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智慧与美德是独立但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针对其关系,以往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观念进行了大量规范性层面的理论思辨,但仍存在理论分歧(线性论、阈值论、从属论),且缺少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描述性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基于实验的关于“智”与“仁”双向因果关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借鉴实验伦理学的范式,着眼于研究特定领域、特定情境下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美德关系的研究,并探索其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如何统一智慧与美德关系的“应然”与“实然”的研究,是接下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智者必怀仁?智慧与美德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琳  许百华 《心理科学》2005,28(3):761-767
智慧与美德是独立但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针对其关系,以往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观念进行了大量规范性层面的理论思辨,但仍存在理论分歧(线性论、阈值论、从属论),且缺少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描述性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基于实验的关于“智”与“仁”双向因果关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借鉴实验伦理学的范式,着眼于研究特定领域、特定情境下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美德关系的研究,并探索其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如何统一智慧与美德关系的“应然”与“实然”的研究,是接下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特质论与状态论之争是智慧研究领域新兴的热门话题。特质论认为智慧是稳定且不易干预的人格特质;状态论认为智慧是一种相对容易波动的心智状态,短期内可以改变且容易受外在情境的影响。基于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密度分布说”则为特质论与状态论之争提供了系统的整合模型。受此启发,本研究在以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特质-状态正态分布假说”,旨在进一步补充完善“密度分布说”并为特质论与状态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未来研究仍需结合多种智慧测量手段,加强纵向追踪研究,探索智慧本质观与密度分布说的关系,开展相应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管子》借鉴吸收先哲思想中“廉”的智慧,并赋予它充沛的生命力。《管子》把“廉”与政治结合起来考察,使之成为立国的四大纲要之一。《管子》的“廉”思想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具体表现为:廉正为人、廉洁奉公、廉明治国。《管子》的“廉”思想在哲学、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均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5.
论“进步”及其历史──对现代性核心观念的反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步”之在中国,完全是一个现代观念。这里的所谓“现代观念”,一指它是一个现代性的前提,象它在西方现代社会的作用一样;二是指它在中国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某种结果。所以只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进步才被中国人逐渐接受。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没有“进步”信仰。主流意识的世界观、历史观背景是循环论,甚至是历史衰退论。中国哲学有极其富于民族特点的“变”的智慧,它集中体现在易学哲学之中。但是中国哲学赞美变易的理论,中国智慧的实质,在于承认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普遍适用的法则,和人事在“否”-“…  相似文献   

6.
白欲晓 《现代哲学》2006,(5):114-120
对哲学作为“实践的智慧学”的探求是牟宗三后期哲学思考的核心。这一探索,开启了牟宗三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双向诠释的基本视域,也拓出了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建构的理论地平。“实践的智慧学”诠释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也隐含了牟氏道德形上学自我批判与超越的思想线索。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21日CCTV的一条新闻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联邦地区法院20日作出裁决,发生在该州哈里斯伯格(Harrisburg)状告Dover学区学校当局在学校传授“智能设计论(intelligent de-sign)”违宪的学生家长胜诉。Dover学区的校区有3500名中学生,是美国第一个让学生接触“智创论”的学校。“智创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一种未经证实的智慧力量所创造的产物。“智创论”者说,“智能设计”是一个科学理论,一些自然现象是智能设计的结果,而非自然选择造成的。学校当局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种假说和理论,而不是事实,把“智创论”提供给学生只…  相似文献   

8.
《思维与智慧》2011,(6):M0002-M0002
一种刊物的问世,其宗旨都是为广大读者服务。《思维与智慧》突出“思维成就梦想,智慧点亮人生”这一主题,坚持“三贴近”,期期编辑精美华章,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期盼和需求。  相似文献   

9.
《福乐智慧》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本刊记者此会由中国社科院、新@社科院、新疆社科联联合主办,于1993年10月19日至22日召开.参加这次会的,有来自中、俄、哈、蒙、吉、日、美、德等国的学者50余人。《福乐智慧》是11世纪我国维吾尔族的伟大学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伟大著作,是我国文化宝藏中的一颗珍灿明珠。它的内容很广泛,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诗.这里摘要发表这次会上有关它的哲学思想的几个发言。陈宪泉:《福乐智慧》中知识与信仰、理性与价值的问题《福乐智慧》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伟大诗作。作者以诗剧形式表达了他深刻的哲学思想:幸福源于智慧和知识,智慧和知识带来幸福。他说;“真主赋予谁意识、知识和智慧,他就能打开美德善行的门扉。”(151行,以下引文均见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福乐智慧》汉文版)在这部长篇诗剧中,他还用“意识”、“知识”、“智慧”、“美德”和“善行”等概念范畴,来构建他的哲学宏论。在他看来,哲学家“是真理和信仰的支柱”(4345行),他们“用知识为区人将近路指山厂’c(43u行)《福乐智慧》中的哲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领域很广,论述问题很多。这里.找试旧对计人优东南关于知识与信仰、9IT性与价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思想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很难说是在某一具体时间产生的。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这个概念是在1992年11月13日与王寿云、于景元、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涂元季等六个人谈话中第一次提出的。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这个概念的正式提出,是钱学森于1993年10月7日给钱学敏的一封信,谈到要培养18岁的硕士,即“大成智慧教育的硕士”。  相似文献   

