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中国的特定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深深植根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所谓“文化土壤”,一般是指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  相似文献   

2.
张丽宁 《学海》2005,11(5):171-175
费孝通近十多年来的三个重要思想,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贡献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关注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中华民族在多元互动的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和谐观念及精神,探讨其“三美一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观点与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他的“文化自觉”思想对于中国内部及世界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医院文化与医院角色(上)江苏省如皋市人大常委会(226500)薛炜清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总汇。在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体系中,有一支十分重要的脉络走向,这就是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袤的概括性范畴,它泛指医院主体和客体在长期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旨,在说明《易》是中华民族综合文化的起点。它是原始综合的,而不是后世科学分析的,其内容极为丰富。作者认为,《周易》是《易》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易传》为第三阶段,后世种种“易说”为第四阶段,此外,还有个第一阶段,那就是原始一段,即“毛胚阶段”。这一阶段的精义,历来说易者,甚少发挥,本文拟补此缺。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像巡礼》(胡光凡、赵志凡著,湖南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是一部立足于人类文化史、宗教史、艺术史的高度,探索中国佛像艺术精微的新作。作者把中国佛像艺术誉为“东方宗教艺术的奇葩”,认为“宗教艺术也就是宗教所深藏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的艺术化形式”。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那些优秀、杰出的佛像作品(包括雕塑和绘画),无不生动、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化特质和艺术形态,透露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它们既是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又是艺术欣赏的对象,“是宗教艺术的珍奇,是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文汀 《佛教文化》1995,(3):46-46
《中国佛像巡礼》(胡光凡、赵志凡著,湖南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是一部立足于人类文化史、宗教史、艺术史的高度,探索中国佛像艺术精微的新作。作者把中国佛像艺术誉为“东方宗教艺术的奇葩”,认为“宗教艺术也就是宗教所深藏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的艺术化形式”。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那些优秀、杰出的佛像作品(包括雕塑和绘画),无不生动、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化特质和艺术形态,透露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它们既是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又是艺术欣赏的对象,“是宗教艺术的珍奇,是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艰苦奋斗的概念 这一概念,社会上对它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笔者根据查证,它的内涵大致可以归纳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从最一般意义上作为一个成语来使用,其基本意思是“不怕艰难困苦,进行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斗争。”(《中华成语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599页)第二层面,当作一个治国方针,它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方针。”(《邓小平著作学习大辞典》,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530页)第三层面,把它看作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有的学者认为它有三个方  相似文献   

8.
果洛石经文化,是指近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发现的石刻藏文大藏经。是用金属等工具将号称藏传佛教大百科全书的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镌刻在石头上的一种特殊的经书形式,也可俗称石头书。这种形式在金石学上一般都被称为“石经”。果洛石经是用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板两面镌刻佛经后,按一定规则或顺序重叠而成,远处望去,犹如一堵城墙,当地藏族群众形象地称其为“多卡”(R do K ha)或“多让”(R do R ing),意为“石经墙”。果洛石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任何一种文化的出现,主要受制于人的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因素。果洛地区…  相似文献   

9.
竹雨 《管子学刊》2007,(2):124-126
一学术探索的实践证明,无论何种文化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精神和物质等不同层面的客观存在所组成的一个复合体,任何单一的学科都难以真正探明这个复合体,需要我们以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去研究这种客观存在。齐文化正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复合体,随着齐文化研究的深入,学科交叉和学科渗透现象越来越多,如何综合多学科的方法,以多维的视野来探讨齐文化这样的综合课题,是每一个齐文化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由齐鲁书社出版的山东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员孙敬明先生所著的《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就是以交叉学科的学术视野,将多学科的方法途经结合起来探讨齐文化的一部好书。  相似文献   

10.
生存结构与心灵境界——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哲学可视为一种“生命哲学”或“生存哲学”,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生存结构”或“生命结构”,而这种生命结构本质上又体现为阴阳结构.阴阳结构或阴阳范畴,从其内容来看,其实也就是中国人的心灵结构,同时也是我们的心灵境界,体现了一种生命关怀或“生命忧患”意识;从其形式方面来看,则是一种“结构思维”方法。当今人类面临着许许多多紧迫的世界性、全球性问题,以《周易》哲学为代表的中国生命结构哲学或许能够给我们以相当的启示.答案就是;多元一体,共存互补。  相似文献   

11.
《智慧篇》被犹太软和基督新教视为“伪经”。他们所持的理由是,它的原著不是希伯来文,著作时期太晚,成书又不在圣京耶路撒冷。圣经上说:“这(个)家就是永生天主教会,(它就是)真理的基础和柱石”(第前三,15)。这段经文应理解作“只有教会支撑和保管着由天主所默启的道理”(思高圣经译注)。那么《智慧篇》既是教会保管的圣经,又是圣传和教会的训导一贯予以认定的,所以它是一篇圣经的正典著作,便是毫无疑问的了。  相似文献   

