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当·斯密的宗教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宗教理性选择理论、宗教自由放任理论和国际宗教管制理论。亚当·斯密的国际宗教管制理论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宗教人对来世的追求表明宗教经济人理性选择理论偏离了人的实际;缺乏道德感宗教的客观存在表明宗教并不当然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宗教市场的自律调节功能具有有限性,产品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诸多弊端同样存在于宗教市场,取消一切宗教管制的宗教自由放任理论不成立,宗教管制因此具有深刻的经济基础,亚当·斯密的宗教市场理论为宗教管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宗教社会学有两种解释理论,一种在欧洲占优势,一种在美国占优势。前者是宗教世俗化理论,这种理论声称,宗教多元化会损害每一种参与竞争的宗教,削弱所有宗教的基础。宗教多元化和相互竞争导致世俗化,总体上将使宗教组织和信教人群的数量下降。后者是理性选择理论,用于分析宗教活动的机制,那个由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信徒构成的"市场",这种理论认为,宗教活动受到的控制越小,越富有竞争性,宗教的整体水平就会提高。反过来,如果缺少竞争,宗教团体就会缺乏效率,不能维持市场的活力。作者通过分析意大利的宗教经济,认为在多元化越充分的地方,宗教组织将会变得越强大,并且,宗教的素质也会在相互竞争中得到提高。[1]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际宗教社会学界经历了一场由宗教市场理论引领的"范式转换",对中国宗教社会学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回顾了宗教市场理论范式的主要研究成果,梳理了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反思,指出与西方学界相比,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经历的不是简单的、替代性的范式更替和转换,而是以本土化修正为基础搭建起来的多元复合式的结构转型。中国宗教社会学者应立足于本土宗教信仰的现实状况和结构特性,对西方的理论范式进行积极地扬弃。借助研究领域、方法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本土化结构转型,中国宗教社会学者或可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宗教研究的本土化进路。  相似文献   

4.
宗教市场,对谁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市场论是当前宗教社会学研究中颇为流行的、以经济学供需关系解释宗教现象的一种理论。该学说引入国内后,深得学界某些研究者推崇,被视为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客观地说,宗教市场论从“市场”角度诠释宗教现象,为人们全面、理性认识宗教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然而,谬误离真理只差一步,当前某些学者提出的“开放(中国)宗教市场”论不仅无助于解决中国的“宗教问题”,反而会扰乱中国“宗教市场”,其消极作用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5.
宗教经济理论是研究宗教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之一,是以排他性宗教为对象建构起来的.在运用于非排他性宗教和排他性宗教共存的多元宗教市场时,从适用性和适用度两方面看均存在不足,本文以中国台湾地区的宗教实践为例,阐述宗教经济理论的解释限度,论证修订和拓展宗教经济理论相关命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宗教资本、宗教的社会资本、灵性资本、宗教市场等理论范畴,一时成为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很多人在不了解这些理论范畴的情况下,直接套用来分析中国宗教现状。那么,这些产生于西方的宗教理论其本源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否适用于中国宗教研究的实际?  相似文献   

7.
高秉江 《现代哲学》2004,(3):112-117
宗教现象学是当代西方文化中使用现象学方法来诠释宗教的一种学说,它在理论上与传统宗教的理性实体学说和自然神学理论相区别,一是将宗教的论证方式由外在实体出发转向由人的直观意识出发,二是将对神的论证由理性论证的途径改变为意识直观和生存体验的途径。宗教现象学把人的直观意识体验和生存感受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它同时把宗教理解为前导入的生存的意义纲领。宗教现象学跨越了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心理学、人类学及神学等多个学科,尚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晚年宗教思想初探董江阳一、恩格斯晚年对宗教问题的极大关注恩格斯晚年再度对宗教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恩格斯曾在1841年就对宗教问题发生兴趣,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的需要,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四十年代初对宗教作过批判之后,就把关注的中心转向政治...  相似文献   

9.
认清各异宗教研究的理论原则或指导思路,是明了整个宗教学包括宗教研究理论、方法与态度的关键。本文将对宗教学中有代表性的各异宗教研究理论作简明概要的梳理,尝试搞清宗教实在论、社会科学还原论和功能论,以及人类学者的人文论的理论原则、主要研究方式与根本态度,弄清它们在对宗教本质即回答宗教是什么问题上的分歧或共识。  相似文献   

