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索引表达式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常常运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们具有同语言行为发生时的语境状况直接相关的特殊语法特征。如指示代词“这个”、“那个”,人称代词“你”、“我”、“他”,时态词,时间和地点副词等等。对于这样的表达式,如果我们不知道它们被使用的语境情况,就不知道它们的确切意义,例如,某人门上贴有字条“将在1小时内回来。”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写的,也就不知道笔者究竟何时回来。又如语句“我是中国人。”我们不知道谁是说话人就无法断定它的真值。正因为对索引表达式的分析研究同表达式的运用密切相关,索引表达式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索引表达式有不同类型的范畴。例如人称索引就因人物在言语活动中的角色不同而有区别。第一  相似文献   

2.
“语义学”一词此处是在一个较窄的意义上使用的。我们所理解的语义学是关于这样一些概念的全部思考,粗略地讲,这些概念表达一个语言的表达式和这些表达式所指称的对象与事态之间的某种关系。作为典型的语义概念我们可以举“指称”、“满足”和“定义”的概念为例,它们出现于下述陈述之中,如:  相似文献   

3.
据查尔默斯(David Chalmers)的二维语义理论,每个表达式被划分出两方面的内涵:认知内涵和虚拟内涵,划分的合法性在哪里?马可尼(Diego Marconi)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认知内涵和虚拟内涵是不可以被截然划分开的独立的两种语义特征,而且它们之间的模棱两可性也不可以借助另一种语言进行消除。因此,查尔默斯把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拆分成两部分的做法是不合法的。笔者认为,如果把二维进行语义层面和原语义层面的理解,那么对语义进行二维划分的做法还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4.
第一人称     
本文考察了卡普兰、弗雷格和刘易斯等人的观点,对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从语义学刻画、自我概念以及它在信念、命题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了卡普兰等人关于“我”的语义学观点.对“我”的语义学说明的困难在于:“我”确定指称的方式似乎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使用“我”时都有其特殊的指称方式;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作者同意卡普兰的观点:要通过描述“我”的使用方法而非寻找弗雷格式的涵义来刻画“我”的语义.人们使用“我”时都依赖于一个先在的自我概念.作者随后考察了笛卡尔、休谟等人关于“自我”的观点,批评笛卡尔的“主体”理解会导致唯我论和循环,而休谟的“漂浮”的“自我”则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赞同笛卡尔关于“我”是思想主体和身体共同构成的统一实体的观点.作者还批评了安斯康姆将“我”等同于笛卡尔式自我而“我”并非指称性表达式的观点,指出她无法解释为何可对包含“我”的句子做存在概括.随后,作者考察了刘易斯对“命题”、“可能世界”以及“自我”等的理解,指出:虽然在刘易斯和他之间有明显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每个可能世界是唯一的,且都把其中一个可能世界视为现实世界,但在哪个可能世界是现实世界上却发生分歧.文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握“自我”,这种认识方式比任何纯粹的语言学描述更基本,它是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哲学家塞尔曾指出,任何一台处理汉语输入的计算机都不能够像真人那样理解汉语,因为计算机无法获取汉语表达式的语义内容。他的这个论证,既预设了语义学和句法学之间的二分,而且也预设了一种外在论式的语义学观点。上述两个预设在本文中都会受到挑战。首先,本文将采纳一种内在论的(并且是准整体论)的语义学进路:根据此进路,意义完全可以在不直接牵涉到和外部对象的关系的情况下而被带入语义网。此外,本文所试图构建的语义学模型也不是句法驱动的——换言之,在该模型中,并没有任何语义中立的原则可以告知系统,复合语义是如何从"原子"语义中生成的。毋宁说,"原子"语义之间的亲和性,便已然在复合语义的构成中扮演了枢纽性角色。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语义融合的语义学难题,绝非当代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的专利。实际上,它早在东汉学者许慎的"六书"论中就已得到触及。根据许论,只要一个汉字的构件的语义得到了其它汉语表达式的恰当注解,该汉字本身的语义也便可得到确认。在本文中,许慎的"六书"论将以一种可计算的方式而得到系统化的重构,而该重构的技术基础则是王培先生发明的"纳思系统"(非公理化推理系统)。在这种重构基础上,现代汉语中语词的语义复合方式,也可以得到一种新颖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论逻辑语义     
符号、由符号构成的某类表达式及其语义是语言哲学和符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逻辑符号、由逻辑符号构成的某类表达式及其逻辑语义则是逻辑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逻辑 ,特别是现代逻辑 ,通常是用形式语言和形式系统表述的。但逻辑学家建立逻辑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的思维规律和推理能力 ,这必然要涉及形式语义和形式系统的逻辑语义。逻辑语义可以分为两大类 :直观语义和形式语义。很少有论文专门论述逻辑语义中的直观语义以及它们与形式语义的关系。本文主要讨论这些问题。给定一个形式语言L。我们知道 ,从本质上说 ,L由一堆抽象符号…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要求普遍适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解释学探讨一种我们获得的能够“掌握”某种自然语言的“能力”,即理解语言上可交往的意义,以及在交往被曲解的各种情况下使得这种意义可被他人理解的艺术。对意义的理解就是理解言语的语义内容,并且只要书写形式或者甚至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意义-内容在原则上能够用词汇来表达,对意义的理解也指书写形式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意义-内容。因为每一个语言使用者具备的释义能力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可以发展成为某种艺术技能,所以我们谈到理解和使自己被理解的艺术,就不无道理了。在对实际问题一定要作出结论的情境下,此种艺术和使他人信服、说服他人的艺术是对应的。修辞学也是建立在一种能力上,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走西口》里,梁满屯老是不服气内弟田青,他的口头禅就是“我就是想不明白,为啥田青比我混得好”。田青的生意比他大,老婆比他的漂亮,朋友比他多,人缘比他好,什么都高他一头。他想不明白,别人都明白,连观众都明白。他对人刻薄,田青待人宽厚;他小聪明,田青大智慧;他小气,田青大方;他嫉贤妒能,田青尊贤爱才。这一比,高下就出来了。  相似文献   