12.
西南少数民族的《指路经》,是在丧葬仪式中念诵以送灵归祖的经书。《指路经》指引亡人魂归祖界应走的道路,它反映出西南各族群沿藏彝走廊、南岭走廊迁徙的真实历史。《指路经》具有表现原始信仰、仪式叙事、祖先崇拜、族群迁徙的多重内涵和价值。从中国民族学民族走廊学说的视野来解读《指路经》的文化意义,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学说多维度的有力阐释。  相似文献   

13.
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三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在长期理论思考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开拓性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起源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多元论和一元论、本土说和外来说等争论作出了进一步厘清和修正,对中华民族由多元朝向一体的历史走向作出宏观概括,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迄今仍显现出强大  相似文献   

14.
对中药复方不同提取部位的相关研究之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形式和主要手段,是中药有别于化学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在精细辨证和对中药性能以及运用经验基础上,运用中医“君、臣、佐、使”和“辅反成制”等组方原理,将多味中药(饮片)配伍运用的形式。它体现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法则。笔者从有关文献中归纳出了中药复方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由两个或数方合用而治疗较复杂病症的方剂,即重方、合方,如八珍汤。二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饮片配伍组成的方剂。三是指适应现代药学对多成分药物的认识范畴,对多组化学特征的中医方剂的通称(其实中医方剂并不全等于中药复方)。由此可见,中药复方概念的内涵,随着其构成要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进而并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一般来说中药复方多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饮片配伍组成的方剂。中药复方既包括了千百年来临床证实疗效确切的古方(经方),也包括了临床常用的新复方。如《黄帝内经》记载的13首,东汉《伤寒杂病论》的375首,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的5300首,《千金翼方》的2900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16834方,明代《普济方》的61739首等等。随着中药复方的不断丰富,中药复方不仅成为了中医临床用药形式和主要手段,而且也为如今中药复方新药(新药的主体)以及今后复方有效部位新药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处方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主要指他在1879—1882年间阅读柯瓦列夫斯基、摩尔根等人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专著时所作的五个笔记。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还应该包括阅读毛勒、哈克斯特豪森等人同类著作所作的大量笔记。马克思本人没有给这些笔记命名。研究者们根据自己对笔记的不同理解而分别把它称为“人类学笔记”、“社会文化人类学笔记”、“民族学笔记”、“古代史笔记”、“古代社会史笔记”等等。鉴于这些笔记所摘录的著作主要是人类学著作,所以这里仍沿用“人类学笔记”这一称谓。前不久在福州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主要讨论了《笔记》的写作动机。  相似文献   

16.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光荣的成员之一。据史书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藏族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烂灿的文化。举世闻名的藏文《大藏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它不仅是一部佛学丛书,而且也是一部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仅据我们所见到的部分资料,对藏文《大藏经》的形成、版本和内容作一粗略介绍,不确之处,尚望教正。一、藏文《大藏经》的形成所谓藏文《大藏经》,指藏文佛教经论的总集,分为甘珠尔(bkav-vgyur)和丹珠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因置身的时空多样性和连续性而呈现出一体多元格局。新疆区域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它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一元主导,多元交融,和而不同"的文化特点。本文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化视野,着眼于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对新疆萨满教等原始宗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宗教文化作粗线条勾勒,以展现新疆多元宗教文化交融共存格局。  相似文献   

18.
文昌文化,属于中华道学文化的范畴,是中华道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与对文昌帝君的信仰、崇拜和祭祖有关的经文善书、医学医术、祭祖仪礼、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宫调建筑,以及民间传说、民间习俗、民间庙会等方面的内容。著名的《阴骘文》,就是其经文善书方面的代表之作。《阴骘文》,全称《文昌帝君阴骘文》,全文六百余字,相传是南宋时文昌帝君“降笔”传出的一篇劝说世人行善积德的劝善文。“阴骘”即指“阴德”、“阴功”,意谓人们的行善做好事不要到处张扬,只阴悄悄地去这实践。此文在过去十分流行,影…  相似文献   

19.
郑炳心 《管子学刊》2013,(3):55-58,7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深深融人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理与灵魂之中。从《论语》分析。孔子一以贯之的就是真情实感,这是源于生活的包含理性思考的情感。在此基础之上,孔子建立了以“仁”为灵魂,以“礼”为形式,“仁”与“礼”相互作用的文化心理系统。这一系统建立在人性之上,源于人的道德实践活动,源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塑造。儒学重人生追求而贴近生活,同时强调生命的体验及其内在圆融性,蕴含着积极的生存智慧与开放性。它表现为中华民族乐天知命、自强不息的乐感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滇西北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藏彝走廊的重要地区,历史上多元族群与多元宗教砥砺共生。论文通过滇西北的社会文化生态与多元族群、佛教各派在滇西北社会的浸润影响、滇西北社会多元宗教格局的形成三个维度的考察,认为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及基督教多元信仰格局的形成,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藏彝走廊文化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滇西北族群与宗教的多元共生,相互融摄互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