11.
积极继承和创新发展蕴含于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理念、管理方略和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淮南子》中诸如“以民为本”的社会管理价值观、“论世立法”的社会管理尺度、“舆论有为”的社会管理手段和“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的爬梳和挖掘,阐发其对中国现当代管理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管仲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在古代中国和希腊大致同时提出了法治理论,旗帜鲜明地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然而,由于对于法律与法治的不同理解,管仲的法治是君主用法律维护其统治的“以法治国”,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则是用良法规范社会的“依法治国”。两者的“法治”内涵虽然不同,但法治思想中的“法律至上”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宣隆佛 《法音》2004,(11):42-47
一、“缘起”“无自性”“空”外教靠全能的神来救助自己,“信即得救”,而佛教重视自力修为,不靠外力恩赐,追求的是“智慧得解脱”。此所以佛教深邃的理论与外教迥异。佛教理论的基础是缘起论,佛经中对“缘起”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  相似文献   

14.
“不三不四”的,不可能永远“赚大钱”。真正的生意人,是有头脑、会不断“生出好主意”的智慧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智慧约等于金钱。  相似文献   

15.
<正>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其中“爱”是基石,“童”是立场,“真”是旨归,“做”是精髓。探寻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教育前行之路在混沌中愈发清晰明朗,行知教育思想正是我们苦苦探寻的指路明灯。笔者曾经任职的八士中学创办于1939年,从“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育人智慧,提出“力学力行”之校训,  相似文献   

16.
杨唯希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18-118,101
李白的诗歌是对其豪迈不拘之人生的真实写照,处处透露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只有读懂李白的诗歌,才能真正了解其诗歌中的人生智慧。本文从李白的诗歌入手,着重分析了他在“疯”、“癫”、“狂”、“痴”中透露出的洒脱与飘逸以及在“愁”、“乐”、“苦”、“笑”中表现出的豪放与豁达,充分展现了其借诗歌所表达出的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与豪放洒脱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17.
陈浩 《哲学动态》2023,(5):95-104
在黑格尔的体系建筑术中,“世界历史”最初是作为《法哲学原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扬弃“国际法”环节的国家冲突难题而设计的。之前的研究之所以会对黑格尔的这一设计抱有诸多质疑,是因为他们误将“世界历史”的理论原型定位为“抽象法”,误认为黑格尔的理论目标是将特殊国家上升为普遍国家。但是如果将黑格尔“世界历史”环节的理论原型重新定位为“市民社会”而非“抽象法”,则会发现,黑格尔引入“世界历史”的理论初衷不是要将特殊国家普遍化,而是想借助“理性的狡计”,在保有单个国家特殊性和主权优先的前提之下,促成其与普遍世界精神之间的和解。这一思路与借助“看不见的手”俾使个体恶带来整体善的市民社会辩证法高度类似。所以单就理论初衷而言,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体系性构建是用意深远且极为成功的。不过可惜的是,“理性的狡计”与“看不见的手”之间只有表面的相似性,“世界历史”并未能真正吸收市民社会辩证法的深层运转机理,因而无法在特殊与普遍之间成功构建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似又不得不说,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构想最终失败了。  相似文献   

18.
张利华 《佛教文化》2009,(6):106-107
佛教是充满了智慧、仁慈、光明、清凉与安慰的一种宗教。佛教的理论阐述着关于宇宙、人生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的各种现象。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法师,是指善于学法与善于说法的人。我本人视法师为“现实”中的菩萨,是世间有情的觉悟者。我认为他们所讲的“法”,能从精神上解除众生的“痛苦”。我敬仰法师们的智慧与仁慈,更敬仰他们能超凡脱俗,对于茗山这样的大法师更是敬佩不已。  相似文献   

19.
《中庸》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传世经典之一,对儒家提出的“天道性命”观,以及“慎独”、“诚”、“中和”等修行要点都做了纲领式的阐述,这些凝结着先贤哲思的隽永智慧,与佛教的许多义理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以儒佛两种视角解读《中庸》中的若干名句,试图发掘其中关于进德修道的永恒智慧。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智慧泰国寓言说,老虎看到农民使唤牛耕地,十分奇怪:“牛这样的庞然大物,又有锋利的双角,为什么心甘情愿被人牵着鼻子干活?人到底有什么神通呢?”  于是,趁农夫不在,老虎私下请教牛。牛回答说:“虽然人的个头比我小,但他有智慧,比我聪明,有本事,所以我只得为他工作。”  老虎听罢,非常想知道智慧是什么玩艺儿。老虎找到农夫:“先生,您不用害怕,我不会伤害您的,我只想知道,智慧到底是什么东西。”  农夫听罢,心生一计:“哦,亲爱的,我把智慧忘在家里了。”  “那您回去拿来给我看看,行不?”老虎哀求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