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过去,乡下人家都有一口大铁锅,砌嵌在灶台之上,它能用来蒸煮熏炒,将农家的一日三餐烹调得滋味深长。儿时放学归家后,我最爱围在铁锅旁,看着母亲烧饭炒菜。尽管当时日子苦,锅内难得有好菜,可即便是最简单的卷心菜烧豆腐,也能让我欢喜。铁锅里咕噜起伏的响声,是我听到的最美乐曲。父亲偶尔会买一些小鱼小  相似文献   

2.
烟火土灶     
正一堆砖、一口锅,砌成朴素的农家土灶;一捆柴、一灶火,烹出喷香的乡间美食;一顿饭、一家人,过出和美的烟火日子。灶,似庄户人家的乳娘,默默地相伴岁月,哺育春秋。土灶,出身微轻。几块黄土敲打的土坯或煅烧的青砖,靠着土泥粘合,垒砌成或方或圆的灶台,再坐上一口黑铁锅;没有任何仪式,土灶便诞生在了厨房内或屋檐下。清代吴趼人《恨海》第四回记述:"东面墙脚下,打了一口土灶,树叶树枝,高粱秆子,铺满一地。"这便是土灶的舞台,虽不绚烂,甚至芜杂,但  相似文献   

3.
正自我记事起,家里烧饭用的家什是一个黑铁锅,盛饭用的是瓷碗,一家人吃饭围坐在一个三条腿、圆形的桌前。父亲说,铁锅有生铁和熟铁锅之分,我家的黑铁锅是手工锤打制成的熟铁锅,锅坯薄,传热快,除了烧水、炒菜、做饭、蒸馍,还能染布,炒料豆、花生,简直就是个啥都能做的万能锅。  相似文献   

4.
低处的幸福     
正闲时读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独上高楼,凝望如烟柳色,无限惆怅涌上心头,后悔当初不该"怂恿"丈夫远走边塞,建功封侯。此时在少妇眼里,"杨柳色"般的庸常生活,要比"觅封侯"更值得让人留恋。现在人谈到幸福,往往想得更多的是金钱与名利,其实物质并不是幸福最重要的因素,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一个人要求越低,离幸福也就越近。在上下班途中,我经常看到一对夫妇,穿一身破旧衣服,开一辆三轮车在大街上揽活。车厢内架一口铁锅,铁锅内有凝固的沥青,还有两只铁桶和铁铲等工具。从他们的装备可知,这是专门修补楼  相似文献   

5.
锅里流年     
正放假回家,急忙忙走入堂屋,奔向爹娘的怀抱。许久不见,爹娘的白发又添了些许,脸上的皱纹又增了几缕。老爹向来温厚寡言,脸上绽满灿烂的笑容,撸起袖子,为我架锅做饭。好像一别数月,在爹娘的心里,我就像一直在江湖漂泊,匆匆归来,仿佛经历了千山万水似的。或许在二老看来,唯有自己亲手做的饭菜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情,能够抚慰归来的孩子的心灵。一口小锅,正在炉火上。老旧的八仙桌下,井然有序地放着曾经用过的那些锅:大小不一,材质各异。它们静处一隅,默然无声,像完成历史使命的将相,挂印封金。那口大铁锅,  相似文献   

6.
老家的土灶     
正老家的土灶很简单,用土坯垒成的,上面抹一层水泥压实,大铁锅都是父亲徒步从七里外的乡供销社买好扣在头上,顶回来的。土灶左下方泊着风匣,旁边立着一口盛水的泥瓦缸,缸上趴着一只铁舀子。土灶右侧堆积着斧子剁好的苞米秸秆,细细的刺槐枝儿。灶台是故乡的一种语言,每天第一个醒来,袅袅的炊烟点缀着村庄时,我们枕着小煎鱼和苞  相似文献   

