班幼儿的口语常带有具体形象性和富有表情动作性的特点。他们说话常常重叠使用动词并伴随着手势动作,如“这个姐姐走,走走,跑,跑跑去上学”(边说边作跑的动作)。有时还以象声词或动作姿态替代句子的某一成份或复合句  相似文献   

19.
古谚与道德     
谚语是广泛流传的通俗语,所谓“谚,俗语也”(《礼记·大学》释文),“谚,传言也”(《说文解字》),“谚,直语也”(《文心雕龙·书记》)。因其简练通俗,又富有哲理意味,所以不仅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语中,而且在文人学者的著述中也多有称引。一些经他们锤炼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警句,在广泛留传中,也逐渐演变成谚语。所谓“诗句成谚”,“警句成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道德谚语是古谚语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无论是“讽劝”谚,还是“训诫”谚以及其他反映道德现  相似文献   

20.
“最”是个地地道道的副词,它常见的用法是置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子中充任状语,朱德熙先生在谈到一个语素跟别的语素结合的位置时,指出:“最”只能前置,不能后置(没有“X最”的格式)。”(朱德熙:《语法讲义》) 但是,近年来.“最”字出现了一个新的颇为独特的用法,以类似名词的身分出现在“××之最”这一格式中,比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