9.
“有意见”、“没水平”、“是时候”、“不是地方”等等,这些动宾短语在日常的言语交际里其语义内容人们多不会照字面去理解。这里的“有意见”并不等于“有+意见”,而等于“有+(不赞同的或不满意的)意见”,“不是地方”说的是“不是好地方”或“不是合适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名词的语义偏移,说这里的名词“意见”、“地方”等在这种特定环境下不再表示一般意义上的“看法或想法”和“空间”,即它们的语义偏移到了指特定的“意见”和“地方”了。(见《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中国语文》  相似文献   

10.
论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李伯聪语言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语音知觉阶段;语义理解阶段;句子和语篇的理解阶段;理解说话人实际意图的阶段。关于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的头一个哲学问题是: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何以是可能的?一个人为何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极简单地说,一个人之所以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不同的“自我”的个体——这时主要指“心灵”——具有同一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社会约定,而语言正是一种约定了的通讯工具。与语言理解有关的哲学问题还有哲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元关系中研究语言感知和理解过程。以往,许多人习惯于从两极对立、二元关系中思考问题,这往往使得思维简单化。现在,我们看到我们至少需要从四元关系(听话人或读者、说话人或作者、话语或作品、外部世界)中研究理解过程,这样才能使有关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语言理解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定性的关系问题是另一个哲学问题,由于语言理解过程是一个选择与建构统一过程,是一个主动性与带有主观性的过程,绝对的、完全的确定性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决不应把选择与建构机制看成“制造”不定性乃至专门进行“曲解”的机制。语言感知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种关于理性和文化差异的实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想首先区分“理性”一词的三种意义。 理性Ⅰ是一种能力的名称,这种能力乌贼鱼比阿米巴要多,使用语言的人类比不使用语言的类人猿要多,以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人要比没有这种武装的人更多地具有这种能力。这是一种以更为复杂和精致的方式来调整其对环境刺激的各种反应,从而顺应环境的能力。它有时被称为“技术理性”,有时则被唤作“生存技巧”。靠这种能力本身,并不能帮助一个个体决定自己最好是属于什么物种或是属于什么文化。在这种意义上,理性在伦理上讲乃是中立的。  相似文献   

12.
黄金斌 《天风》2003,(5):19-19
前几天的一件事,让我对“喝彩”有了深层理解。 今年的冬天特别冷,据说好多地方的气温都达到了历史最低点。因为风大气温低,出行“打的”的人比平时要多一些。我因有事出门,也叫了一辆出租。一上车,好客的司机就同我聊了起来,大事小事侃了一通,当我礼节性地说他这几天因天气的原因会有好的进账时,他却说:“不怎么样,空驾较多,油耗了不少,客人却没拉到几个,收入比前些日子还略有下降。可能是运气不好。”说完呵呵地笑了。看着他友善而真诚的面孔,我信了他的话。“据说有很多的“的哥”这几天的收入比  相似文献   