7.
正记忆里,再清苦的日子,母亲也能让它开成花。四十年前,熬米汤粘锅底了,母亲是不会立马洗锅的,灶下再加把火,软火,悠悠地着。我们都拥挤在锅边:像变魔术般,先是紧粘在锅底的米饭干了,变黄了,眼看着四周就翘起来了,不一会儿,整个锅底粘的米饭被烤得屁股发烫,蹦了起来。母亲夸张地拍一下手,欢喜爬满脸颊,把那么大的"锅底"拎出来。哇——,吃第一口的是案板。小心地切成片,刚撒上盐巴花椒粉都等不及搅  相似文献   

8.
灶 台     
正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居家过日子,谁家离得开灶台?砌灶简单,砖块垒就,泥巴涂抹,刷上石灰,半天就成。砌灶也不简单,得省柴,得旺火,锅要热得快,烟要出得净,还千万不能倒了烟囱——民间谓之"倒灶",须供上猪头三牲,放鞭炮去晦气的,吾乡风俗是也。灶台是一个家庭温馨和美好的见证。夫烧火,妻当锅,一个添柴,一个揉面,可爱的孩子与小花狗嬉笑成一堆。锅膛内塞一把金黄麦秸,顿时"哔叭"出一  相似文献   

9.
烟火气     
正自我有了记忆,母亲就与灶台、烟火联系在了一起。灶台是乡村生活的恒久风景,它和那些粗糙干裂的手掌、那些因烟熏火燎而迎风流泪的眼睛,共同构成了农家生活最本质的背景,掩映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凡常四季。有了灶台就有了安宁和温饱,就有了繁衍和生存。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有一个大大的灶台,里面镶嵌着一口大大的铁锅。母亲忙碌之时,身影总是被白炽灯映照着,在墙壁上晃来晃去。她在灶前煮东西的时候,便把我放在厨房门口的一张  相似文献   

10.
墨岩 《佛教文化》2011,(1):96-101
"有时候,我真的不愿意回到城里去住.每次开车接近五环,我就像进入一个大锅盖一样,憋屈得难受."刘亚明坐在自己画室的二楼,注视着远方的那座山.这个位于北京怀柔的小村落里,聚集了很多象刘亚明这样的艺术家.透过画室的落地玻璃向外看去,近处是上百株造型感很强的柿子树,远处是安静的农舍与河流,再远一些,是那座卧佛一般的山.  相似文献   

11.
淡有味     
正淡,是一种味道。清明时节,陌上花开,与友人去西湖边的龙井村喝茶。走进房间,见炒茶人在大铁锅里炒茶,一双黝黑的大手在铁锅里翻炒着。灶头上贴着杨柳青年画,白胖胖的小娃娃,穿着红肚兜,白莲藕似的胳膊怀抱着一条红鲤鱼,笑意盈盈,洋溢着人世的喜悦和烟火气。坐在窗前,透过雕花的窗棂向外张望,春雨过后,茶山上云烟淼淼。不远处,见采茶人背着背篓,戴着斗笠忙着采茶。不一会儿,茶山上升起淡淡的薄雾,  相似文献   

12.
仁者无兵     
正杭州大井巷胡庆余堂,有一"戒欺"横匾,是胡庆余堂"三宝"之一,另"两宝"是金铲银锅和药局匾。"戒欺"二字为胡雪岩手书,匾中的"戒"字,长"戈"内的"廾"被一个"大"字替代。很多人都把"戒欺"二字当成胡庆余堂的宣传口号,其实胡雪岩书写此匾主要是为了自勉,所以在胡庆余堂的众多招牌、匾额中唯独这块横匾朝里悬挂,面对的是店内的耕心草堂。  相似文献   

13.
不知你有没有吃过一道菜:开水白菜。这道菜貌似简单至极,就是清水里泡着几棵白菜心,味道寡淡的样子,并不能激起人的食欲。据说周总理宴请外宾时,上了一道开水白菜。外宾看到这道菜时,迟迟不肯品尝。周总理几番邀请,外宾才勉强尝了一口,谁知这一尝就惊为菜中极品,大吃起来。其实,开水白菜美味的秘诀在于“开水”。这看似白开水的清汤,是将老母鸡、老母鸭、火腿、排骨、干贝等放入汤锅内,加入足量清水、姜、葱,烧开后打去浮  相似文献   