10.
“宗教市场论”是为宗教高速扩大势力支招的。它把神灵当作商品,把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当作公司和商人。将信徒和俗众当作需求者.而社会和文化领域则是宗教市场或潜在市场。它发现的“信仰法则”是:一神教最具竞争力。多神教软弱无能;“张力”和“排他性”是宗教得以强大的内驱力,宗教冲突,特别是担当社会冲突的载体,是吸引教徒“委身”最有力的渠道。它把宗教的经济收益定为最高利益。鼓动社会一切领域都应该对宗教开放,自由竞争,蔑视民主宪政。抨击国家主导。属于宗教至上、宗教无政府思潮。其在中国是向依法治国的方针挑战,直接冲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国家立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为基础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被应用于美国基督宗教的研究中,这被视作当代宗教经济学(Economics of Religion)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宗教经济学的主要特征是借用经济学术语翻译和阐释宗教现象,以说明宗教行为中的经济学逻辑。本文在梳理宗教经济论(religious economy)学术源流的基础上,认为其实质带有强烈的经济主义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对宗教象征秩序和意义的阐释。因为市场及经济交换的逻辑并非宗教生活中的惟一主导,仅以宗教市场理论研究宗教(尤其是中国宗教)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事实上亦无必要在经济学的范畴内格义宗教。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可概括为"七个得来、七个必须"。这一理论是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这一理论是在五百多年的社会主义宗教观演变进程中得来的,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这一理论是在近代以来中国宗教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历史总结中得来的,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这一理论是在建党以来宗教工作历史经验提炼中得来的,必须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这一理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问题认识历程中得来的,必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理论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政策体系丰富完善中得来的,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这一理论是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宗教工作创新推进中得来的,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宗教理论的一部分,一直为学者所关注。目前大部分学者仅从狭义的角度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而在此之外还应存在一种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方式。梳理这两种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方式与各自的内涵,探寻两种方式的合理性与立意,进而推导出狭义、广义两种理解方式的理论意义,有助于从历时性的角度理解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并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性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进行狭义与广义的理解区分,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自1960年代以来,经典世俗化理论曾主宰欧美宗教社会学界30余年之久,成为学界的主流理论范式。经典世俗化理论家试图在世俗化的理论框架内处理美国宗教对世俗化范式的偏离,其处理方式隐含着美国宗教是例外这一基本判断。由是,美国案例被视为对以欧洲为代表的宗教情势的偏离和"例外"。自1990年代以来,宗教市场论获得了规范性地位,一度被视为"例外"的美国之高度宗教性成为正常的现象,欧洲的宗教现象反而成为对美国规则的偏离,欧洲成为"例外"。如此一来,需要解释的不是美国的高度宗教性,而是欧洲的世俗性及其对美国规则的偏离。本文分析了"美国(宗教)例外论"和"欧洲(宗教)例外论"的由来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并基于卡萨诺瓦的相关分析,对"美国例外论"与"欧洲例外论"之间的一致性与分歧进行梳理,试图寻求超越两者的理论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6.
瑞斯·戴维思(Rhys Davids在论述佛陀在古代印度宗教及哲学主要流派中的地位时曾作如下论述:  乔答摩佛陀土生土长在印度,一生过着一个典型的印度人的生活。在他那个时代印度教还没有出现,他与当时存在的并占主要地位的宗教也没有诤议。他的目的是要把这种宗教建立起来,并使它发展,而不是要它毁灭。诚然,对当时人们所信奉的那种理论——即在人身当中存在着一微妙(微细)的叫灵魂的东西——他是不以为然的,他认为这种理论对宗教而言是不究竟的教义。他用来取代这种“灵魂”实体理论的教义是多种精神因素之组合的理论,在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正>宗教学和心理学都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何推动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发展,打造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是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者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一、中国宗教心理学的缘起和概貌宗教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描述和理解人类宗教活动及其行为表征,以揭示宗教心理现象发生、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8.
宗教本质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学诞生以来的各种宗教本质观作了回顾,着重探讨了对我国学界影响较大的几种宗教本质观之间的分歧及其各自的理论缺陷,提出了"宗教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精神货币,宗教起源于人类为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需要所进行的人与异己力量之间的特殊的交换活动"的宗教本质观与宗教起源说。并对宗教的核心─-信仰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中性的,无褒贬之分,宗教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是宗教与政治挂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年来认识和处理中国宗教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认为,宗教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历来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努力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宗教国情相结合,在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过程中,虽然走过了曲折的路,但是经过不断的探索,在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终于逐步摸请了宗教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一般规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制定了符合中国宗教实际的方针和政策,进行了基本成功的实践。相信在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征程上,中国的宗教问题会解决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寺院以宗教产品(或宗教服务)为寺院经济提供竞争力,其背后独有的精神资本是其发展壮大的动力。文章通过引入和拓展精神资本这一理论概念,以川甘青接合部藏区的阿坝县为研究样本,认为藏传佛教寺院的精神资本基于不同区位和宗教市场规模而形成了不同的交易价格,从而具有高溢价、一般溢价和低溢价的理论分野,寺院向信众提供的宗教产品(或宗教服务)也就存在着不同的交易价格。精神资本不仅对寺院经济本身产生影响,且其背后的宗教文化因素对藏区经济发展也产生着重要影响。最后,通过引入精神资本理论对寺院经济进行学理分析,为未来寺院经济的科学治理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