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舍蕴善     
舍起灵,字蕴善,号云山,经名哈桑·伊本·阿布都·瓦哈布。生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九月十一日,卒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九月七日,享年六十七岁。祖籍湖南沅陵,祖父元白公,是位举人。父无锡公,经名哈桑,明乡贡进士,丧于渭南。据舍氏后人相传,他们的先祖本不姓舍,是姓魏。蕴善之母葬于河南襄城,当地人名其坟为“魏奶奶坟”。  相似文献   

2.
爱国爱教的达浦生阿訇——纪念达阿訇归真32周年马全仁1965年6月21日达浦生阿訇在北京归真,出于对阿訇的崇敬与怀念,今写此文,以资纪念。达浦生,江苏省六合县人,名凤轩,字浦生,经名努尔·穆罕默德,生于1874年4月10日。达姓始祖姆巴勒沙乃波斯人,...  相似文献   

3.
著名画家张善子是天主教教友,四川内江县人,清光绪壬午八年(1882年)农历5月初5日生,原名张正兰,单名泽;善子本孪生,故初字善孖,含双生子意,后改为善子。先生爱虎画虎,如痴如迷,其师曾农髯以“虎痴”目之,先生遂亦以此自号,人则尊为“虎公”、“虎髯”。善子祖籍湖北麻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因“湖广填川”,定居内江,至善子辈已为第八代。父张忠发,字怀忠,号悲生,母曾友贞,俱信基督教。父在教堂工作,先生亦随时出入教堂。母亲长于绘画刺绣,名诗人谢玉岑谓:“曾太夫人以工笔花鸟,负名于蜀。”人们呼为“张画  相似文献   

4.
《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章的解读历来存有较大争议,朱子参酌多家之说,赋予此章以明晰意涵。在“其”字解诂上,朱子不废多方观点研讨,最终以《集注》为准的,继承了邢昺“指子”之论。钱大昕不明朱子训诂演进过程,遂酿成以朱子书信、《或问》反《集注》的谬误。朱子一方面接受了汉唐注疏观点,认为此章文字属圣人之论,另一方面又力图消解古今论说的矛盾,通过对此章之“三年无改”“道”等处展开阐释,增强本章义理的适用性。朱子对“三年无改于父道”的诠释,触及“人情”与“原则”、“公”与“私”这一哲学论题,解决了人的生活实践、孔子学说中存在的道德难题;同时,朱子以生活化为视角、日用人情为论域,就此章贯彻“下学上达”的学术思路,反省荆公新学影响下的务高谈妙之风。  相似文献   

5.
张树森阿訇归真中国伊协第五、六届委员,天津市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人大常委,市伊斯兰教协会主任、天津市著名伊玛目舍木逊底尼·张树森于1994年5月26日溘然归真。终年70岁。27日(主麻日)下午,天津各界千余人在清真大寺为张树森举行了伊斯兰教殡礼仪式...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是2001年3月9日即农历2月15日上午因急性心梗在宁夏贺兰县老家归真的。那一天是“古尔邦”节过后的第三天,也是一个主麻日。父亲从犯病到归真不到十分钟,他没有给我们留下送他去医院救治的机会,也没有给我们一次服侍他老人家的机会。这一憾事,让我终生不忘,永远心痛。教门里的人说,当一个穆斯林即将踏上归真之路时,归回的速度越快,就说明他是一个很有福气的人。我理解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病人辞世的快,免受了许多病痛的折磨,这是病人的福气。二是,病人辞世的快,免除了亲人们的诸多疲劳,这是即将辞世的老人对儿女的最后一次体贴和关怀,这是活人的福气。父亲的名字中有一个字是“福”字,这“福气”不论是对亡人还是对活人都体现出来了。 父亲在他72年的人生历程中,始终保持着穆斯林自强不息,心胸宽广、乐善好施等优秀品质。父亲一生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勤奋、爱劳动。父亲出生在一个阿訇家庭,少年时他给地主家放过牛羊,做过长工。成年后,他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和国防建  相似文献   

7.
尹广源,字伯清,号在山(取“在山来水清之意”)生于1888年4月23日,属鼠;自幼读私塾四五年,曾一度随父尹松轩(字彭寿)经营玉器行商。因个性不适经商,又于米市胡同一学校补习(也可能是旁听生,同学有杨璇圃),自学当时中学课程,除英语外,史地  相似文献   

8.
王廷法 《法音》2023,(1):42-49
<正>庆忠铁壁慧机禅师(1603-1668)[1],生于万历癸卯(1603)十月二十二日,于康熙戊申(1668)九月二十一日示寂,聚云吹万广真禅师(1582-1639)之法嗣,大慧十五世孙,俗姓罗,字“铁壁”,号“庆忠”,“凡所住处,皆名庆忠,取针芥之投在重庆府忠州,不忘万师水源之义”[2],顺庆府营山(今四川南充)人,“生于名阀,世膺三组(祖)之荣;  相似文献   

9.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是著名救国老人。1939年4月6日,他百龄大庆时,中共中央特率全体党员致电祝贺,称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端”,给予很高的荣誉。马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清道光二十年三月十八日(1840年4月19日)诞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市)。父名松岩,是位儒医,以教书、行医为业,还开过药铺和米布店。马相伯出生时,适逢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从此我国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  相似文献   

