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言推理的大前提是选言判断。这种推理有时用肯定否定式,有时用否定肯定式。学生由于初学,往往会感到头绪纷繁,不易堂握。教学中可以考虑一开始就把如何运用这种推理形式,提纲挈领地表述出来,然后依次作具体解释。可以把这种推理形式的运用,概括成这样四句话: 大前提相容而穷尽,只能用否定肯定式;大前提相容而不穷尽,两种方式都不能用,大前提不相容而穷尽,两种方式都能用;大前提不相容而不穷尽,只能用肯定否定式。  相似文献   

2.
选言推理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推理形式。它是以一个选言判断和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结论为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的演绎推理。它包括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前者只有否定肯定式一种推理形式,而后者却有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两种推理形式。它的语言表述形式是多样的: 一、限选复句表达选言推理限选复句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句。在特定的语境中,当结论是不言面喻时,就可以用这种复句表达省略小前提  相似文献   

3.
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说:“如果一个选言判断的所有选言支,分别地断定了事物所有的可能情况,那么,这个选言判断的选言支就是穷尽的;反之,就是不穷尽的。……如果一个选言判断的选言支是穷尽的,那么,这个选言判断就是真的;但是,如果一个选言判断是真的,它的选言支却不一定是穷尽的。”  相似文献   

4.
在普通逻辑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类情况:比如,区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就要考察选言支之间是否互相排斥,若选言支之间互相排斥,不能同真,则此选言判断为不相容的选言判断,若选言支之间不互相排斥,可以同真,则此选言判断为相容的选言判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儿童选言推理能力发展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对儿童选言推理能力发展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选言推理是其中一个前提为选言判断,另一个前提对这个选言判断的一部分选言肢进行肯定或否定的演绎推理。选言判断分不相容选言判断和相容选言判断两种。不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事  相似文献   

6.
关于复合命题的推理在传统逻辑里基本上只讨论了假言推理肯定式(Modusponens)和否定式以及假言联锁推理、选言推理、二难推理等。相对于某些推理形式,传统逻辑还列出了所谓推理规则。例如关于Modus ponens的规则是:承认前件就要承认后件。在现代逻辑里,命题逻辑研究关于命题联接词的推理。以(?)表示人工语言里演绎的推出关系,现代逻辑就把推理形式Modus ponens抽象为下列推理规则:  相似文献   

7.
由一个逻辑推理式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逻辑教学中碰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中的这样一个单项选择题:在“(p)q)∧q→p”的()中填入哪种联结词,可使其成为有效式。备选答案是:①∧②→ ③←④∨。出题者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选“④∨”。构成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即:(p∨q)∧q→p,但是,有的学生却选了”①∧”,构成联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这样开头的:“否定的辩证法的表达违背传统。辩证法在柏拉图那里就已经试图通过否定的思维方法建立一种肯定的东西;后来,否定的否定的形态就直接地被命名为肯定。本书试图在不缺少规定性的情况下把辩证法从这种肯定的本质中解放出来,对它的悖论式的标题的说明是它的企图之一。”一些传统的鉴赏家至  相似文献   

9.
有的逻辑书认为间接证明分为反证法和选言证法(选言法,淘汰法,选言式间接证明),其源盖出于斯特罗果维契。斯氏虽正确地说间接证明是以证明反论题(论题的矛盾判断)的错误来给论题的正确性作为依据。但他又认为间接证明分为归谬法和“以排除选言推论的除了一个以外的其余一切选言肢  相似文献   

10.
一、“吴牛喘月”答案满奋自认为面临一个二难推理: 如果靠北窗去坐,就会受风寒;如果不靠北窗去坐,就会违抗皇命。或者靠北窗去坐,或者不靠北窗去坐,所以,或者受风寒,或者违抗皇命。这是一个复杂构成式的二难推理。一个真实而正确的(有效的)二难推理其假言前提必须真,不能犯有强加条件、混淆条件关系的错误。其选言前提不能遗漏必要的选言肢。其推理过程不  相似文献   