14.
补锅匠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农村,家家户户做饭菜、煮猪食都是用铁锅。铁锅是生铁铸造的,加上每天与锅铲碰撞,锅底会越来越薄,时间长了会有沙眼,有时炒菜做饭时都会向锅底渗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谁家铁锅或瓷盆有沙眼或者裂缝渗水了(那时都是使用瓷盆,时间长陶瓷掉了,铁皮生锈就会有沙眼),通常都是用面糊临时堵一下将就  相似文献   

15.
我一口一口地嚼着,忽然觉得有种 独特的气流,正从那蓝边的花碗里缓缓 地升腾而起,抚摩着我不再年轻的脸, 就像小时候每一次母亲的吻,轻柔而温 润。天空中飘着阴冷阴冷的雨夹雪,湿 滑、泥淖的青石小巷内寒气逼人,我一 副风雪夜归人的模样,推开了家的门。 "你怎么也不打把伞,看你浑身都湿透 了,快去换件衣服,出来喝腊八粥。"满 头白发的老母亲一边颤巍巍地用鸡毛掸 子掸扫着我衣服上的雨雪,一边用充满  相似文献   

16.
河西宝卷是流传在甘肃河西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民间宗教类宝卷既具有明清之际教派宝卷的特征,也是近代汉语后期重要的白话语料。宝卷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俗语词和口语词,这些词汇均包含着多重的文化信息。本文从"展现河西地区历史风貌的俗语词"、"揭示过去文化遗迹的方言词"和"体现多元宗教思想的宗教口语词"三个方面,阐释民间宗教类河西宝卷方俗口语词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7.
因身体形象与身体机能的变化,造口患者面临着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在叙事疗法的实践框架下,面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造口患者开展小组工作。研究发现,受主流文化有关"洁净"与"污秽","健康"与"残疾"的影响,造口患者呈现出污名化的叙事。医务社工通过相关影响力问话、道具的运用、情景模拟等问题外化方法,协助造口患者将问题与个人分离,通过寻找独特经验、健康教育、同伴支持以及艺术疗法协助造口患者重写生命故事。  相似文献   

18.
正小时候我总挑食,爸爸妈妈经常端着碗在后面追赶着,才终于撵上我,连哄带骗地恳求我吃上一口,我却丝毫不领情。我最爱吃姥姥做的菜,于是,爸妈总会开上一个小时的车把我送到姥姥家,还未进门,就能闻到红烧肉和糖醋排骨的味道。夏日傍晚时分,姥姥的身影映在门帘上,我看着她熟练的动作:倒油、热锅、加葱姜爆锅,  相似文献   

19.
正那时爸爸所在的部队驻扎在阴山脚下,所以我的小学生涯是和一个叫做齐家营子的山村里的孩子们共同度过的。那是内蒙古西北部的一个偏远山村,寒冷、干燥,还时不时会漫天黄沙,气候十分恶劣。学校没有多少学生,都是单班。我和一个叫甄美的女孩子同桌,一坐就是5年。可那时我并不喜欢那个扎着两把"锅刷子"、一脸黄褐色小雀斑的甄美。由于她总爱"撒谎""吹牛",经常被同学们称为"假美"。  相似文献   

20.
喜新不厌旧     
正时光奔流,周而反复,这既是来日方长的慷慨,却也成了沧海一粟的"刁难"。说是"刁难",其实不过是不近人情,不论人世沧桑,光阴总是兀自无动于衷,自始至终不动声色。于是,有了统年计月,人们打着那漫漫岁月长绳的结,一面学着去辞旧,既往不咎,纵有不舍,也要挥手告别;一面学着去迎新,继往开来,纵是畏怯,也要欣然而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