10.
释智随 《法音》2002,(2):20-24
蒲益大师(1599-1655),号智旭,字素华,别号“八不道人”,晚称“蒲益老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并被后人尊奉为净土宗第九祖。  相似文献   

11.
2009年7月10日,中国伊协在京举行“纪念王静斋大阿訇归真60周年”座谈会。  相似文献   

12.
道教发展至宋代,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获得长足的发展,处于鼎盛时期。宋金之稳际,分衍宗派,出现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派系。全真道南宗五祖中第五祖白玉蟾,对全真道教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拟对白玉蟾的一生事迹作初步探索。一、白玉蟾辛劳奋斗的一生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虫宀眉)庵、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武夷翁。生于南宋绍兴四年甲寅岁(1134年)三月五日。他的祖父葛大兴,福建闽清县人,任琼州(今海南省琼山)教授,父葛振兴随往。玉蟾生于琼州,  相似文献   

13.
陈乔见 《学海》2007,(2):5-13
在柏拉图的《游叙弗伦篇》中,游叙弗伦欲控告老父,苏格拉底对其反讽、非难与劝阻。然而,以西方作参照系统来批判儒家“亲亲互隐”的邓晓芒教授却解读出苏格拉底“赞同甚至鼓励”游氏“子告父罪”。此种惊人的误读表明邓氏没能理解“苏格拉底的反讽”并误解了逻辑与理性。论辩表明,诸多西方哲人也都倾向或认同“容隐”观念,这也证明了批判者的“参照系统”的虚幻性。至于如何理解“亲亲互隐”所蕴含的伦理困境,那是一件生存论而非逻辑论证之画。  相似文献   

14.
一代黄冠宗师刘理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嗣授,法名理授,俗名宗海,字敬义,号受之子。道教全真龙门正宗嫡派第二十二代弘道传戒律师。武昌长春观、汉阳玄妙观方丈。湖北省汉川县田二河鸡鸣乡北马嘶潭人。刘理授生于清同治九年庚午(1869)二月二十二日巳时。父德勋,母林氏。胎时,母忽厌嚣茹素,荤臭入口,身遂不安。既生,乳不洁不食,地不静不寐,腥臊偶触,呕吐难安,喧嚣杂闻,啼惊莫已。甫四龄,就傅外王父家,说部则属意侠义,观剧则深恶言情。读圣贤书,咸能通晓其理,家人皆异之。常曰:“人为三才之一,若不能参赞化育,实虚此生。”年未弱冠,  相似文献   

15.
六朝人名常在一个单字之后加一个“之”字,甚至家族父子都使用“某之”为名。陈寅恪先生提出“‘之’在六朝人名中代表天师道信仰”的论断,影响甚大。这一论断并不准确。实际上,不是所有名字中带“之”的人都信仰道教,也不是所有为后代起名为“某之”的家族都信奉道教。六朝人名中父祖辈都用“之”字,是当时避讳之法尚不完善的表现,同时具有一定的家族倾向。“某之”之名也是一种取名风尚,与宗教信仰无关。  相似文献   

16.
宪宗皇帝晏驾,新皇帝穆宗即位,追究元凶祸首,处死了柳泌等人。不久,穆宗皇帝也开始吃丹药。吃了三年,就把自己吃到了奈何桥的那一端。继位的敬宗皇帝只有19岁,正是“春秋富“,读书学习的好时候。但他嫌六经难读、骈文难作,竟迷上了特异之术和九转金丹。敬宗物色到一位超一流大师名赵归真,比张果老还“活神仙“,这活神仙的看家本领是白日见鬼夜间捉妖,  相似文献   

17.
葛洪,字雅川,丹阳句容人,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卒于东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祖父葛系为吴大鸿胪,父葛悌初亦仕于吴,后为晋邵陵太守。葛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广览众书,以儒学知名,尤好神仙导养之术。从祖父葛玄,吴时学道,号为葛仙公,以其炼丹秘  相似文献   

18.
蕅益大师(1599—1655),号智旭,字素华,别号“八不道人”,晚称“?益老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并被后人尊奉为净土宗第九祖。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著论数十篇破之。17岁时,偶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及《竹窗随笔》,有所省发,乃不谤佛,并焚毁所著《辟佛论》等。20岁时,注释《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后因父丧,闻《地藏经》而发出世心。22岁,专志念佛,尽焚所著稿二千余篇。23岁时,发四十八愿,自号大朗优婆塞。听《楞严》时,至“世界在空”…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我国伊斯兰学者马坚教授归真十周年、庞士谦阿訇归真三十周年,中国伊协重新排印发行《教典诠释》和《埃及九年》两部书。  相似文献   

20.
对2008年12月底前公布的山东出土商代青铜器铭文资料进行统计,可得单字645个,不计重复字为154个。进行字频统计与测查,发现:字频分布呈现两极分化,最高字频覆盖率达9%,即每11字就出现1次;仅出现1次的有109字,约占单字总数的71%。高频字集中在亲称用字、日名用字、作器或器名用字以及部分族名。亲称高频字是"父"。日名高频字集中在双数日,未见"丙"、"壬"。这些情况反映出商代山东与中原铜器铭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