11.
由斯宾诺莎提出、黑格尔加以发展的“一切规定都是否定”的命题,是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法命题。然而,国内外一些学者在对命题的解释上,存在着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本意的曲解,极有澄明的必要。一、某些学者对命题的解释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W·T·斯退士对命题的解释是:“肯定一个事物在一定界限之内就是否定它在这些界限之外,说一个东西是棕色的,就是说它不是粉红色的。肯定包含着否定。对一个事物作了这样的言说就否定了对它作别的言说。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法音》1998,(2)
佛言祖语·1·佛言祖语尔时佛姨母昙弥比丘尼,告一切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优婆夷及一切女人,而作是言:佛法大利,一切功德,三种果报,唯有如来佛法海中乃具有之。一切众生皆悉有分,而我等一切女人如来不听,以一切女人多诸疑惑,执著难舍。以执著故,使诸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价值律的重构及其现代意义〔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伦理现在还有没有意义 ?对此肯定者言之凿凿 ,否定者嗤之以鼻。如果说这不是一个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古代有什么样的现代意义 ,那么对待这个关键问题 ,肯定者抽象地肯定 ,否定者具体地否定。对待中国古代伦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提醒人们 ,像中国古代伦理这样源远流长的传统 ,是不能简单地否定的 ,但也不能抽象地肯定。任何传统都只有经过价值重估和重建 ,才能在现代保持活力。中国古代伦理的现代意义不是与生俱有的 ,也不是自然流传的 ,而是要经过价值论的解释 ,才能建构起来。笔者认为 ,价值重建不是要抽…  相似文献   

14.
<正>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所致,而使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存在着否定多,肯定少;批判多,弘扬少;摒弃多,扬弃少的倾向。这就影响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评价,当然也就谈不到对其真实价值的正确认识及其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作用的评估。我认为,对于中华民族在漫长悠久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仅仅采取否定、排斥、批判、贬低,以至“彻底决裂”的做法,是不应该的,不公正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这种有损于民族尊严、愧对先人之举,断断不能做,万万不可取。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否定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是一致的。我把这两者看作是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否定和新陈代谢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自我否定,就不可能进行新陈代谢;如果表面上经过自我否定,却不能实现新陈代谢,这就不能称作社会主义辩证法的自我否定。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一、应说SA°P是SA的特殊形式性质判断中的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与特称否定判断,都已符号化,分别记为SAP、SEP、SIP、SOP,即A、E、I、O四种判断。而所有逻辑书对单称肯定判断与单称否定判断,都只作半符号化,分别记为:某个S是P、某个S不  相似文献   

17.
诸葛殷同同志的文章《“A是A又不是A”与辩证逻辑》(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诸葛文”对拙作《不要用普通逻辑否定辩证逻辑)(载《哲学研究)1993年增刊)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批评。但我认为诸葛文中的许多说法是不正确的。特写此文与其讨论。如众周知,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在逻辑研究中,既不能为肯定辩证矛盾而同时肯定逻辑矛盾,也不能为否定逻辑矛盾而否定辩证矛盾。诸葛文对ZO世纪ZO-4O年代一些辩证论者混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观点进行批评,并且说什么马佩的主张“承认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律,就…  相似文献   

18.
判断按质分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类。肯定判断通常用联项“是”表示,否定判断通常用联项“不是”表示。照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已经是泾渭分明的了。但是,很有些时候、很有些场合,为了某些特别需要,肯定判断却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这样一来,某个判断是肯定还是否定,就不是那么瓜清水白,丁丁卯卯的了。鲁迅的著名作品《阿Q正传》里有这样一句:“其实他的生活,倒也并不比造反之前反艰难”,便是  相似文献   

19.
昕暘 《思维与智慧》2005,(10):62-62
我不想说不我不想说不也许这个字眼太残酷它把一切否定将现实变成虚无我不想说不也许这个字眼太恐怖它把一切否定将美好变成痛苦我不想说不也许这个字眼太跋扈它把一切否定将正确说成错误我不想说不也许这个字眼太顽固它把一切否定将可爱说成可恶我不想说不真的,这个字眼太盲目只要还有希望就不该认输一个人用别人的嘴巴说自己不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不用别人的眼睛看自己评价一个人没有金钱我们说他穷困潦倒一个人没有内涵我们说他才疏学浅可是一个人没有进取心我们会说他无药可救笑出坚强的灵魂碎过的心重新拼合而成罅隙…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报》82年4月18日普刊登了一副破除迷信的对联。“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这副对联为什么能破除迷信呢?这副对联上下两联是两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特征是,肯定前件必然肯定后件,而否定后件则必然否定前件。因此,如果肯定“经忏可超生”与“纸钱能赎命”是真的,那就必然要肯定后件也真。可是迷信论者却不承认后件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