13.
作者详细考察了“Bedeutung”一词在德语中的标准意义,以及弗雷格在其著述中使用它的各种情况,并仔细回顾了在英语哲学界对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所发生的争论及其理由。他不太赞成把“Bedeutung”译为“meaning”(意义)和“significance”(意谓)一类的词,他还反驳了支持这类译法的三个论证。“公正地讲,‘reference’(所指)和‘refer to’(指称)是得到最广泛认可的翻译。”他区分了“Bedeutung”的水平意义和垂直意义,前者是指语言表达式相互之间的关系,后者是指语言表达式与语言之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弗雷格更多地从“对象”的意义上使用“Bedeutung”一词。鉴于弗雷格使用“Bedeutung”的模糊性和怪异性,作者建议用“reference”及其近似词来翻译“Bedeutung”及其近似词,它兼有“指称”(作为关系)和“所指”(作为对象)的模糊性;并把该德语原词置于相应译文之后的括号内。  相似文献   

14.
理解     
我时常感到孤独和痛苦。我对朋友诉说我的苦闷,烦恼,以及忧郁,说世人不能理解我。我只希望得到他的理解。晚上,我们喝酒,他尽一切努力来理解我———然而他不能。于是他“煞有介事”地“教导”我一番。他给我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建造巴别塔:人类在创始期,天下只有一种语言。他们往东方大迁移时,遇见一片巴比伦平原,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他们彼此商量着说:“来吧!我们在这儿烧制砖头!”他们真的动手烧制起来。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城里要有高塔,耸入云霄,好传扬我们的美名,以免我们分散到别的地方!”这时候上帝下来了,他看见…  相似文献   

15.
刘东 《哲学动态》2012,(9):104-109
一双索引赋值的引入语义理论主要研究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或内容。在可能世界语义学中,语句的真值是在单个的可能世界中考虑的。以可能世界语义为框架,我们一般讲语句p在可能世界w中为真或者为假,并可借此讨  相似文献   

16.
已有研究表明内隐韵律能够促进书面文本的理解,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重音节拍语言,而较少关注汉语这类音节节拍语言。为了探究内隐韵律作用的普遍性,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探讨了句子阅读中“N的V”结构加工的韵律制约。研究发现,“N的V”结构加工中存在稳定的韵律形式效应:动词为单音节时比动词为双音节时的注视时间更长,回视更多。韵律形式和语义关系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表现在受事语义关系条件下,在反映早期加工的凝视时间上,单音节动词条件长于双音节动词条件。但这种交互作用在晚期加工阶段则不受语义关系影响。表明“N的V”结构加工中的韵律形式效应稳定且持续。研究支持内隐韵律假说。  相似文献   

17.
一按公认的看法 ,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研究》第 2 4 3节开始进入私人语言论证。 (参见维特根斯坦 ,下引仅标节数 )他所设想的私人语言不是那种用来自言自语的语言 ,也不是通常用来记录内心经验的语言 ,而是 :“这种语言的语词指涉只有讲话人能够知道的东西 ;指涉他的直接的、私有的感觉。因此另一个人无法理解这种语言”。有人从这段话中区分出两种私人语言 :偶然的和逻辑的。偶然的私人语言就是指涉私有感觉的语言 ,而逻辑的私人语言则既指涉私有感觉 ,又是其他人无法理解的。偶然的私人语言可以是日常语言 ,这并不是维特根斯坦要考虑的 ;私…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同志的语言学著作无疑是一部有创见的书。他正确地批判了马尔学派的“阶级语言”的庸俗化的作法,详细地分析了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特殊规律,论证了语言不只是为某一个阶级服务,而是社会人的交际的工具,指出语言是全民性的,并且还指出语言与思想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等等。凡此都是这本著作对科学的重大贡献。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对“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概念的说法是有简单化、片面化的缺点。而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者都以这种说法为根据,并且进一步引伸出各种  相似文献   

19.
孟德尔(C.W.K.Mundle)在“‘私人语言’和维特根斯坦的那种行为主义”中把维修根斯坦的观点称之为“语言的行为主义”(linguistic behaviourism),他通过对于这种语言行为主义的批判确定一个与维特根斯坦相反的论点:一个人可以谈论他的私人经验.他说,维特根斯坦的论点——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自己谈论他的私人经验(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关于日记的论述中力图证明的)——与其他问题混淆起来了.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把问题表达成:“能有私人语言吗?”这种表述混淆了以下问题之间的区别:一、人能有意义地对他自己谈论他个人的私人经验吗?二、人能告诉其他人关于他的私人经验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20.
语言逻辑应当为自然语言的语言表达式提供有效而又系统的语义分析方法。但是仅用传统逻辑学与传统语言学所提供的知识,是不能办到的。有些问题如语义的时态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而不注意语义的时态是不能对语义作出确切分析的。比如,有人认为“未婚妻”、“未婚夫”这类说法中是包含逻辑矛盾的。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夫”(丈夫)“妻”(妻子)的解释,“男女两人结婚以后,男子是女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